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據臺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624-1662年 計38年)

2020-12-17 中國臺灣網


1624 明天啟4年

○         荷蘭東印度公司佔據鯤身(今安平),建城砦,初稱奧倫治城,崇禎四年(1631)經重建,改稱熱蘭遮城。《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         荷蘭與明朝訂暗約,棄澎湖佔臺灣。《汐止鎮志》

○         荷蘭人據臺灣《辭海》。

○         荷蘭人由雲林縣北港轉口,築城於安平。《雲林文獻》

○         九月荷人登陸並修築炮壘,佔據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荷蘭人登陸安平,佔南臺灣。荷蘭是西北歐的一個小國,面積比臺灣大一點而已,但是由於航運的發達,十七世紀已成了他們的黃金時代,龐大的艦隊,縱橫全球,成為海上的強權國家,經濟貿易非常繁盛。公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由澎湖登陸安平,經營統治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由於他們在臺官兵僅數千人,以臺南一帶為中心,獎勵墾殖,開發交通水利,從事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勢力範圍能達於雲林區。當時的林內已住有較為開化的平埔族,過著漁獵粗耕的半原始生活。原野到處是茂密的林木,榕樹、茄苳、苦苓仔、無患子(又稱皂莢,臺語為「模瞇」)、楠樹、檬果樹、藤、竹....等,沒有樹林的地方都是草原(草埔仔)和小灌木,草叢中有鹿、羌、山豬、野兔,吸引著附近山中的泰雅族、布農族、邵族、鄒族等原住民到此遊獵。原住民群居的地方稱為「社」,如鬥南有「他裡霧社」、鬥六門有「柴裡社」,西螺、侖背有「貓〈音麻〉兒幹社」。

○         七月十四日鄭成功誕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西班牙人初來臺。《汐止鎮志》

1625 明天啟5年

○         顏思齊病死諸羅山、眾推鄭芝龍為十寨的新首領。《汐止鎮志》

○         荷蘭人於新港赤嵌河地築普洛文希亞(Provincia)城。《汐止鎮志》

○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江內岸赤嵌地方(Chaccam或Saccam),以Cangan布十五疋向新港番購得土地,築普魯民遮城(Provintia),漢人稱赤嵌樓或紅毛樓。《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         中國人在大井頭一帶創建普魯民遮街。至荷據末期,人口達到萬人。《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1626 明天啟6年

○         西班牙佔據雞籠(今基隆)並在現在的和平島上築聖薩爾瓦多城作為行政中心。《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西班牙船艦循臺灣東海岸線北上,登三貂角,繼進入基隆港及和平島,並建教堂,築保壘。《雲林文獻》

○         西班牙人佔據雞籠〈現基隆〉築聖薩爾多(San salvador)城。《汐止鎮志》

1627 明天啟7年

○         日本濱田彌兵衛引新港部族民眾十六名至日,稱高砂使者。《汐止鎮志》

1628 明天啟8年

○         西班牙再侵淡水築城,引起荷、西之爭戰,西戰敗,成為荷人獨佔南北。《雲林文獻》

○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撤出臺灣,任五虎遊擊。《汐止鎮志》

1628 明祟禎元年

○         西班牙人據滬尾(今淡水)築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城。《汐止鎮志》

1629 明崇禎2年

○         西班牙人佔據滬尾〈今淡水〉。《汐止鎮志》

1630 明崇禎3年

○         荷蘭人於一鯤身築熱蘭遮(Zeelandia)城(人稱為赤崁城或紅毛城)。《汐止鎮志》

○         荷蘭人在安平築赤嵌城。

○         閩省發生大旱,鄭芝龍建議巡撫熊文燦以船舶載饑民數萬移居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32 明崇禎4年

