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穿著拖鞋上學,學生們的小腳經常會受傷 生活新報 記者 孫兵 攝。【高清組圖】
「衣加衣」溫暖行動深圳志願者志願者們給洛恩小學送來冬衣新鞋。【@騰訊現場報導:現場直播物資發放】
8日20時30分,來自深圳的32名志願者和裝載有3萬餘套衣服的車隊已抵達紅河縣城,經過連夜分裝後,將有3000套衣服於今日早晨送達洛恩鄉。經過簡短的捐贈儀式後,志願者們將徒步把衣服送至洛恩鄉下轄的4個村委會的小學進行發放。
小周文的兩件開心事
這幾天,11歲的楊周文都比較高興。雖然期末考試在即,複習功課比較緊張,但她還是會在課餘時間用鉛筆在紙上練習畫小人兒——因為她實在太喜歡畫畫。
至於高興的原因,首先,這個學期「兩免一補」中的貧困生補貼已經發下來了,足足有375元。她先把這些錢交給在鄉上居住的阿姨保管,然後又小心翼翼地要了25元錢,給自己買了一雙鞋子——一雙紅白相間、漂漂亮亮的帆布鞋。
之前,小周文只有一雙紅色的涼鞋,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花了4元錢買的。旁邊有同學笑著說,是5塊。她狠狠地盯了那個同學一眼:「就是4塊!」
在她看來,4塊錢和5塊錢完全不是一碼事。一塊錢,對城裡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一趟公交車錢;對她來說,就是兩支鉛筆——兩支鉛筆可以畫很長一段時間的小人兒。為此,她顯得有些不快。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沒幾分鐘,她又捧著畫和同學們在一起了——沒人欣賞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
另外一件讓她感到高興的事是:星期一的時候老師告訴他們,有好心人要送衣服給他們。對於只有兩套衣服的楊周文來說,這意味著她將會有足夠保暖的衣物過冬。
「因為沒有,所以習慣了」
從紅河縣城出發,經過77公裡上上下下的盤山公路,便到了坐落在半山腰的洛恩鄉。在擁有700多名學生和40名老師的洛恩小學,冬天的腳步看起來似乎有些遲緩。
並不是說這裡還沒有冬天的氣息,而是這裡的大部分小學生還穿著廉價的涼鞋,一些人甚至沒有鞋,光著腳在教室內外跑來跑去。數學老師王豔英說:「他們習慣了(穿涼鞋)。」沉默了半分鐘後,她又補充了一句:「因為沒有,所以習慣了。」
幾塊錢一雙的涼鞋,是孩子們最好的選擇。因為上學放學要走很多山路,很容易把鞋子磨破,而涼鞋廉價,並且經得起磨。至於磨不磨腳、冷不冷,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不只是鞋子,孩子們身上除了不缺紅領巾,其他好像什麼都缺,因此,身上穿有羽絨服的孩子都顯得有些奢侈。儘管紅河冬日的陽光還有些溫暖,但在曬不到太陽的地方,還是讓人覺得很陰冷。
沒有窗玻璃的宿舍
在黑暗潮溼的5年級男生宿舍,12歲的李城華床上放了一隻碩大的木頭箱子,裡面的東西,除了一本破舊的《新華字典》和一個塑料杯外,只有一件看不出原來顏色的外套和一條牛仔褲。這個靦腆的小男生說,這些衣服也不是他的,而是同學暫時放在他箱子裡的。
李城華的床邊就是宿舍的窗戶,上面一塊玻璃都沒有,晚上睡覺時,冷風就「嗖嗖」地刮進來。不過男生們有辦法,他們在街上撿了一塊門板大小的三合板,正好可以把窗戶擋住,儘管這塊三合板上也有好幾個大洞,但有總比沒有好。洛恩小學的老師說,學校也修補過很多次玻璃,可是一到放假就全碎了,「有些社會上的小混混手腳癢」,學校的財力有限,「也沒其他辦法」。而對於「沒有運氣」在街上撿到木板的女生來說,窗戶沒有玻璃的現實就顯得有些無奈了,晚上冷風灌進來的時候,就只有「抱緊點睡」。
在洛恩小學,由於教室和宿舍的數量嚴重不足,300餘名住校生大多是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甚至還有一張床睡了3個人。楊周文所在的女生宿舍擺了12張高低床,住著26名女生。面對寒風,她們能做的,就是讓低年級的女生睡下床,高年級的女生睡窗邊,僅此而已。
一天兩餐都是洋芋
學校有一幢三層樓的教學樓,附近一個倉庫和計生辦的辦公室則是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教室」,相鄰的鄉政府操場則是學校的操場,每到下課,總有一群男生抱著一個籃球在破舊的籃球架下面玩得不亦樂乎。生鏽的球筐搖搖欲墜,卻影響不到他們的快樂。
學習一天後再經過激烈的運動,加上處於長身體的年齡,孩子們的飯量都很大。洛恩小學校長劉紅偉告訴記者,五、六年級的男生每頓要吃5到8兩米飯,「有的可以吃一斤」,就連女生也能吃3到5兩。住校生會從家裡帶來大米,然後在學校食堂換成等量的飯票,而菜錢則是每學期225元一次性交齊——這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劉紅偉說,洛恩鄉較為偏遠,蔬菜從外面運進來就要貴一些,再加上最近豬肉「一斤(市斤)都漲到20塊了」,因此豬肉並不是每天都能吃到,很多時候只能「肉不夠,蛋來湊」,並且只能買價格比較低的雞蛋。
「只能說讓學生吃飽,無法讓他們吃好。」劉紅偉嘆了口氣。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天的食堂夥食中尤為明顯,當記者問起楊周文前一天吃的什麼菜時,她小聲地告訴我:「洋芋。」
「今天早上呢?」
「洋芋。」
晚上的就不用問了,因為記者在食堂門口排得長長的隊伍前發現,還是洋芋,只不過裡面漂著幾片豬肉,食堂的師傅能做的,就是在打菜時儘量讓每個孩子的碗裡都能有一些豬肉,僅此而已。(生活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