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心理諮詢經驗的人也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找個諮詢師總要換好多次才能遇到一個靠譜的。為什麼大多數心理諮詢師都不靠譜呢?我來給大家揭個秘。
一、門檻太低
在國外,心理諮詢師跟律師、醫生一樣,是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可以憑藉豐厚的收入達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執業通常要求具備博士以上學歷的。
可是國內對心理諮詢師的要求卻低到了極點,基本上只要求是個人就行。早些年的人社部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基本上只要報名就保過,沒有任何限制,可以說跟月嫂育嬰師的要求標準差不多。後來考試開始逐漸嚴格,但是考試的難度依然很低,通過率依然極高。
直到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全國累計獲得心理諮詢師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130多萬人。這130多萬人只有很少數是具備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多數人都是下崗職工和大爺大媽。這些非專業人士把心理諮詢師當做兼職,只是為了補貼家用。後來發現心理諮詢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賺錢,許多人就放棄了,真正留下來的人1/10都不到。
低門檻導致大量不勝任的人員湧入,對整個行業的口碑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一時間許多人把心理諮詢師當做騙子。這就像重點高中升學率更高一樣,並不是說重點高中的教育就一定更好,可是由於重點高中匯聚了中考最優秀的人才,所以他們的升學率怎麼可能低呢?口碑怎麼可能差呢?
二、培訓欠缺
許多心理諮詢師考個證就開始執業,可是他們離真正的心理諮詢師的標準還差得很遠。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必須在知識、技術、能力上全方位培養。而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最多只能證明在知識層面上合格了。考證只是千裡之行的第一步,後面還有更難的技術應用和能力素質培養。
心理諮詢師應該跟醫生的培養體系是一樣的。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學歷背景,還要到醫院規培,通過不斷實習和觀摩,最終獲得知識應用的能力。可是心理諮詢師並沒有這麼健全的培養體系,許多人即使想培養自己的能力,也找不到適合的地方。
一些有情懷的心理諮詢師,不惜花費十幾萬幾十萬去學各大流派的技術,去找國內最厲害的大師督導。可是學了多年,他們卻依然不會做心理諮詢,這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搞錯了。
國內心理學的主要勢力都集中在學院派,這些大教授往往具備深厚的功底和強大的背景。要說講課和發論文,這些人絕對是高手,可是真要說做心理諮詢,他們卻基本都是外行。這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精力用來寫論文搞學術,那麼你的諮詢技術就一定會被耽誤。
許多學術界的泰鬥雖然桃李滿天下,可是由於他就是一個不靠譜的諮詢師,所以他帶出來的學生也都不靠譜。這些人在做心理諮詢時有一個通病,就是說話不落地。他們特別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幫人胡亂分析,卻一點也不給出實質性的指導建議。來訪者做完心理諮詢依然是一頭霧水,有人還因此耽誤了心理治療的最佳時間。
三、技術落後
目前中國主流的心理諮詢技術是精神分析流派,這類技術主要以中、長程精神分析為主。通常治療都要按年算,也就是說都得幾年才能治好一個人。這個技術經過幾代人的革新,依然在國外不斷走向末路。美國在二戰之後就已經開始逐漸淘汰精神分析技術流派,現在國外主流的心理諮詢師都是認知行為流派的。
對於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半路換流派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多數人都願意躺在自己的舒適區,大肆宣揚已經過時淘汰的技術流派。國內有些培訓,還找一些國外的精神分析諮詢師來講課。這些諮詢師往往年紀都要超過50歲,可能要達到70歲,他們在國外沒有市場,就只能跑到中國來撈錢。
可悲的是許多中國人居然願意花好幾千好幾萬去聽這些已經走向末路的諮詢師的課。國外年輕一代幾乎找不到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這是因為這個流派不賺錢,不被市場認可。
我創辦一明心理,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流派。我們是以短程心理為主,通常一個治療過程只需要幾天十幾天,特別嚴重的也就幾個月。這跟動輒好幾年的諮詢師比,實在不知先進了多少。
最後的話
市場是不會騙人的,來訪者才不會管你是什麼流派,背景如何。他們只在意你能否對他們提供幫助,自己這個錢花的值不值。自命正統是沒用的,還是得切實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我不愛與人爭論學術,反對我的人也有很多,可是他們都沒有我堅持的時間久,我不爭論、不反駁,就看誰能一直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