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論:文化軟實力要做實要給力
戲曲人物(油畫) 王佔欣
原標題:文化軟實力要做實要給力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以下簡稱「12·30講話」),指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從四個方面「著力」,即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還特別強調了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強調了注重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等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問題。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以下簡稱「8·19講話」),可以看到總書記為精神文化進一步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我理解,為了增強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的文化建設一要做實二要給力。
做實文化軟實力,首先是要「夯實根基」,即夯實道德根基。總書記還在「8·19講話」中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裡強調的是文化建設要夯實思想根基。作為思想根基的「共同思想基礎」,總書記要求的是「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之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可以看到,「共同思想基礎」的內核仍然在於「思想道德根基」,這也是我們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做實文化軟實力首先要「夯實根基」,是因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第二,做實文化軟實力要「堅實導向」,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我們的文化建設就是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真正做好這一方面,即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我們在文化服務內容上需要堅持的導向。也就是說,「堅實導向」包括文化服務對象「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文化服務內容「以先進文化為主旨」的實踐導向。我們深知「導向不堅,路邪道偏」,深知「堅實導向」對於做實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意義。
「落實舉措」是做實文化軟實力的第三個要義。《決定》強調系統、整體、協同地「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為題來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也可以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做實文化軟實力亟待落實的重大舉措。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其中心環節是「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它的四個重要方面分別是完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在這裡,可以看到做實文化軟實力亟待落實的各項舉措,都是服務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我們需要完善的文化管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充分考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我們需要構建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需要提高的文化開放水平,要增強對外話語的創作力、感召力、公信力。做實文化軟實力要「落實舉措」,是因為「舉措不力,垂頭喪氣」。
第四,做實文化軟實力要「充實內涵」。總書記在「12·30講話」中指出:「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成果傳播出去」。一個「弘揚起來」,一個「傳播出去」,正是我們文化建設要大大充實的內涵。具體而言,就是「四個講清楚」: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顯而易見,「內涵不豐,體虛魂空」,不「充實內涵」,無以言「做實文化軟實力」。
對於文化軟實力不僅要做實而且要給力,也就是說不僅要講動機而且要講效果。對此,文化軟實力首先要給力「中國夢」,要成為「中國夢」的支撐力。自總書記在中華民族宗祠國家博物館首倡「中國夢」以來,對於「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已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之核和奮鬥之旗。在「12.30講話」中,總書記強調「中國夢的宣傳,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並用「五個意味著」進行了深度闡釋。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願。」文化軟實力給力「中國夢」,一方面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建設要結合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來宣傳和闡釋「中國夢」,一方面也意味著「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才能有效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要給力「城鎮化」,要成為「城鎮化」的驅動力。曾有學者預言:美國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事實上,城鎮化和與之緊密相伴的新技術革命,也是驅動我們文化發展的兩大引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的第九次集中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到:「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也就是說,我們文化軟實力要給力「城鎮化」,面對的是一個並聯式、疊加發展的「發達過程」。對此,我們的文化建設既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又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文化軟實力要給力「正能量」,要成為「正能量」的激揚力。需要關注現實,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奮鬥和火熱生活,反映人民群眾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給力「正能量」,也要守望歷史,如總書記在「12·30講話」中所說:「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文化軟實力要給力「話語權」,要成為「話語權」的傳播力。我們置身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所謂「文化軟實力」主要是對他國的親和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當然這要以本國民眾的道德感、響應力和進取心為前提。要增強對外話語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近代以來「西方中心主義」的確立,是伴隨技術革命、經濟掠奪、政治霸權、文化殖民從而握有「定義權」的產物。在這種世界語境中提高我們的國際話語權,歸根結蒂是要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對此,總書記講得很全面也很深入。他強調一要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二要展示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三要展示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做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四要展示對外更加開放、更具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文明、東方、負責任、社會主義的大國形象的展示與塑造,是文化軟實力給力「話語權」的奮鬥目標。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12·30講話」中所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前進,我們不斷增強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必將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