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古往今來,在戰爭中,地理因素從來就是一個不可控的變量,它可以像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那樣讓一方優勢大增,也可以像陸遜火燒連營一樣,讓敵方國運大衰,國勢夭折。在17世紀著名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戰鬥中,季風,農業,颱風,洋流,潮汐等因素,都影響了這場中西對決的具體過程。事實上,因為對於祖國地理知識的了解,才有了「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的壯舉。
一.季風:
根據地理教科書的定義:季風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是形成季風環流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就是下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
荷蘭人一般是夏季北上來到臺灣和日本
1605---1606年,荷蘭殖民者從南洋航海北上,初次入侵臺灣,結果被明朝駐防臺澎列島的汛兵擊退。所謂「汛兵」,是指駐紮在汛地的官兵。這些戰士像遷徙的候鳥一樣,夏秋季節回到大陸,冬春季節駐防東南沿海島礁。其原因在於季風會在夏秋季節帶來很多的降雨,夏秋季節降水較多,使得島礁水位上升,一些島嶼因漲潮被淹沒;而在春冬季節,一些島礁因水位下降而路出海面,可以供戰艦士兵駐紮。而汛兵季節性駐防最初是為了對抗倭寇的襲擾,倭寇的入侵多發於冬春季節。除了冬季缺衣少糧之外,冬季東亞大陸東部因為季風環流而盛行偏北風,偏北風有利於倭寇從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出發,南下劫掠中國東南沿海。
倭寇入侵
同理,因為南洋位於中國南方,所以鄭和下西洋也是在利用冬季季風南下,因此寶船船隊也是在冬季出發,夏季返航。後來日本德川幕府於萬曆三十年,萬曆四十五年組織的侵臺活動也是發生在冬季。
鄭和寶船
1624年,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忙於鎮壓農民起義與抗擊清軍之時機,在臺南正式落腳,然後一步步把魔爪伸向全臺灣,魚肉百姓大發淫威,不可一世。但從這一年起,他們在中國的囂張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因為這一年鄭成功出生了。 1662年,由於鄭氏家族與荷蘭殖民者的商業競爭矛盾激化,再加上鄭明軍隊抗清的處境日益艱難,鄭成功決定揮師東進,收復臺灣。在發兵時間的選擇上,鄭成功選擇在農曆3月23日出發。鄭成功選擇這個點發兵有其用意。
表面上看,春末夏初的盛行風向是東南風,鄭成功從大陸出發進攻臺灣是逆風航行,荷蘭人基於這一點認識而對鄭成功在夏季進攻疏於防範。但實際上,臺灣海峽冬季風力大於夏季風力,夏季更容易橫渡臺灣海峽。因為從觀測結果來看,臺海5—6月份之間風力多為3-4級,7—9月多颱風,臺灣海峽夏半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風浪較大;而10—次年4月風力多為5—6級,冬半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風浪較大。
冬季季風示意圖
