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比起過去物質條件更富足,富養孩子的觀念卻沒有變,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更是儘可能地滿足。可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越滿足越不知足。
那究竟怎樣的家庭更容易養出貪得無厭的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成長,他們會在物質上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以彌補內心的愧疚感。
然而,長此以往,孩子就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物化了,在他們的認知裡:買就等於愛,不買就是不愛。但他們的物質需求往往無法填補情感上的空缺,所以,他們只會用更多物質的東西來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愛。
對於這類父母,我想說的是,再多的物質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陪伴。如果真的要用錢去衡量的話,那最值錢的一定是時間,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才是給孩子最貴的東西。
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的父母,很多都是童年生活在物質非常匱乏的家庭,因此,很多父母對自己十分吝嗇,但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吃最好的、用最好的、讀最好的學校、買最好的衣服鞋子。所謂的「寒門富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父母,卻毀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曾經的新聞事件中,為給女兒買蘋果手機而去賣腎的父親,得到了天下人的同情,卻得不到女兒的一句感恩。
父母的補償心理,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欠他們的,因此,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父母越付出,孩子會越覺得理所應當。
這樣的父母首先要檢視自己的內心,孩子為什麼一味索取,是不是自己在盡力補償?意識到問題所在,才能進一步解決。
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一味妥協,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和哀求,其實,孩子每一次的哭鬧,都是在試探你的底線。不要讓孩子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會變得貪得無厭,不懂感恩。
孩子有最敏銳的洞察力,你一旦顯露出退讓的苗頭,他就會立刻捕捉到,進一步攻陷你的防線。作為父母,要做到溫和而堅定,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能妥協退讓,態度一定要堅決。
父母的言行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有些父母在家裡經常談論物質,愛比較,孩子潛移默化,也會深受其害。
要讓孩子不物質,父母得先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果在家庭生活中過分強調金錢的價值,孩子也會以金錢來衡量其他的問題。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得從自身做起,正其心,誠其意,修其身,然後才能教育好孩子。
近日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每集片尾出現不到5分鐘的一家三口,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他們的物質並不富足,生活也並不跌宕起伏,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充滿了愛與歡笑。比起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富而知禮,貧而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