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軟實力"軟"在哪?

2020-12-25 央廣網
    

韓報稱:新年音樂會展示中國"可怕"的軟實力,圖為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帶領以色列愛樂樂團給北京觀眾帶來了一場感人的音樂會。這是一個測量中國在文化方面的發展程度的很好的晴雨表。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平均10%的速度,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思想、價值觀、制度、政策等方面卻一直處於低迷徘徊狀態、文化軟且實力透支。這些表現與中國經濟、政治在世界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形成巨大反差。那麼,我國文化軟實力到底「軟」在哪裡呢?

  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整合多樣化文化的能力不強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長期發展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它源於人民的生活和社會實踐,融合於民族性格,滲透在國家意志之中。近代以來,我國無論在塑造核心價值體系的手段上,還是設定價值目標的內容上,表現出文化發展的短視與「功利主義」的傾向,經常使核心價值觀因經濟社會變遷而被邊緣化。面對我國社會結構、思想多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塑造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立足於尊重文化差異、包容文化多樣的基礎上,從人民認可、國際認同的和諧文化理念中汲取營養,不斷探索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引力和影響力。

  政府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意識較弱

  在相當長一個時期裡,文化在我國的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階級鬥爭理論是我國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論,國家文化管理的職能定位於純粹的意識形態壟斷與管理,政府單向的階級文化供給幾乎擠壓了大眾文化的生存空間。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概念,黨十七大提出實現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表明黨的文化執政能力要從過去單一的文化管理,向多元的、綜合的文化執政能力轉變,政府管理文化的職能也要圍繞實現人的基本文化權益這個中心,向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為群眾提供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向轉變。

  文化產業滿足日益增長市場需求的能力低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世界發達國家逐步解除文化同化政策和意識形態的禁錮,調整文化政策,制訂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使世界新一輪競爭與博弈焦點集中在文化軟實力之上。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既是這一輪文化軟實力競爭的積極推動者,又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受益者。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文化產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即使部分文化事業單位改制之後,仍然距離市場主體十分遙遠。民營文化產業除了投資主體單一,處於小規模的粗放經營狀態,對經濟增長的拉力不強外,還因政策短缺難入產業高端領域,文化服務領域內,致使我國核心服務業這塊「短板」越來越短,文化產品生產因遠離市場需求而日趨萎縮。

  文化產品的市場傳播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微弱

  在現代社會裡,一切關於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經濟的實現,都只有通過和藉助於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手段才能實現。2004年,中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068種,輸出14種; 2004年,中國進口影片1000多部,出口到國外也只有《水滸傳》等少數幾部名著改編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中國與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一同列為了世界文化貿易五強國,理由是中國人「製造了世界1/3的電腦,1/2的數位相機和DVD播放機等等……。」但是,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卻指出: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面對撲面而來的大眾文化,我國主流文化大有深陷狼穴,力不從心,與「狼」共枕之憂。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由此可窺一斑。

  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業態的水平有限

  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真可以用「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來形容。但是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之間並沒有依存關係,兩者並沒有相互轉換的必然。像文物古蹟、詩詞歌賦等靜態的文化遺存,只有注入活的基因,形成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消費時,才能轉化成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具有稀缺性、重複利用性的特性,而我國還有大量文化資源要麼長期處於一種靜止的文化狀態,要麼因保護不力而瀕臨滅絕,要麼因掠奪性開發慘遭破壞。我們可以運用高科技手段、現代營銷運營模式和文化創意為傳統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推動文化資源與數位化、網絡等有機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業態,生長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產業升級換代。

  文化發展的制度創新體系滯後

  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一系列技術創新活動為先導,引發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引起整個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基本結構骨架和運行發展模式發生質的躍變。這些變化要求迅速改革僵化的文化管理機制,創新文化的內容和傳播手段,改變文化產品營銷網絡的覆蓋面和布局,完善文化市場機制,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此,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國家理論創新體系,提出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理論,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改進文化傳播手段,對內可以充分發揮社會的文化創造潛力,對外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適應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要求。

  文化發展的政策體系繁雜且剛性不足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由黨的政策、行政法規和規章構築起來的、文化建設的政策系統,然而,現有的文化政策系統,基本上都是在體制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帶有計劃體制的痕跡,行業和部門的利益保護色彩比較濃重。因此,整個文化建設的政策體系因缺乏法律的剛性而有失權威性、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文化政策的彈性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文化建設體制和制度上的根本性問題,還在行政壟斷、市場準入、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等問題上激起了新的衝突。面對文化全球化趨勢,我國應儘快完成文化發展的法律體系建設,迅速推動各種文化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為建立統一的文化產品、文化資本、文化消費等各類市場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軟實力(Soft Power)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高低的新概念,主要是指與經濟、科技、軍事領域表現出的「硬實力」相對應的包括因文化、價值觀、制度、政策等對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作為一個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在經濟崛起國力大增之時,更應該注重挖掘文化的潛力,做到文化軟實力的與時俱進。

    


