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官銘 張嘉詩 長沙報導
16年前,譚素蘭的丈夫張立波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今年4月30日,88歲的譚素蘭老人逝世,她將自己的眼角膜捐出。由此完成夫妻兩人捐獻眼角膜的壯舉。
眼角膜,位於眼球的最前端,被視為眼睛和外界接觸的第一道屏障,如相機的鏡頭一樣重要。
我國角膜盲症患者數量龐大,很多人因等不到匹配的角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一片薄薄角膜,成了他們光明與黑暗的分界線。
來自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總站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9月起,湖南累計眼角膜捐獻680例,成功救治了1700餘位角膜盲症患者。
(*數據來源: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總站)
今年年初,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職工李伯新因癌症醫治無效不幸離世,遵其生前遺願,家人將其眼角膜捐獻。
記者了解到,像李伯新這樣的角膜捐獻者不在少數,他們一般是因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器官器質性病變或意外去世。
捐贈者的角膜將用於治療患有感染性角膜穿孔、角膜白斑、圓錐角膜、角膜變性及角膜先天發育異常、角膜腫瘤等眼部疾病的患者。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團隊為患者做角膜移植手術)
長沙愛爾眼庫主任楊麗紅告訴記者,角膜從接收、採集、實驗室檢測與質量評估再經移植手術提供給患者,這個過程一般需2天的時間。
(楊麗紅在實驗室給採集回的角膜做質量評估)
23歲的唐建就是角膜移植手術的受益者。
因先天性的圓錐角膜,2013年,唐建左眼視力開始下降。
但當時唐建的父母並未在意,誤以為兒子跟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同齡人一樣,只是普通近視,帶他在老家永州的眼鏡店配鏡後,便沒再關注。
直到2019年,唐建隨母親唐秋月到廣東江門務工,他入職體檢報告上「白內障或其他眼病」的字眼引起了全家人的重視。
與此同時,戴鏡的這幾年,唐建左眼視力不僅未被矯正,反而還出現了驟降。
隨著湖南疫情逐步穩定,5月1日,唐秋月帶著兒子來到長沙,找到了愛爾眼科醫院。
「他當時已經不抱希望了,但我覺得無論如何都要試一試。」唐秋月說。
幸運的是,這一次,醫院不僅找到了病因和治療方法,還找到了合適唐建的角膜供體。
(手術前醫生從保存液裡取出來的眼角膜)
5月4日,唐建順利完成移植手術。
術後第二天,唐建的左眼視力就從0.06恢復到了0.12,「康復後保護得當的話,通過戴鏡矯正可以恢復到0.5以上。」主刀醫生王科華的這句話給了唐建極大的精神鼓勵。
(術後,唐建進行角膜康復檢查)
在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發布的《視力殘疾全球數據報告》中,中國共有角膜盲症患者約500萬人,其中每年新增角膜盲症患者約10萬人,而我國每年接受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僅有5000至10000人。大量的角膜盲症患者在等待捐獻者的出現。
角膜材料稀缺是造成角膜盲症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治療的主要原因。唐建是幸運的,他的幸運來自媽媽的堅持,更來自角膜捐獻者的偉大奉獻。
這些捐獻者中,有出生不到一天的嬰兒,有古稀之年的老者,有對世界懷著眷戀深情的年輕人,他們的生命之火正在以另一種方式重燃。
[責編:官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