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當中的文化軟實力

2020-12-16 金光法門弟子

原創 敬人文化諮詢 國粹精管

管理學中,硬管不如軟管。

什麼是優秀的領導人呢?那就是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

領導人的個人魅力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迅速的提升一個團隊的價值。

而成為一個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也對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協調起到很大的作用。

職場雖然像一部機器,但是機器當中還有「潤滑油」。而這油性就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敬佩,包括領導為人處事的靈活性等。

所以領導的個人魅力及情商就屬於管理學中的軟實力。

實力分為硬軟兩種,是因為硬實力易被人看見,發現,而且奏效快。

但卻並不代表軟實力不重要,因為有些問題反而需要柔軟和個性化的表達處理。

文化軟實力來源於三字:觀、柔、化。

觀,既包括自身對他人情緒的觀察,把握。也包括對世界和形勢的關注和審查。觀更是一種智慧的哲學態度。

柔,是少言寡語,但切中要害,柔是默默無聞,卻暗藏事態。

化,是推動事物運行和發展的能力。

軟硬結合是管理學的精髓。

擁有文化軟實力的領導者,會有如下表現:

1有能力令他人發自內心的感恩戴德。

2有能力令他人發自內心的佩服讚賞。

3有改變他人思考和思維的能力。

4有塑造氛圍和在無形當中改變環境的氣場。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化軟實力」
    我想,這是由於「軟實力研究」自身缺乏清晰度和實用性的緣故。  相關中國學者認為「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這裡列出的一串詞彙似乎均有「軟概念」之嫌,但若亮出一個個恰當的事例、現象,還是能夠「具體體現」軟實力的。而現在的問題卻是:研究者在陳列具體例證時,卻自證了自己根本搞不清究竟什麼是文化軟實力。
  • 解讀: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答:軟實力這一概念說起來好像很新鮮,實際上其內涵對於我們,特別是對於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也不新奇,以往我們說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強調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德治國等等,其實都是在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
  • 2015國考申論範文:以「文化軟實力」為主題
    我國文化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不足4%,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平均達到10%以上,美國則達到25%.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當中佔43%,歐盟佔34%,而整個亞太地區只佔19%,我國所佔世界文化產業市場的份額低於3%.我國文化產業集約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以圖書出版為例,累計逆差竟達6倍之多。
  • 軟實力的文化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文化國力與軟實力2004年08月11日15:26:11 網際網路周刊   工業化時代的認同,主要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國力,日益成為軟實力的主要表現舞臺之一。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國力論》,文化力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和蘊涵的、推動經濟文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的、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綜合結合力。  用什麼來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環球人物雜誌:既然是在中國,想先聊一下中國的軟實力。您認為中國哪方面的軟實力最強?為什麼?約瑟夫•奈:中國在目前最強的應該是文化層面。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向非常有吸引力,西方人長期以來一直受中國傳統文化吸引,比如19世紀末的歐洲畫家就受到中國畫風的很大影響。
  • 檢察文化軟實力助推硬實力建設
    面對司法辦案過程中存在的不嚴格、不規範、不公正、不文明等問題,需要重視檢察軟實力建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隊伍素質和信息化建設等,這就需要進一步把握文化軟實力這個抓手,檢察文化軟實力是推動與規範司法融合的動力;檢察文化軟實力是提升檢察公信力的前提,檢察公信力來源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這有賴於全面發揮檢察文化軟實力對幹警思想情操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勵作用。
  • 我國文化軟實力"軟"在哪?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平均10%的速度,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思想、價值觀、制度、政策等方面卻一直處於低迷徘徊狀態、文化軟且實力透支。這些表現與中國經濟、政治在世界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形成巨大反差。那麼,我國文化軟實力到底「軟」在哪裡呢?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這種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中沉澱和凝結起來的,已深深融鑄在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我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正由於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 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概念到實踐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的演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把軟實力界定為幾個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軟實力」的概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國一些學者注意到了。
  • 「仁愛」思想與企業文化軟實力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硬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加強軟實力建設,而傳統儒家「仁愛」經濟倫理是構建企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文/車運景「仁」是儒家倫理規範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線。
  • 《美國文化中心》:軟實力的再定義
    眾所周知,公共外交是指通過直接對對象國國民施加影響從而達成本國外交政策目標的一種外交行為。在絕大多數時刻公共外交所依憑的正是一國的軟實力,所以在本書中作者也對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所提出的軟實力這一概念進行了有益的批判與補充,這對我們進一步有效梳理「軟實力」這一概念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我的煤炭網>新聞>港運資訊>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高鐵網 發布日期:2020-12-15 15:34:02 新聞歸檔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範勇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教授創立了軟實力概念,並積20多年之功搭建起一系列基於軟實力的理論。有趣的是,奈教授本意是要解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問題,他的概念卻在中國激起了更大的興趣。國人發揮特有的議題泛化能力,將一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都歸入軟實力,儼然以更「軟」的方式淹沒了軟實力。
  • 英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對中國有哪些借鑑意義
    這才是文化軟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所在。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難以達到的高度。    求是網:英國文化軟實力的這些特點,對於中國目前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有什麼借鑑意義嗎?    張小勁:一個關鍵的借鑑意義就在於,英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甚至說是促進了國家整體實力的上升。
  • 評論:文化軟實力要做實要給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以下簡稱「12·30講話」),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從四個方面「著力」,即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還特別強調了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強調了注重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等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問題。
  • 張國祚:中國為何要在軟實力上加文化二字?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9日訊(記者 張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了軟實力對於國家綜合國力以及競爭力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國家尤其是大國已經開始把提升本國的軟實力上升到了戰略層次。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為何要在軟實力上加文化二字?
  • 文化浸潤軟實力
    文化浸潤軟實力     □陳碧紅  烏幹達的樹皮畫、西班牙的手工皂、法國的皮質繪畫……從上個周末延續至今的第六屆中國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是指文化自身蘊涵的內在力量,而且還包括一種能夠被他者認同、被別人接受的文化思想。所以,國家文化軟實力並不是一個自我確認、自我命名的文化屬性,而是一種通過廣泛傳播之後才能夠兌現的文化力量。為此,如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它不僅需要我們在理念上明確文化軟實力的精神內涵,而且還需要我們在方法上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2035年的文化發展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重要步驟。作為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我們不僅要堅持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也要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經濟大國,不能讓世界把我們看作只能輸出物質產品而缺乏精神文化的跛足社會,未來中國的形象必定是一個在文化軟實力上非常強大的國家。
  • 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原標題: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總書記圍繞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四個方面所作的精闢闡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指引。   當今世界各國,除了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比拼,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因為文化愈來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