○         西班牙人開闢雞籠臺北間交通,其路線為雞籠、八堵、七堵、五堵、水返腳、雨港仔、錫口、淡水(臺北)東門,即今舊臺五縣,又稱北基公路。《汐止鎮志》

○         西班牙船遇颱風至蛤仔難(今宜蘭),船員五十一人均遇害。《汐止鎮志》

1635 明崇禎8年

○         麻豆社平埔人反荷起義。《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諸羅縣誌》:荷蘭始築「臺灣、赤嵌二城」。甲螺〈猶雲頭目,夷人所設以管漢人者〉郭懷一逐紅夷,事覺,紅夷召土番追殺之,盡戮漢人於歐汪〈諸羅地名〉。季麒光《郡志稿》云:有溪曰歐汪溪,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則人不敢渡。

1637 明崇禎10年

○         荷蘭宣教士Rev.candidius完成《臺灣地誌》一書。《汐止鎮志》

1642 明崇禎15年

○         九月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趕出臺灣。《汐止鎮志》

1646 明隆武2年?清順治3年

○         鄭芝龍降清。《辭海》

1647 明永曆元年?清順治4年

○         印度黃牛引進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48 明永曆2年?清順治5年

○         荷人設學校於臺南及麻豆。

1650 明永曆4年?清順治7年

○         荷人於臺南建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完工。《汐止鎮志》

1652 明永曆6年?清順治9年

○         漢人郭懷一憤荷暴虐,集眾起義驅逐荷人,事洩失敗。《汐止鎮志》

1655 明永曆9年?清順治12年

○         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57 明永曆11年?清順治14年

○         荷蘭人派通事何斌赴廈談判,恢復通商,何斌獻策收復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59 明永曆13年?清順治16年

○         鄭成功在南京敗戰,決策移師收復臺灣,做為反清復明基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61 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

○         三月鄭成功進攻澎湖。四月初一(陽曆四月卅日)開進鹿耳門。

○         五月二日鄭成功立臺灣為東都,設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         成功部將林鳳赴曾文溪北屯田,後來該地稱「林鳳營」。

○         鄭成功據臺灣。《辭海》

○         延平郡王鄭成功由鹿耳門自禾寮港登岸,圍攻熱蘭遮城。荷蘭人投降,完全退出臺灣。《汐止鎮志》

○         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鹿耳門入臺必由,海道紆曲,水淺沙膠,舟人皆插標以為識;稍有左右,則失陷。成功至,水驟漲丈餘,戰艦雁行而入,遂克臺;置一府二縣。縣一曰天興,即今諸羅地也。《諸羅縣誌》

○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鄭成功率領數萬官兵東徵臺灣,經七個月苦戰,終於驅走荷蘭人,以赤嵌樓為「承天府」,作為施政中心,下設天興、萬年二縣。當時的濁水溪流域為其統治範圍最北之地,屬天興縣北路司,林內莊屬於鬥六門,鬥六門涵蓋今日的一帶,已有少數漢人到此開墾。為使入臺大軍糧食無缺,鄭成功實施屯田政策,分配土地供軍隊墾殖。

○         四月鄭成功經鹿耳門潮流口入臺江,溯禾寮港(今北幹線)攻下普魯民遮城,光復臺灣,稱東都,改赤嵌褸為承天府,下設天興(北路)、萬年(南路)二縣。並將臺窩灣改稱安平鎮。據林謙光臺灣紀略所載,此間鄭經命陳永華:「興市肆,築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當時荷據時期的大井頭街,已向東伸延形成嶺前、嶺后街,向出現新街、橫街,並劃府治為東安、西定〔綻)、寧南、鎮北等四坊,坊置籤首,理民事。據連橫臺灣通史描述當時建街肆情形云:「東寧初建,制度簡陋,乃教民燒瓦,建宮室、衙署,禮待避亂縉紳。凡諸宗室,皆瞻給之,分諸鎮土地。」《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1662 明永曆16年?清康熙1年

○         永曆15年12月13日〈陽曆1662年2月1日〉荷蘭人投降,31日完全退出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鄭成功據臺灣,改稱「東都」,北路設天興縣,南路設萬年縣。《汐止鎮志》

○         五月初八,鄭成功在臺灣去世。鄭成功以三十九歲英年,含恨病歿,由其子鄭經繼位。《諸羅縣誌》:成功死,子經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安撫司,號北路。

