我們總會遇上各種心理問題,比如上班上課就煩躁、分手後難受想哭、家庭工作壓力山大之類。這時除了借酒消愁(不行),其實完全可以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大家都聽說過「心理諮詢」4個字,但很多人對心理諮詢這件事兒都一知半解。今天這篇非常非常詳細的指南會告訴大家怎麼從頭開始預約一個心理諮詢。
首先,很多人分不清「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
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都是我國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職業(還有心理治療師以及社會工作者,但篇幅所限,本文暫不做討論),他們之間的區別大致如下:
抑鬱等情緒困擾
人際關係困擾
創傷相關困擾
壓力管理
職業生涯困擾
自我探索
個人成長
抑鬱障礙
焦慮障礙
強迫及相關障礙
進食障礙
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礙
自閉譜系障礙
心理諮詢師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輕中度心理困擾。比起精神科醫生,他們會傾聽更多、提問更少,並且在數次諮詢後,會基於理論構建出對你的理解(學名叫「個案概念化」),然後基於此開展進一步的幹預工作。
而精神科醫生提供的主要是醫學服務,包括半小時內的問診、精神科診斷、服藥等。如果感到自己的心理困擾比較嚴重,讓你難以工作、上學、社交,睡眠或飲食受到較大影響,出現自殘、自殺的想法,甚至出現幻覺、妄想,那麼建議先到精神科就診,再尋求醫生的建議看需不需要做心理諮詢。
覺得難以區分也沒關係,找一個比較方便的就行。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都會幫助你進行評估,如果他們發現你更適合心理諮詢或者需要精神科就診,就會推薦你去接受相應的服務。
不同於去醫院看醫生,找心理諮詢師的過程頗有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味。
首先,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可以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預約免費(但往往次數有限)的心理諮詢;如果你是上班族,部分企業給員工提供的員工幫助計劃(EAP)服務裡也會包括心理諮詢
更多的情況下,通用的途徑則包括如下幾種:
1,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臺;
2,部分高校面向社會的公益諮詢;
3,精神科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
4,部分心理諮詢師的個人網站;
5,親朋好友(包括心理諮詢從業者或約過心理諮詢的人)推薦;
6,當地心理諮詢機構.
除心理門診以外,其它途徑均通過電話、郵件或網上預約的方式來預約諮詢師。
如果你對去哪兒找完全沒有頭緒,又擔心自己找不靠譜的話,去醫院的心理科掛號或許是一個相對穩妥的選擇。
進入預約頁面,你八成會看到不同領域的諮詢師;點進諮詢師頁面,又會看到五花八門的認證。要怎麼選一位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呢?
選擇心理諮詢師的時候,你會面對下面3種問題:
教育背景
受訓經歷
資格認證
接受督導情況
諮詢經驗
擅長人群/工作主題
諮詢理論取向
……
諮詢價格
諮詢室所在地
能否遠程諮詢
可預約時間
工作語言
……
年齡
性別/性取向
民族/宗教信仰
職業經歷
長相
語言風格
……
坦誠地說,我國心理諮詢行業目前發展得不是很規範,市場魚龍混雜。因此選擇諮詢師時,首要關注諮詢師專業能力相關的信息。
合格的心理諮詢師至少應該接受過長於1年的心理諮詢基礎訓練。在心理諮詢師的資料裡,一般表現為諮詢/臨床心理學的碩/博士項目,以及部分心理諮詢的長程培訓項目,比如CAPA(中美精神分析聯盟)、中德/中挪精神分析連續培訓項目等。
我國目前並沒有通行的心理諮詢師職業認證系統——即便是原本的二級、三級心理諮詢師證,也只是通過考試就能獲得的證書,並不意味著擁有從事心理諮詢的能力。
