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裡誇鄭成功的一段話,其實嘲笑了晚清命運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3171,閱讀時間:約8分鐘

地震高岡,一脈溪水千古秀;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

略偏燃向的BGM中,《鹿鼎記》緩緩登場。一時間,公子王孫,江湖草莽,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次第走到讀者面前,帶來了一幅如史詩般壯麗的恢弘畫卷。

這其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橋段,當屬《鹿鼎記》第35章裡陳近南、林興珠與韋小寶大談國姓爺收復臺灣的壯舉。

當時陳近南的心腹林興珠介紹說,鄭成功收復臺灣時,一開始也讓荷蘭人的火槍打的很慘,但後來陳近南從林興珠在地上打滾躲避槍彈的動作中受到了啟發,發明了讓士兵練習地堂門刀法砍馬腿的戰術,終於一舉戰勝了荷蘭兵。

熱血沸騰的故事,讀來實在讓人覺得痛快。不過,倘若這段故事的「主人公」,指揮大軍收復臺灣的「老延平王」鄭成功還活著,聽到這番話後,只怕會立刻拍案大怒,把陳近南他們幾個拉下去大刑伺候外加碎碎念一句:啥啥啥,還得用地堂刀來收拾荷蘭人,你當我鄭成功沒見過火槍嗎?

聽說大軍打了勝仗,國姓爺為何不喜反怒呢?《鹿鼎記》裡的這一仗,究竟有何玄機呢?

一、東渡徵臺

《鹿鼎記》中林興珠等用地堂刀法砍馬腿之戰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661年鄭成功大軍東徵臺灣一戰。

那一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向盤踞臺灣島38年的荷蘭軍發起攻擊。荷蘭軍隊仗著己方火槍厲害,用火槍戰術瘋狂射擊鄭成功大軍。

眾所周知,大航海時代,荷蘭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號稱海上馬車夫。早在16世紀,荷蘭步兵就已經按照尼德蘭總督莫裡茨編寫的操典進行火槍訓練。他們每150個人到200個人組成一個連隊,然後將佔總人數三分之一的火槍兵排列成五到八排,第一排士兵首先進行射擊訓練,結束後退至最後一排裝彈,第二排士兵再開始同樣的射擊訓練,如此循環往復,每排士兵依次進行火槍練習。

這種火槍陣,與《鹿鼎記》中記載的一致。而荷蘭士兵精良的訓練與領先世界的火槍裝備,也著實讓鄭成功大軍苦惱了一陣子。

因為,就在東徵臺灣之前,鄭成功在北伐南京的戰役中吃了個大敗仗,將原本可以再來對付荷蘭人的火器幾乎損失殆盡。如此一來,如何對付荷蘭人的火槍,就成了鄭成功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但國姓爺不愧是身經百戰的大將,雖然他明知道掉進了武器裝備極其不對等的大坑裡,卻憑藉著非凡的智慧,在沒有火槍的情況下打響了收復臺灣一戰。

本以為靠著火槍穩操勝券的荷蘭人,顯然沒有想到鄭成功竟敢主動進攻發起戰役。一些荷蘭官兵甚至在戰前還頗有些樂觀的想:中國人受不了火藥的氣味,只有放一排槍,打中幾個人,鄭成功大軍就會土崩瓦解。

帶著這樣天真而樂觀的想法,荷蘭貝德爾中尉帶著二百四十名火槍兵走上了戰場。他們以十二人為一排,逐漸逼近鄭成功大軍。

隨後,荷蘭人滿懷信心地放了一排槍,卻驚訝地發現鄭軍非但沒有潰敗,反而借著弓箭掩護迅速挺近。驚慌失措的荷蘭官兵急忙再次放槍,可一連放三排槍,鄭成功大軍不僅不退,還以更加密集的箭雨,迎戰荷蘭人的火力。

正當荷蘭軍隊苦於無法擊敗面前的中國軍隊時,另一支鄭成功的軍隊已經悄悄抄襲了荷蘭人的後方,荷蘭軍隊頓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尷尬處境。

緊接著,鄭成功的兩路大軍前後夾擊,一起對荷蘭軍隊發起進攻。一時間,荷蘭士兵死的死,傷的傷,餘者全都嚇破了膽,一些士兵甚至直接扔了槍就跑,任憑指揮官如何厲聲呵責也充耳不聞。

這一戰,鄭成功大軍在沒有火器助攻的情況下,最終擊斃荷蘭軍兵一百一十八人。如此輝煌的戰鬥成績,離不開鄭成功多年的戰鬥經驗。那麼,鄭成功對付火槍的經驗,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二、火器大師

