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寧波商業綜合體飽和?親子業態在商業廣場瘋狂圈地
寧波商業綜合體同質化競爭嚴重。而要活下去,變才是永遠不變的主旋律。還記得嗎?三四年前,甬城大大小小的商業綜合體百貨紛紛開闢或者擴大餐飲業態。現在,這陣風過去了,又一陣風颳起來了,那就是親子業態,主要針對的是嬰幼兒、兒童等客群,比如兒童樂園、少兒培訓等。
「現在80後90後的父母熟悉網購,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而親子體驗類的消費必須在線下完成,因此,不少商業綜合體願意花大力氣開闢或者加大親子類業態。」業內人士分析親子業態也成了眾商家看好的新增標配之一。
聯盛親子業態三年漲兩倍
壓力往往能轉化成動力。早在2012年,為了跟一路之隔的萬達廣場形成差異化的競爭,聯盛廣場開闢了聯盛教育培訓基地,地點是在B區的3樓。第一批入駐的有貝兒棒架子鼓、包家恩棋道館、高炎跆拳道、音之舞舞蹈培訓、A&C創意美術等5家商家。
「我們在全寧波一共有三家,其中第一家店就是聯盛廣場店,我們也是第一批進來的商家。起初,這層樓還有很多服裝餐飲類的店,後來一家家被其他的培訓機構取代了。」王曉美是貝兒棒聯盛廣場店營銷總監,這三年來,這裡發生的變化,她看在眼裡,最清楚不過。
後來,逐漸形成氣候與氛圍,一些商家也會慕名而來。昨天,記者在這裡溜達了一圈,發現這裡匯集了眾多類型的培訓機構,鋼琴、聲樂、國學、書法,甚至連極其小眾的豎琴都能看到。
記者仔仔細細地數了一圈店鋪,一共有15家早教培訓類機構,包括了盛藝雅歌、童學館、晨藝美術、最美童聲、艾琳豎琴中心、優優滑輪、墨香書法、三彩陶社、正源會計等,不少在寧波是連鎖店。因為三樓門店已滿,有的機構只能搬到二樓。
其中的優優輪滑是後來者,來這裡也是因為看中了眾多培訓機構聚集在這裡,形成了商圈。
據了解,在聯盛廣場,三年來,親子業態的佔比面積,比最初增長了兩倍。
商場紛紛加大親子業態比例
縱觀寧波,聯盛廣場是較早在寧波布局教育培訓這類親子業態,而現在,幾乎每家商業綜合體都有了這類業態,無非是面積有大有小。
經常逛世紀東方的市民,可能也留意到,這裡的三樓漸漸冒出了一家又一家的親子業態:奇樂兒兒童主題樂園、英孚教育、朗寧街英語培訓、嬰童生活、孩子王超市……
鄒女士是一位三歲孩子的母親,昨天,她帶女兒在英孚教育上課。「如果來得早,我會先帶她去孩子王裡面的遊樂場玩一圈,然後踩著點去上英語課。有時候,孩子上完課,也會要求去遊樂場玩了再回家。另外,如果要買嬰幼兒的東西也很方便。不用跑來跑去,一個地方就能搞定,挺好。」
也有一些廣場正在擴大親子業態的佔比。最近,鄞州萬達正在做招商調整。萬達集團旗下的寶貝王正在裝修,它的定位就是一個兒童樂園。有兩位銷售人員設攤在預售充值卡,其中一位介紹說,11月20日就開業了,裡面一共有3000多平方米,兒童在裡面玩上半天沒問題。而這裡本來是啟路文具等業態。
而一些新開設的商業綜合體,早在設計階段,就已經將親子業態作為一個重點業態打造。
鄞州銀泰城開業不久,其中的環球樂園對家庭消費來說極具殺傷力。這裡有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木馬王國」室內主題遊樂王國,有瘋狂爬山、旋轉木馬、快樂天定、樂巴車、淘東屋、3D印表機、機器人、角色扮演等針對孩子玩樂的節日。
「這兒一呆就是一天,光在兒童主題樂園『木馬王國』等小朋友玩的地方就玩了半天。」正在銀泰城五樓美食廣場「老外婆」就餐的施先生說,沒半天根本逛不完,孩子喜歡玩的、吃的、用的都能在這兒找到,老婆帶著孩子購物玩得太久了,自己只能看場電影去了,一晃就到了晚上。
有人做得更徹底。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已經有人在寧波投資一家兒童主題的專業大型綜合體,親子類業態佔到絕大多數,比如有兒童購物、兒童娛樂、兒童休閒、兒童美食、兒童教育、兒童藝術等。
親子業態幫商圈提高客流量
親子類消費不僅帶來了孩子,還有他們的家長。
「現在,我們在寧波一共有兩家店,一家是在江北萬達,一家在世紀東方,接下來我們還會入駐鄞州萬達。我們每家店的面積多是4000-5000平方米,其中兒童遊玩的樂園佔比在10%左右。因為現在很多商業綜合體也想加大親子業態的佔比,這給我們入駐商圈帶來了便利。」寧波孩子王一位負責人認為,親子業態的加入能幫助商圈提升人流量。就拿世紀東方店來說,他們入駐後,隔壁的餐飲店老闆都說,生意好了一兩成。
環球銀泰城的一位餐廳負責人也直言,兒童體驗等業態聚焦的是家庭式消費,全家總動員帶來的客流佔比非常高。他想了一下,在他們店,因兒童娛樂、親子互動帶動的客流佔了一半。
貝兒棒聯盛廣場店營銷總監王曉美認為,自從聯盛廣場形成培訓機構的商業氛圍後,也帶動了整個B區的氛圍,這裡比沒有培訓機構的A區,人氣還真旺不少。
而一旦親子類業態形成氛圍後,對商家來說也是一個好事。「商業業態豐富的購物中心、廣場內,配套引進孩童教育、培訓等,是一個多贏的良策。」「朗寧街英語」的校長李嘉琳說,從將培訓機構搬到世紀東方後生意好了三成,拉動了人氣集聚。
■記者觀察
為何親子業態會火?
商業綜合體總體過剩,又遇到了網際網路的夾擊,需要更多客戶體驗的親子業態自然成了商家們眼中的香餑餑,也是商家轉型的突破口。
親子主題帶動的消費逐漸成為綜合體的標配之一。「美食加體驗,小吃加風情,孩子加遊樂,這正是當下中產家庭客戶群的消費需求。」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切入孩童、玩樂主題,以創意、時尚、親子引領,能發揮強大的人氣磁吸效果。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帶孩子來玩的家長多了,餐飲特別火,其他業態的生意自然也好了。」來福士商業廣場的資深人士分析,親子主題已成了商家都想好好發揮的業態。幾年前各大商圈紛紛縮小百貨比例,加大餐飲佔比,如今又再次縮小百貨比例,增加親子業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百貨類經不起網購的衝擊,而餐飲、親子業態幾乎都是體驗式消費,這個無法在線上實現,只能在線下完成。
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商圈,在親子業態之外,會捆綁餐飲和部分服務業態,比如超市、影院等業態配比,一方面通過兒童消費帶動家庭消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成人消費,比如有特色的餐飲,簡餐,聯動兒童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忠告,不要覺得涉入親子業態就一定能賺錢。因為隨著親子業態越來越普及,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如果大同小異,對孩子來說,新鮮度和參與頻率也是一個問題。□通訊員 陳俊新 記者 俞林鳳 鄭曉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