目前相對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格認證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註冊系統的認證,例如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另一種是其它具有執照系統國家的從業資格認證,例如美國某州的執照心理學家(Licensed Psychologist)。
通常,從業不滿5年的諮詢師會和一名更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定期會談,以便對其諮詢工作進行指導。這位指導者被稱為督導師(Supervisor)。
在你預約心理諮詢時,可以直接詢問諮詢師接受督導的情況,包括ta是否在接受督導、督導師的姓名和資質等。持續接受穩定的督導,是諮詢師專業性的一種保證。
諮詢服務小時數比從業年限相對更具參考價值。在同等專業背景下,更多的小時數往往意味著更豐富的經驗(當然也常常對應更高的諮詢費用)。
這兩項著眼於「是否適合你」。
普通醫院有內科外科,諮詢師也有自己擅長的人群和工作主題:有的諮詢師擅長婚姻/伴侶關係問題,有的擅長兒童青少年工作,有的則擅長性少數群體領域,有的擅長處理情緒困擾。這就跟你面臨的心理問題有關了。
不同流派的諮詢師在諮詢的次數、風格、技術上都會有所區別。不過,目前並沒有堅實的證據表明某一種理論取向比另一種更有效,並且理論取向差異對諮詢效果的影響相比於其它一些因素(比如諮訪關係的質量)要小得多……所以這個問題不用太糾結。
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對心理支持的需求增加。很多地方設置了面向公眾的抗疫心理援助服務丨新華社
選擇好了合適的心理諮詢師,也要考慮下自己的條件。
首先是經濟條件:絕大部分的心理諮詢無法1次解決問題。按3個月左右計算,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這筆支出。此外還有諮詢時間、諮詢室地點等問題,也要考慮在內。
最後就是眼緣了。有人偏向於固定性別的諮詢師,有人認為年紀大的諮詢師經驗更靠譜,還有的人則認為和年輕的諮詢師更有共鳴。眼緣這事兒,你說了算。
心理諮詢室一般都挺舒適的丨psychologytoday
做了幾次諮詢之後,很多人會產生疑問:我的諮詢師靠譜嗎?
諮詢師們都需要遵守心理諮詢的工作倫理,所以,如果你的諮詢師存在如下明顯嚴重與倫理守則相悖的行為,那麼她/他就很可能是一個「不靠譜」的諮詢師:
1,即使在可以避免的情況下,仍主動與你發展諮訪關係以外的關係,例如戀愛關係、朋友關係、投資關係等;
2,對你進行不適當的身體接觸;
3,在諮詢進行中,及諮詢結束後三年內,無論以什麼名義,與你發生性行為(即使在三年後也需要被謹慎評估);
4,在未事先約定或雙方協商同意的情況下,隨意更改應支付的諮詢費用;
5,隨意洩露你的隱私(因知情同意書中約定的保密例外而打破保密的情況除外);
6,對你進行辱罵、威脅、人身攻擊等;
7,不經你的同意,對諮詢過程私自進行錄音、錄像;
8,無特殊原因屢次臨時(一般指24小時內)改約、爽約,頻繁遲到、早退。
如果發生了以上情況,建議慎重考慮是否要繼續諮詢,並記住:你有權向這個諮詢師所在的心理諮詢平臺、機構及其資格認證的頒發協會提出對其涉嫌違反倫理行為的質疑,並要求對方進行核實與處理。
說了這麼多,希望對你有幫助。當然,看再多使用手冊,也許都不如自己親手使用一下來得有效。如果你感到自己需要心理諮詢的幫助,不妨試試向前邁出這一小步。
[1]Bruce E. Wampold, & Zac E. Imel. (2015). 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 2nd Edition.
[2]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Yu, Y., Kou, C., Xu, X., Lu, J., Wang, Z., He, S., Xu, Y., He, Y., Li, T., Guo, W., Tian, H., Xu, G., Xu, X., … Wu, Y. (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6(3), 211–224.
[3]中國心理學會. (2018). 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 .心理學報, 50(11), 1314-1322.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