而臺灣海峽冬季風大的原因在於:1.冬季我國從南到北由於光照時間,太陽直射點緯度與風源地的關係,使得我國冬季的南北溫差比夏季南北溫差大,溫差大就導致了氣壓差大,氣壓差大就導致了風力大;2,臺灣海峽海平面下墊面光滑,風吹的摩擦力小所以風力大;3.臺灣海峽的地形客觀上製造了狹管效應而使得風速增大;4.季風風源地的遠近也有關係。冬季風風源地在北半球,而夏季風風源地在南半球,而且西南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偏轉而來的,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更大,故臺灣海峽夏季風比冬季風風力小;5.荷蘭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臺灣海峽位於臺灣山脈的背風坡,東南季風受到了山脈阻擋而風力減弱。
鄭成功收復臺灣航線圖
順便提一句, 1683年,歸順清朝的原鄭成功部將施琅率軍渡海攻打臺灣的鄭氏後裔。施琅和他的上級,福建總督姚啟聖的意見有分歧。姚啟聖主張冬季借季風出擊,而施琅選擇了六月發兵。作為久經沙場的海軍名將,施琅上奏道:「乘夏至南風,當即進發直搗賊巢。蓋北風剛硬,驟發驟息,非常不準,難以把持;南風柔和,波浪頗恬,故用南風破賊,甚為妥當。」根據施琅的經驗,他建議冬季風風力較大且大小變化不定,難以把控;夏季風風力較小而連貫,易於控制。而且清軍水師建軍十分倉促,缺乏實戰經驗,北方將士不習水戰,經驗不足,所以夏季出兵比較靠譜。六月出兵唯一的威脅是颱風,但是颱風來領之前都會有徵兆,有經驗的水手可以根據一些異響而及時作出抗災準備。
而擊敗了荷蘭人的鄭氏子孫,卻沒有從荷蘭人的戰敗中吸取教訓,他們認為夏季多颱風且風向不利於清軍而掉以輕心,最後歩了荷蘭人的後塵。
施琅雕像
所以,分析了以上戰例之後,可以得知,由於臺灣海峽夏季風比冬季風風力小,故鄭成功初夏渡海作戰季,除了考慮到渡海便利之外,不按季節盛行風常規出兵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功效,而且在夏初行動避開了颱風多發季節,有利於保障渡海安全;而鄭成功的計劃還不全在於此。
東印度公司士兵
古代傳一條簡單的信息要花很長時間。按照鄭成功的預計,如果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受到攻擊,那麼他們就會派人向荷蘭在遠東的殖民據點印尼的雅加達求援。而當時兩軍在夏季開戰,荷蘭船隻要從臺灣南下印度尼西亞,就要逆風行駛,航速較慢不說而容易遇到惡劣的海況比如颱風與熱帶風暴,就算海船從臺灣成功到雅加達,荷蘭人組織援兵再回臺灣,中途已過去半年左右,亞洲季風風向又發生了改變,荷蘭人要支援臺灣,就要迎著冬半年盛行的偏北風,由南到北逆風航行。17世紀的帆船要逆風航行,就要走之字形的迂迴路線而延誤時間,這樣鄭成功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將荷軍各個擊破,而不用兩面應對陸地與海上之敵。
二.潮汐:神兵天降的神操作
從印尼出發,荷蘭船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都需要逆風而行
戰役的第二階段,鄭成功軍隊利用潮汐繞開了防禦嚴密的歐式堡壘熱蘭遮城,進入了荷蘭人防禦圈內的內海地帶。
潮汐現象圖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漲落現象。潮汐一般每日漲落兩次,也有漲落一次的。早為潮晚為汐,又使江河下遊發生潮汐。我國古代天文學家餘道安在他著的《海潮圖序》一書中說:「潮之漲落,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之往從之」。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濤之起也,隨月盛衰。」