○         鄭成功參軍林圯率眾開墾鬥六門、林內、並進駐二重埔〈今竹山〉的竹圍仔。三年後,林圯及部下為番人所殺,為紀念他,民眾把二重埔改稱林圯埔,目前竹山市區內保有林圯公墓。

1664 永曆18年?清康熙3年

○         永曆十八年八月,改東都稱東寧。

○         鄭經入臺,將東都改為東寧,天興及萬年縣改為州。《汐止鎮志》

○         鄭經潛至大陸,擬恭迎寧靖王至臺灣,計議反清復明,無功而返。

(來源:ntw.com.tw)

相關焦點

  • 清統治時期臺灣拓殖大事記(公元1683-1895年 計212年)(二)
    清統治時期臺灣拓殖大事記(公元1683-1895年 計212年)(二) 時間:2002-12-31 09:25   來源: 1840 道光20年○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封鎖廣州,佔舟山,臺灣緊張
  • 略談明末清初荷蘭對中國臺灣的侵略
    雖然直到1648年西班牙才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但是,荷蘭自從獨立起,就迅速走向了霸權。最早,1624年,荷蘭開始侵略中國臺灣。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開始侵入南臺灣,時間長達38年。在其中,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 臺灣歷史大事記
    公元1500年以前大事記約3萬年前,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左鎮人"從大陸東南沿海到達臺灣。
  • 1662年1月28日,鄭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收復臺灣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又名福松,本名鄭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
  •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駛進了鹿耳門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其後,隋煬帝也曾兩次派人到過臺灣。宋、元時期,內地東南沿海,尤其是現福建省一帶,已經有一些漁民渡過海峽,向澎湖移民。他們在島上建造了茅屋居住,以捕魚和墾殖為生。隨著移民的增加,12世紀下半葉,南宋開始對澎湖派遣常駐軍隊,將之劃歸於泉州晉江縣管轄。後來,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正式確立對當地的行政管轄權。明中葉後,移居臺、澎的大陸人口更多,他們逐漸成為島上的常住居民。
  • 荷蘭駐臺機構「更名」,我使館嚴正交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
    荷蘭駐臺機構「更名」,我使館嚴正交涉:涉及中方核心利益 2020年04月29日 15:4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中時電子報」對此發文表示,乍聽「荷蘭在臺辦事處」,所有人一定以為這個「臺」是指「臺灣」,結果一看英文名稱,才恍然大悟,原來此「臺」非稱「臺灣」,而是指「臺北」。  文章進一步說,這次荷蘭以「在臺辦事處」名義混充雙方關係升級,實在有點「投機取巧」。文章還稱,其實不用「在臺」也沒關係,硬要用「在臺」,也算讓臺灣人見識到,原來「臺北」也可以簡稱「臺」。
  • 侵佔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原來只是一家公司
    歷史上,荷蘭也是殖民主義的受害國,曾先後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荷蘭獨立後,很快發展為17世紀全球航海和貿易強國。1602年,在荷蘭聯省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成立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由於得到國會授權,東印度公司的特權令人瞠目結舌。
  • 明朝治理時期臺灣行政區劃
    1624年,荷蘭佔臺。1625年,荷蘭購買赤嵌一區。建築熱蘭遮城(即赤嵌城,臺灣城)。1626年,西班登陸雞籠,修建聖薩爾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築聖多明哥城(淡水城,當地居民稱紅毛城)。1634年,荷蘭熱蘭遮城完工。1642年,荷蘭逐出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1644年,改聖多明哥城為安東尼堡(仍稱紅毛城)。
  • 最後的漢人封建政權,1662-1683年的明鄭政權是什麼樣?
    1662年2月1日,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向鄭成功投降,這標誌著鄭成功正式收復了臺灣。從此開始一直到1683年歸降清朝,臺灣經歷了21年的明鄭時期。明鄭,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臺灣本島正式建立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封建政權,而在這21年,臺灣島發生了什麼呢?