相關焦點

  •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近況
    本期講座請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近況做一介紹。 張國祚: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物質硬實力落後,難免挨打失敗;文化軟實力瓦解,必然不打自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無不首先是因為以其主流價值觀和輿論為支撐的文化軟實力大廈的坍塌。有此共識的人,在黨內外、國內外越來越多。
  • 什麼是「文化軟實力」
    近日,《2010年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藍皮書》由多家聲名赫赫的學研機構和高等學府聯手推出,媒體報導說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我國文化軟實力研究的諮詢報告……集學術性、理論性、對策性、資料性、權威性於一體」。  雖然推出儀式非常隆重,媒體也為這一信息的傳播動了腦筋,但關注此信息並有所反應的論者卻寥寥無幾。
  • 2015國考申論範文:以「文化軟實力」為主題
    「背景材料」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導致我國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落差較大。  「參考範文」  讓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硬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卻遠遠滯後於經濟「硬實力」。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國人之所以容易將軟權力概念泛化,歸根結底是由於美國人所說的「軟」還不夠軟,滿足不了中國文化對「軟」的理解。作為一個美國人,奈教授當然逃脫不了山姆大叔思維方式。對於習慣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式邏輯的美國人,只要不使用大棒和胡蘿蔔,自然是認為足夠「軟」了。可是殊不知這個軟實力裡,依然潛藏著硬的魚刺。  首先,軟實力是一種被建構的實力,其存在的基礎是硬實力。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中華民族;觀念;中國文化;國家文化軟;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傳遞中國 內容摘要:新時代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應涵蓋兩個方面基本內容: 1.就其內涵而言,文化軟實力既包括以文化產業、文化產品等為核心的顯性文化軟實力,也包括以社會傳統和核心價值為依託的隱性文化軟實力
  • 於炳貴: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他在《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概念,對軟實力理論做了較為完整的闡述。他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於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簡而言之,文化軟實力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提出的。
  • 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一些問題被逐漸聚焦。這就需要文化軟實力建設和研究及時跟進,為建設實踐提供智慧和助力。當前來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需重點關注如下幾方面問題。當此之時,我們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來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進一步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習近平主席在談到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時,從人類文明、綜合國力、世界大國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等四個維度闡述了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標準。
  • 軟實力的文化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文化國力與軟實力2004年08月11日15:26:11 網際網路周刊   工業化時代的認同,主要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國力,日益成為軟實力的主要表現舞臺之一。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國力論》,文化力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和蘊涵的、推動經濟文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的、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綜合結合力。  用什麼來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
  • 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原標題: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總書記圍繞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四個方面所作的精闢闡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指引。   當今世界各國,除了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比拼,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因為文化愈來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 程曼麗:論我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大眾傳播策略
    事實上,軟實力的增強有賴於信息的擴散,只有當一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行並得到普遍認同時,其軟實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這正是大眾傳媒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隨著我國硬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媒體傳播力也在逐步提升。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進入21世紀,伴隨著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以發展道路、國家形象、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為核心內容的軟實力競爭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國無不將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地提升本國的文化軟實力,力求在新一輪的國際戰略格局調整中佔據主動地位。對於我國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仍有短板弱項。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命名    軟實力(softpower)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詞彙。它包括軟權力、軟霸權、軟力量等一系列相互接近的政治概念。約瑟夫·奈在他的著作《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把「軟實力」明確定義為「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 新語境下再議軟實力與軟實力資源
    另一方面,國際傳播與公共外交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各行為主體對軟實力及軟實力資源的理解與運用也差異較大,這勢必影響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的策略可以千變萬化,但其不變的目標是將軟實力資源轉化為軟實力,從而改善行為主體所處的國際環境。因此,新時代的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有必要對軟實力的內涵、軟實力資源類別及其競爭力進行再討論,以提升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效果。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這種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中沉澱和凝結起來的,已深深融鑄在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正由於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 文化軟實力直接關係道路命運
    原標題:文 化 軟 實 力 直 接 關 系 道 路 命 運 2005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第一版「之江新語」專欄,發表了一篇510字的短文,討論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他引用一位哲學家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
  • 中國文化軟實力如何「硬」起來
    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科學引導人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擴大本土文化的影響力。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在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方面意義重大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有利於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使之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不同的消費觀,生產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產品,提高大眾的生活質量和品質,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管理當中的文化軟實力
    原創 敬人文化諮詢 國粹精管 管理學中,硬管不如軟管。什麼是優秀的領導人呢?那就是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所以領導的個人魅力及情商就屬於管理學中的軟實力。實力分為硬軟兩種,是因為硬實力易被人看見,發現,而且奏效快。但卻並不代表軟實力不重要,因為有些問題反而需要柔軟和個性化的表達處理。文化軟實力來源於三字:觀、柔、化。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以表明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軟實力」正變得愈發重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
  • 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概念到實踐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概念的源起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脈絡,與我國硬實力發展的脈絡密不可分。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的演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把軟實力界定為幾個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軟實力」的概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國一些學者注意到了。
  • 政府軟實力比國家軟實力更重要
    政府軟實力比國家軟實力更重要 楊建業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18    [列印] [關閉]     常說一個國家是需要「軟實力」的。即不僅要有現代化軍隊、高科技裝備、尖端武器等硬實力,還要有其獨特的文化影響和先進的社會制度等「軟實力」,否則,就稱不上真正的一流大國。其實,不僅是國家,政府也要有軟實力的。不然,國家的軟實力也無從談起。何謂政府的軟實力?很難「一言以蔽之」。就對內而言,政府最重要的軟實力,當屬其巨大的威望和公信力。    威望和公信力語義相近,但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