投奔鄭成功的荷蘭翻譯何斌的建議,而且他還建議道,有東方甜島之稱的臺灣物產豐富,土地富饒肥沃,軍隊可以就地取糧而不必攜帶過多的糧草;而且他還獻上了從鹿耳門進入大員灣的海圖,有此海圖指點, 鄭成功軍隊可以經由鹿耳門進入大員內海。直抵普羅文查城下,這樣就繞開了荷軍寄予厚望、嚴密布防的熱蘭遮城(荷蘭總督揆一確實是如此設防的) ,可以先攻取位於臺灣本島 的普羅文查城,然後再長期圍困位於沙洲上的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防禦圖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 鄭成功水師從料羅灣出發,次日到達澎湖列島。雖然鄭明軍隊的補給十分緊張,但在從大陸到臺灣的中轉站澎湖,鄭成功以祭拜媽祖為名在澎湖列島盤桓數日,直到三月三十日晚上,他才下令全軍冒著傾盆大雨起航,直奔荷蘭人的據點,臺江畔的赤坎樓(普羅文查)。鄭成功之所以要冒著軍糧緊缺的風險停駐在澎湖列島,是因為要把戰船開到赤坎城下,就要將戰船駛入臺江。而從外海到臺江只有兩條航道:大港航道和鹿耳門。根據戰前獲得的情報,大港航道被荷蘭人嚴密封鎖,大港航道兩岸工事堅固,火炮兇猛;鹿耳門沒有被荷蘭人封鎖,但是鹿耳門航道水淺礁多,航道曲折,大型戰艦無法駛入。要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突襲,就只有趁著每月1日的漲潮,駛入臺江。因此,鄭成功才會在等待數日之後在3月30日晚上,不顧惡劣天氣出航。
鄭成功駛入鹿耳門航道示意圖
後來正如鄭成功所料,四月一日,鄭明水師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赤坎樓外。鄭成功軍隊靈活的運用了潮汐來達成戰略目的。
據荷軍主帥,臺灣總督弗裡德裡克-揆一記載:「只見島上數千中國人不約而同的歡呼著到岸邊迎接,男女老幼帶來各種簡單的工具予以援助,因而鄭成功大軍登陸非常快,頃刻間,中國軍隊就在島上排布開來。」而當時的中國人對於荷蘭殖民者的壓迫行為可謂恨之入骨,荷蘭人的末日也就指日可待了;當時有詩云:
東印度公司的入侵
可恨南洋賊,爾在南、我在北,何事年年相侵逼,戕我商漁不休息!天厭爾虐今為俘,駢首迭軀受誅殛。賊亦譁不慚,爾在北、我在南,屢搗我巢飽爾貪,擄我妻女殺我男。我呼爾賊爾不應,爾罵我賊我何堪。噫嘻!晚矣乎!南洋之水衣帶邇,防微杜漸疏於始;為虺為蛇勢既成,互相屠戮何時已。我願仁人大發好生心,招彼飛鴞食桑椹。
荷蘭人經常不把土著當人看
而中日史料都顯示,在當時進入南海地區的歐洲人中,荷蘭人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更為殘暴,因此在臺的中國人才會如久旱逢甘霖般迎接自己民族的軍隊。
三.農業:補給的困境
鄭成功在不費吹灰之力攻取普羅文查城之後,開始圍困熱蘭遮城,但是採用了稜堡構造技術的熱蘭遮城易守難攻,荷蘭人依託熱蘭遮城挫敗了鄭成功速戰速決的夢想,雙方進入了漫長的攻守對峙階段。此時,鄭成功遇到的一大問題是糧草:臺灣雖然物產豐富,但是臺灣本島盛產的是各種經濟作物如甘蔗、白糖等,由於地形、土質以及人口等原因產糧量並不高,甘蔗是不能用來當飯和主食吃的,比如當時有詩云:
甘蔗謠
嗟我村民居瘠土,生計強半在農圃;連阡種蒔因地宜,甘蔗之利敵黍稌。年來旱魃狠為災,自春徂冬暵不雨;晨昏抱甕爭灌畦,辛勤救蔗如救父。救得一蔗值一文,家家喜色見眉宇。豈料悍卒百十群,嗜甘不恤他人苦。拔劍砍蔗如刈草,主人有言更觸怒;翻加讒蔑恣株連,拘系搒掠命如縷。主將重違士卒心,豢而縱之示鼓舞;仍勸村民絕禍根,爾不蒔蔗彼安取!百姓忍飢兵自靜,此法簡便良可詡;因笑古人拙治軍,秋毫不犯何其腐!