  • 世界最富有跨國公司,想幫中國統一臺灣,為何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李大釗 今天聊一聊荷蘭東印度公司,1624年至1662年,在我國的臺灣、澎湖等地開展殖民活動的主體,其實不是荷蘭政府,而是來自荷蘭的一家私人公司,這家私人公司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制公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公元1669年之時,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最輝煌的時刻,擁有40艘戰艦、10000多名僱傭軍,東印度公司雖然是公司
  • 你知道嗎,臺灣曾被3個國家殖民
    荷西殖民時期時間線:1624年——1662年背景:15、16世紀的歐洲,正值大擴張時期,歐洲列強紛紛前來東亞建立殖民地,強取豪奪,荷蘭便是其中一員。直到1661年,鄭成功率軍進攻臺灣島,並於次年迫使荷蘭人投降,退出臺灣。至此,臺灣結束了荷蘭人長達38年的統治。
  • 收復臺灣的見證者——臺南赤崁樓
    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掠奪附近海域,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也開啟了漢人往臺灣移民的歷史。公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後更名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並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歷史是如此巧合,這一年正好是38年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的那一年。
  • 這個出生於日本長崎的孩子,38年後卻成為了中國的民族英雄!
    公元1624年(明朝天啟四年),稱霸海上的歐洲國家——荷蘭,侵佔了中國的領土臺灣。就在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不久,在日本長崎一個望族的深院裡,呱呱誕生了一個孩子。他就是鄭成功。38年後,他率領中國軍把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成為了中國的民族英雄。
  • 專為收復臺灣而生的大英雄,這座城堡是他在臺灣的家
    在17世紀初,西歐荷蘭依靠強大的遠洋航海實力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範圍,成為繼西班牙之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公元1624年,荷蘭人進犯福建沿海,被明朝福建水師擊敗,退出澎湖抵達臺灣在大員海外的一鯤身島上建築城堡,名為熱蘭遮。開始對臺灣進行長達38年之久的殖民統治。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明末1661年收復臺灣,1662年舊曆五月因病逝世
    鄭成功為了開發臺灣島,鼓勵和組織大陸漢族人移居臺灣。鄭成功發現臺灣之所以落後,除了荷蘭殖民統治因素之外,還有其歷史原因那就是土地多、人口少。有鑑於此,他十分讚賞三國以來歷代的移民措施。這在生產低下、地多人稀的臺灣,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措施在鄭成功的倡導下,當時臺灣的土地關係,出現了寓兵於農的「營盤田」、文臣武將及其家眷的「文武官田」,鄭氏政權所有的「官田」以及土民和百姓私有的「私田」等等多種形式的封建生產關係,這與荷蘭殖民者統治時期實行的單一「王田」制相比,是一大進步,是適合當時生產發展需要的新型的生產關係。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治理臺灣的鄭氏,可能也是李氏!
    南鯤鯓代天府,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是全臺王爺廟之始,也是規模最大的王爺廟,俗稱「南鯤鯓廟」或「五王廟」。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為李、範兩位王爺聖誕。那這個李大亮呢,我也查了一下,然後得到他的一些情況李大亮(公元586年-公元644年)唐初將領。陝西涇陽人。隋末他在大將軍龐玉部下為行軍兵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瓦崗軍作戰被俘,隨之獲釋。李淵兵進長安,建立唐朝。大亮投歸,被授予土門令,當時正遇饑荒,他招撫流亡貧民從業,並賣掉自己的馬以資助貧民恢復農業生產。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而南宋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宗室趙汝適著「諸蕃志」中明確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澎湖群島那有考古上的證據嗎?這更驚人!1952年臺大教授林朝棨在澎湖作地質調查時,發現北宋神宗時期的「熙寧元寶」銅錢和一些鐵器及陶瓷殘器;以及1965年宋文薰教授和林朝棨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在澎湖發掘出北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銅錢及許多宋代青瓷殘片。而2003年,竟然在澎湖發掘出「唐代花口矮圈足青瓷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