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駛進了鹿耳門

2020-12-19 回味生活的雜趣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尊稱「延平郡王」、「開臺尊王」、「開臺聖王」等。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過了一年,清軍進軍福建的時候,派人向他勸降。鄭芝龍貪圖富貴,就拋棄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

鄭芝龍有個兒子叫鄭成功(福建南安人),當時是個才二十二歲的青年將領。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後來,他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佔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裡,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裡招兵籌餉,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臺灣發展。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佔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一回,他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隻,收集糧草,準備渡海。恰好在這時候,有一個在荷蘭軍隊裡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他說,臺灣人民受侵略軍欺侮壓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軍一到,一定能夠把敵人趕走。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布置都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進攻臺灣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要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麼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鄭成功叫何延斌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

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躲在城堡裡的荷蘭侵略軍頭目氣色敗壞地派了一百多個兵士衝來,鄭成功一聲號令,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敵兵也潰散了。侵略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克託」號,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隻繼續登岸。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克託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託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只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敵軍還想頑抗,一時攻不下來。有個當地人給鄭軍出個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不戰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鄭成功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後,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臺灣,成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相關焦點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380年前的渡海之戰——第三集:鄭成功佔領澎湖島 巧渡鹿耳門
    上次我們說到鄭成功決心渡海作戰,收復臺灣,並且誓師金門。  鄭成功佔領澎湖群島 巧渡鹿耳門,打得荷蘭人接連失敗  鄭成功在醞釀、討論收復臺灣的過程中,也儲備糧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在物資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準備。
  • 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讀《1661,決戰熱蘭遮》
    陳信宏 譯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17世紀,荷蘭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不但在與英國的競爭中勝出,還取代了昔日的殖民霸主西班牙。1624年,荷蘭在臺灣南部海岸修建了熱蘭遮城堡,臺灣也逐漸發展成為荷蘭最富有的一座殖民地。而這時,在與清朝對抗中遭遇挫敗的鄭成功也將目光瞄向了臺灣,他將成為荷蘭人在遠東最強勁的對手。1662年初,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帶領手下將領戰勝了如日中天的荷蘭人,拿下了臺灣。鄭成功是如何做到的?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廿三日媽祖聖誕之日,鄭成功出兵收復臺灣。鄭成功的部將林圯出徵前,迎請同安南門的銀同媽神像上戰船供奉,祈求神靈庇佑。大軍渡臺途中兩次風阻回駐澎湖。三月三十日風浪尚未平息,鄭成功唯恐貽誤大潮汛期的有利時機,毅然下令冒風進軍。四月一日,大軍航抵鹿耳門港外,當時港口極淺,水底多暗礁,大船不能入。鄭成功立即整衣冠,率部將在船頭設香案,向天禱告。禱告完畢,承媽祖之神庇,忽水漲數尺,大小戰船得以順利駛入臺江。鄭成功大喜,放炮,擂金鼓,打招旗給後面船隻,以便跟蹤。他又密令何斌坐鬥頭,按圖紆迴,教探水者點篙,徐徐照應。轉舵揚帆,吶喊,從赤嵌城而進。
  • 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到賢良港祭祖
    本報訊 (見習記者 李沁芬 通訊員 王雪玉) 26日,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媽祖信眾一行來到莆田市賢良港媽祖故居,舉行祭祖儀式。按照傳統風俗,賢良港以鹿耳門天后宮的名義,在媽祖故居前豎起旗幟,代表「榮歸故裡」。當日上午,在鳴炮奏樂,焚香叩拜,誦讀祭文,獻花、果、饌、爵、銘,並宣讀族範之後,兩岸族親行三跪九叩大禮。
  • 荷蘭據臺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624-1662年 計38年)