戰場附近可耕作土地十分有限
而且根據何斌提供的臺灣富庶情報鄭成功才計劃就地取糧,而臺灣本島的農作物低產一定令他大為火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鄭成功被迫派兵到臺灣西海岸各地屯田種糧,進行生產自救。但即便如此,鄭成功大軍因為缺糧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舊十分驚人,在鄭成功出戰熱蘭遮城失利後,兩萬五千人的鄭家軍一共只攜帶了6000石稻穀與3000石蔗糖,這些糧食只夠鄭家軍使用兩個月。
荷蘭守軍也察覺到了這一點,總督睽一記載道:「耕種季節即將結束,我們認為數目龐大的中國軍隊一定免不了挨餓,因為他們糧草堪憂。」雖然鄭家軍努力屯墾,但是中國軍隊一直為缺糧所困,在後勤補給上十分緊張,每個士兵每月只有30磅米的軍餉,30磅米的熱量是1750大卡。而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800大卡才能維持正常的體能;高山族的不友好部分也由於鄭成功對土著居民的橫徵暴斂而導致,相比之下,荷蘭人的後勤補給則要好得多,荷蘭兵每天享有一磅米和一份鹿肉乾,軍官還可以分到培根與醃豬肉,但是因為無法及時補給維生素c而導致很多荷蘭人牙齦出血牙齒鬆動,口腳發臭,但起碼不會像中國兵一樣餓肚子。
石尤風就是龍捲風
而夏季時臺灣海峽盛行的巨大的東南風,不利於大陸方向運糧到臺灣,當時有盧若騰寫於1661年夏季的詩《石尤風》為證:
石尤風,吹卷海雲如轉蓬;連艘載米一萬石,巨浪打頭不得東。東徵將士飢欲死,西望糧船來不駛;再遭石尤阻幾程,索我枯魚之肆矣。噫!籲嚱!人生慘毒莫如飢;沿海生靈慘毒遍,今日也教將士知。
大陸的米糧運不來,當時傳自異邦的番薯成了中國軍人的救命糧,鄭家軍創作了番薯謠:
番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食亦奇哉;島人充飧兼釀酒,奴視山藥與芋魁。根蔓莖葉皆可啖,歲兇直能救天災;奈何苦歲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島人泣訴主將前,反嗔細事浪喧豗;加之責罰罄其財,萬家飢死孰肯哀!嗚呼!萬家飢死孰肯哀!
番薯成了救命糧
事實上紅薯是不會使人發胖的,紅薯的含熱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飯低得多。但這種生長快速、適應性強的減肥美食還是填不飽中國戰士的肚子。
荷蘭城堡等來了遠道而來的援軍
無奈之下,鄭成功被迫食言向臺灣的漢族居民與高山族土著徵糧,只允許他們保留十分之一的口糧,這把鄭家軍餓的鳥面鵠形。在鄭成功派往臺南一地的600人屯田部隊,在最後只有100多人柱著拐杖回來,而且都不能戰鬥。據他們反映,他們所部每天都要餓死2-3個人,以至於他們無法抵禦高山族土著的襲擾。在鄭成功的所轄城鎮裡,官員們甚至將自己的絲綢官袍送到糧店裡去換糧食。這個缺衣少食的夏天,一定讓參加收臺之戰的鄭家軍將士們永生難忘。如果荷蘭人此時發動突襲,那麼鄭家軍將會十分危險,而這一幕真的就差點發生了。
四.千辛萬苦的增員:荷蘭人的逆天航海技術
使用重型火繩槍的荷蘭火槍手
但是鄭成功平臺之戰中最為驚險的一幕出現在1661年夏天的8月份:當時海面上出現了鄭成功最不願見到、荷蘭人期待已久的增援艦隊,共計戰艦12艘,兵士700人。
而在鄭成功的預計中,兩軍在夏季開戰,荷蘭船隻要從臺灣南下印度尼西亞求救,就要逆風行駛,航速較慢不說而容易遇到惡劣的海況比如颱風與熱帶風暴,就算海船從臺灣成功到雅加達,荷蘭人組織援兵再回臺灣,中途已過去半年左右,季風風向又發生了改變,荷蘭人要支援臺灣就要迎著冬半年盛行的偏北風由南到北逆風航行。
荷蘭船具備逆風航海的能力
但事實上,在鄭成功大軍抵達臺灣後不久,一艘荷蘭戰艦「聖瑪麗亞號」便頂著印度洋和南中國海上的西南季風一路南下,歷經了千難萬險之後航行半個月,於1661年5月24日抵達雅加達,並從雅加達引回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荷蘭援軍的北上航行則因為順風順水而異常順利,遇上了「有史以來最適合航行的天氣與海風」。
東南亞季風變化圖
當時困守熱蘭遮城的荷蘭總督睽一興奮的記載道:「全能的上帝為我們送來了一支規模盛大的增援艦隊,顯然是巴達維亞的援軍,願他的神聖之名永遠受到歌頌。」而當時的鄭成功本人正駐紮在被他攻下的普羅文查城裡,身邊只有數百軍隊與官吏,從大陸赴臺的25000戰士中已有數千死於飢餓,剩下的大多數人正在臺灣各地屯墾種糧,生產自救。如果荷蘭人於此時發動突襲攻打鄭成功的大營,則後果不堪設想。
東印度公司海軍陸戰隊
事實上,鄭成功顯然不了解荷蘭人作為海上馬車夫的高超航海技術與造船工藝,歐洲戰船可以逆風航行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鄭成功是以東亞的思路看待西方船隻的,覺得船隻一定要順風航行。而歐洲戰船的設計,就是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而適應東亞季風區的中國戰船所處的地理環境是與西歐截然不同的:由於熱力環流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原因,東亞地區的季風風向的季節性變化非常明顯,夏半年盛行的是南風,冬半年盛行的是北風,所以中國帆船隻要順風航行就可以航行得很遠而不用考慮逆風航行的問題,所以鄭和一般都是冬季出發而夏季返航。而歐洲水手要面對的大西洋,風向與洋流的情形則複雜得多,特別是荷蘭人要從歐洲出發越過好望角來到東方就是一項壯舉,因此荷蘭水手與帆船的功能就必須適應種種未知的海況,其中就包括逆風航行。因此荷蘭人逆風航行的逆天壯舉差點就改變了後來的歷史走向。
接受投降
當然,荷蘭人最終因為叛徒出賣、內部不和、再加上彈盡糧絕、喪失戰略要地而失去了這場戰鬥。荷蘭東印度公司失掉了 皇冠上寶貴的明珠,而鄭成功的奮戰,則讓臺灣保持了中華的血脈聯繫。
五.小冰期:環球同此涼熱
17世紀的小冰河期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大變亂
事實上縱觀鄭成功所處的年代,便會發現明亡清興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寒冷期,之前的寒冷期裡,中華大地同樣戰亂不斷,戰爭發生的頻率與氣溫下降呈現正相關,而氣溫低與戰爭多發的關係也很好理解:氣溫下降,使得農作物因為凍害而減產,小農經濟的減產意味著人民口糧減少與賦稅壓力增大,從而容易激化階級矛盾並引發社會動蕩。這樣一來人民就要承受生存壓力與社會壓力雙重負擔,其結果是諸侯混戰群雄並起,華夏大地上迴蕩著一波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
中國歷史氣溫變化圖
而明末的農民起義與滿洲入侵,放到世界的宏觀背景下便也不難理解了,17世紀中葉是世界上戰亂不斷的歲月,而其根源則是氣候的變遷,自從1654年太陽黑子的活動跌入了近70年最低點,中國、朝鮮與歐洲的天文學家忠實地記載了這一現象,太陽黑子活動的減少對應著地球上災害的多發,而1638--1644年亞太地區又先後發生了12次火山噴發,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而火山灰則導致了大氣能見度下降與氣溫降低;
在阿爾卑斯山區,冰河在夏季侵入了當地的農場,在法國寒冷的氣候使當地的農作物生長緩慢,德國中部在8月底結凍,萊茵河與1640-42年大泛濫,荷蘭於1643年遭遇大洪水,英格蘭蘇格蘭則是淫雨霏霏;
反映17世紀小冰河期的油畫
而日本則因為降水不斷而稻穀絕收。在日本原野上覆蓋的積雪少見的厚達一尺;而有的地方則是旱災多發,尼羅河的水位在1641年降到了最低,1641年京杭大運河竟然完全乾涸,蝗災摧毀了各地的農田,而在1642年新年位於長江流域的亞熱帶地區,江河結冰竟達5尺厚......這一切均導致了一系列戰爭的爆發。除了中國的明末動亂,1640年英國內戰爆發,1652-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1654年東歐霸主波蘭爆發哥薩克大起義,隨後沙俄、瑞典入侵波蘭,波蘭進入大洪水時代;後來的1670年清朝又發生了三藩之亂......
波蘭的哥薩克大起義爆發
全球都是緊密相連的,雖然各個文明依舊天各一方,中國人傳統的王朝變亂前的天象示警是否就是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呢?氣候的變遷,最終可以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掛鈎。氣候在冥冥之中,助力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命運輪盤,無形間作用於歷史的進程與我們的命運。這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貴教育,教育著我們要敬畏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這是一堂關于謙卑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