    公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由澎湖登陸安平,經營統治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由於他們在臺官兵僅數千人,以臺南一帶為中心,獎勵墾殖,開發交通水利,從事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勢力範圍能達於雲林區。當時的林內已住有較為開化的平埔族,過著漁獵粗耕的半原始生活。
  • 鄭成功海上擊潰荷蘭人
    1657年,荷蘭駐臺長官弗裡德裡克·揆一派代表來廈門談判,要求恢復通商貿易,願意「年輸餉五千兩,箭杯十萬支,硫磺千石」。鄭成功答應了這一要求。其時大陸和臺灣雖然恢復了通商貿易關係,但鄭成功並沒有忘懷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也明白鄭成功總有一天要進軍臺灣,因此,不斷加強其在臺灣的軍事力量。16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樊德郎率領艦隊到達臺灣,留下戰船三艘和部分士兵。
  • 1661年,荷蘭火槍敗給中國長矛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儘管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四處攻打盜匪,獲得了經驗、人力和收入來源,但進攻南京的兩次失敗,讓他把目光瞄向了——臺灣。  鄭成功繞過熱蘭遮在臺灣本島登陸  初遇:長矛打敗火槍  鄭成功繞過熱蘭遮在臺灣本島登陸  1661年,鄭成功龐大的艦隊使荷蘭人大吃一驚,也讓他們害怕不已。此時的鄭成功並不知道,上天其實早在5年前就為他鋪好了路。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後來在日本結婚,生下了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有一半是日本血統。幾年之後,李旦意外病逝,他的事業被鄭芝龍繼承下來。鄭芝龍比李旦更善於經營,在他手下,他們的規模迅速擴張,從幾十艘船增加到頂峰時三千艘,形成一支縱橫東海的亦商亦盜的強大武裝力量。明朝幾度想清剿他,但都被他反剿了。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明末1661年收復臺灣,1662年舊曆五月因病逝世
    不幾年,臺灣生產力飛速發展,逐步接近了大陸的先進水平總之,鄭成功把臺灣的開發和建設推進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奠定了清代全面開發臺灣活動的基礎鄭成功頻繁統兵南徵北戰、東徵西討,戎馬生涯16年載,以及煩惱的國事、家事,積勞成疾,損害了他的健康。而他在光復臺灣之後仍然無隙養息,加之件件惱恨之事接踵而至,使他這位鋼鐵巨人再也支撐不住了。
  • 妙用氣候出奇兵:鄭成功妙用地理知識擊敗荷蘭殖民者
    投奔鄭成功的荷蘭翻譯何斌的建議,而且他還建議道,有東方甜島之稱的臺灣物產豐富,土地富饒肥沃,軍隊可以就地取糧而不必攜帶過多的糧草;而且他還獻上了從鹿耳門進入大員灣的海圖,有此海圖指點, 鄭成功軍隊可以經由鹿耳門進入大員內海。
  •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蛤仔雞,噶瑪蘭,宜蘭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你聽過這首名叫《鄉間的小路》的臺灣校園歌曲嗎?據說,這首歌就是在宜蘭鄉村譜寫的。
  • 史景遷弟子寫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本可獲勝
    [摘要]1662年初,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帶領手下將領戰勝了如日中天的荷蘭人,拿下了臺灣。鄭成功是如何做到的?史景遷弟子歐陽泰的的專《1661:決戰熱蘭遮》詳盡地敘述了這一過程。1624年,荷蘭在臺灣南部海岸修建了熱蘭遮城堡,臺灣也逐漸發展成為荷蘭最富有的一座殖民地。而這時,在與清朝對抗中遭遇挫敗的鄭成功也將目光瞄向了臺灣,他將成為荷蘭人在遠東最強勁的對手。1662年初,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帶領手下將領戰勝了如日中天的荷蘭人,拿下了臺灣。鄭成功是如何做到的?
  • 近代中國經典戰役之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最後的輝煌
    早在230年,吳王孫權便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餘,航海到達臺灣,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臺灣與澎湖列島。圖片來源於網絡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眾將土在金門「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和將士都集結於金門的料羅灣,22日,在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下鄭成功親率
  • 血與火,鄭成功收臺灣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1652年,臺灣爆發郭懷一起義,起義軍進攻荷蘭據點赤嵌城,但是被裝備精良的荷蘭人擊敗,荷蘭人大開殺戒,數千名中國同胞死於荷蘭人的屠殺。荷蘭人懷疑郭懷一起義是鄭成功所策劃,因而在臺灣加派駐兵,並且對鄭方來臺的船隻嚴格檢查,多方刁難。鄭成功大怒之下,在1655年,傳令沿海各港口以及東西洋貿易國政府,不準與臺灣的荷蘭人通商,否則將受到鄭方的嚴罰。
  • 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原標題: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中國臺灣網10月13日消息 一般民眾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們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灣「教育部青年署」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 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原標題: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穿越時空,角色扮演臺南鹿耳門的青年壯遊點,讓年輕人穿古裝體驗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的過程,彷佛重回歷史。臺當局「教育部」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臺「教育部青年署」科長劉佳綾表示,「壯遊」是「深度體驗」的意思,臺灣48個壯遊點,辦理文化、生態、農村、體能等7類體驗活動。
  • 這種小吃竟然是鄭成功的創意料理
    海蠣煎的歷史故事:公元1661年3月,鄭成功迎擊佔領臺南的荷蘭殖民者,率領大軍25000人,戰船400多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預計數日即可到達,到時奪取荷蘭人的糧倉,就可以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不料荷蘭人提前將臺南附近所有的米糧全部藏了起來,以免資助鄭成功。軍糧告急,鄭成功只好先折回澎湖駐紮。有一天鄭成功正望著大海為軍糧發愁,一個漁民趕海回來,他送給鄭成功一筐新鮮的海蠣,並告訴他用海蠣做湯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