說來荷蘭軍隊實在是運氣不佳,他們這次遇到的鄭成功,恰好就是一個火器製造的大行家。

明末清初,荷蘭殖民者侵擾東南沿海,與此同時,大量西方的軍火技術,也傳入我國。

先進的軍火技術促進了沿海軍工業的發展,當時福建與廣東一帶民間製造火炮的技術空前發達,帶動著那裡的鐵匠與鑄匠名聲大噪。

民間技術很快反哺官方,並給官方帶來了大量的人才輸送。如此良性循環下,我國火器製造業走向了一個繁榮時期。

先進的軍火技術也吸引了鄭成功目光。1646年,清軍攻克鄭成功的家鄉福建。鄭成功棄文習武,走上了反清之路。他在家鄉招募士兵,發展海上貿易,同時大力發展火器製造業。

鄭成功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他的指揮下,大軍不但熟練掌握了火器技術,還能批量生產大量精良火器。

隨後,鄭成功將這些生產出來火器,用來組建了一支精銳部隊「鐵人軍」,專門對付清軍。

比如在鄭成功北伐南京的瓜州之戰中,本以為鄭成功大軍不堪一擊的清軍提督管效忠,帶著1.5萬名綠營步騎向鄭成功大軍發起衝鋒。鄭成功派出「鐵人軍」迎戰,其中前鋒部隊以長刀砍殺騎兵,後方大軍則以弓箭、銃、火炮支援。

隆隆槍炮聲中,清軍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紛紛落荒而逃。一些士兵為搶奪生路,甚至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事後管效忠清點部隊,發現大軍死傷慘重,就連他直屬的4000精兵,也僅剩140人了。

清王朝恨得牙痒痒,決心將打擊重點放在鄭軍的火器上,後來清軍終於靠著「詐降」扳回一城,讓鄭成功損失大量火器,以致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初期進展艱難。

不過,等到圍困臺灣熱蘭遮城後,鄭成功便騰出手來,再次啟動了火器生產,還順便調來了重型火炮支援前線。

於是,就有了1662年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總攻時,鄭軍28門重型火炮齊發的精彩一幕。據史料記載,在2小時內,鄭軍發射炮彈2500發,將城牆炸開250多個洞,最大的深達1米,幾乎把堅固的熱蘭遮城摧毀。

戰鬥進行到最後關頭時,鄭成功還派人從東南沿海運來了四十三門發射二十四磅、二十八磅甚至更重炮彈的重型火炮過來,其中每門火炮還配了三百顆炮彈,這在當時絕對是領先世界的精良武器。

在鄭成功強大的火力打擊下,荷蘭殖民者只得舉旗投降。可以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偉業,乃至其後「明鄭政權」在《鹿鼎記》裡的超然地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槍炮好。

誰曾想,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硝煙未散,林興珠等就宣傳起延平王的部下是靠「地堂刀」對付洋人的火槍,只怕國姓爺地下有知,棺材板就要按不住了。

三、一語成讖

國姓爺心裡默默吐槽林興珠這幫下屬好生看不起人之際,《鹿鼎記》正在用另一個關於火炮的橋段,昭示晚清的悲慘命運。

這處如預言家般的情節,就是韋小寶返京後自作聰明地和康熙說,不如用明朝的火炮打吳三桂,「轟他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康熙聽後笑道:單買鬼子的槍炮可不行,倘若咱們跟鬼子打起仗來,他們不肯賣了,如何是好?咱們得自己造,那才不怕別人制咱們死命」。

說這話的時候,康熙一定不會想到,若干年後就在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大清積貧積弱,無力抵抗列強,眼睜睜地看著英法聯軍一路打到了家門口。

這時,大學士瑞麟突然想到,當年康熙年間平定臺灣時,繳獲了南明鄭成功政權十八門火炮,一直存在北京的。於是他連忙上奏朝廷,請求將鄭成功的炮拉上前線,保我大清江山。

用南明的火炮保清朝?瑞麟提出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建議,其實也是無奈之舉。誰讓清王朝這二百多年間,軍工技術不斷退步,到了瑞麟那個時代,好些康熙年間的火炮圖紙都丟光了,比來比去,好像還是鄭成功的火炮最厲害。

只可嘆《鹿鼎記》中康熙想要自主造炮還言猶在耳,後世子孫就在一天天貪腐放縱下,將康熙的擔心變成了現實。這樣的大清王朝,也難怪會掉到落後挨打的大坑裡了。

歷史的風煙飄蕩百年,吹散了康熙的壯志豪言,只留下一段段落滿灰塵的血淚過往,徒留後人嘆。

參考資料:黃一農《考據與文史研究》、郭曄旻《雅克薩大捷:為1840年屈辱埋下伏筆》、逯鵬《明鄭集團火炮在中西火器交流史上的地位》、陳思《17世紀中葉荷鄭臺海軍事力量對比評述》、趙雅丹《鄭成功水師與荷蘭海軍裝備、作戰方式差異之探析—以臺江之戰為例》、曹凜《明末清初鄭氏武裝海商集團》

往日文章精選:

原標題:《《鹿鼎記》裡誇鄭成功的一段話,鄭成功聽了要罵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鹿鼎記》裡的「陳近南」,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呢?
    這兩句拉風的詞,就是金庸《鹿鼎記》裡,形容陳近南的。那歷史上真實的陳近南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在《鹿鼎記》裡,陳近南曾經跟韋小寶說過自己的真名,叫陳永華。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個人,祖籍是福建漳州,出生於1634年,父親是舉人、進士。1655年,父親自殺身亡,陳永華帶著母親投奔鄭成功。
  • 《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真的存在麼?總舵主陳近南的真面目又是什麼
    「平生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這兩句話是因為作家金庸的小說《鹿鼎記》,而流傳了好幾個世代。今天就來扒扒這個小說裡面的傳奇人物一一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真面目。03陳永華是鄭成功的第一軍師嗎在小說《鹿鼎記》中,稱呼陳永華是「臺灣國姓爺延平郡王鄭成功手下的謀主」,但我們從《裨海紀遊·陳參軍傳》史料中會發現:陳永華到達廈門的時候,還稱不上是軍中最大的幕僚,甚至還沒有一個正式官銜。不過,這不代表陳永華不受重視。
  • 豆瓣評分2.5,張一山被《鹿鼎記》毀了
    這說的是剛剛播出的《鹿鼎記》裡,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動作表情過於誇張,搭檔劇中人物茅十八的鏡頭,完全有種看《西遊記》裡孫猴子和豬八戒的感覺。圖片:網絡對此,張一山本人倒是很謙遜,在接受《中國電影報導》專訪時,他說,「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 鄭成功的子孫後代如今在哪?
    據族譜的記載,據族譜的記載,鄭成功的祖先早在五胡亂華時期遷移到福建莆田,後又從莆田遷居到漳州,再遷南安。他的祖父鄭士表(也說是鄭紹祖),標註的住址就是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當然地,鄭氏家族的真正崛起,還是要從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說起。
  • 他是明末抗清名將 多次為鄭成功出謀劃策 被稱當世臥龍先生
    《鹿鼎記》中陳近南的歷史原型 被鄭成功稱讚為當世臥龍 他1634年生於福建龍溪 從小飽讀詩書 文採出眾 順治五年 清軍南下 15歲的他無奈逃到廈門投奔鄭成功
  • 陳近南的原型是陳永華,鄭成功稱他為「臥龍先生」
    陳近南在電視劇《鹿鼎記》中是天地會的創辦人,總舵主,也是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這個這個人物,是參照歷史上的陳永華來塑造的。陳永華可沒有創辦天地會,而是鄭成功的謀士。 他為鄭成功的抗清,提出了很多建議,鄭成功也稱他為臥龍先生。那麼鄭成功為什麼要稱他為臥龍呢?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 在臺灣有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節日:鄭成功,古清明一段塵封的故事!
    在臺灣有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節日:鄭成功,古清明一段塵封的故事!說起清明節,人們耳熟能詳,大都會說出個子醜寅卯。但您可知道在福建東山島和臺灣,有個類似清明節但比清明節更特殊,更重要的節日嗎?說起這個敬祖節,還有著一段兩岸淵源關係的傳說和記載:話說當年鄭成功為實現「反清復明」和收復臺灣的願望,率兵踞守福建的廈門和東山島等沿海地區,將士們同仇敵,矢志不移。鄭成功連聽到一個「清」字,都感到逆耳。有一天,士兵端來茶水說:「大帥,請喝清茶」,鄭成功聽了很惱火,當即糾正說:「今後不準說『清』字!」
  • 《鹿鼎記》裡時常提及的《四十二章經》到底是何物?且聽道來
    《鹿鼎記》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在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中有一部小說名為《鹿鼎記》,此小說文學造詣成就極高,是一部在藝術上集大成之作。且聽筆者悔昔道來:小說裡的《四十二章經》,全稱叫《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佛教經典典籍著作,也是第一部從印度傳到中國的佛家經典著作。東漢漢明帝在位之時,派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求取佛經,以傳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佛教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在東漢使者邀請下,帶著佛經、佛像,在白馬馱載之下來到洛陽傳法。
  • 《鹿鼎記》中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且功比諸葛亮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師父、天地會的創辦者兼總舵主陳近南,並非是虛構的,他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歷史上的陳近南並非是一個武林高手,而是一名玉面書生,他輔佐鄭氏父子反清復明,功比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真實的陳近南。陳近南,原名陳永華,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人。
  • 張一山版《鹿鼎記》:五行缺火,命裡愛鬧
    號稱《亮劍3》的《雷霆戰將》剛雷出新高度,張一山版《鹿鼎記》又爛出新天際。 網上有過一段算是相當到位的分析:韋小寶當然不是什麼英雄,但他也不是一條惡棍。他不是君子,卻也不是壞人。說他目不識丁,卻又機靈善變;說他不會武藝,卻又逃功精妙;說他卑鄙無恥,卻又對康熙有點忠,對天地會有點義,對母親有點孝,對吳三桂的恨又表現出一點節。——弄不好,這傢伙還可能搞出一個『忠、孝、節、義』的大匾來掛掛,叫你哭笑不得。
  • 《聊齋志異》《鹿鼎記》都寫過的兩個人,到底是漢奸還是民族英雄
    當然,正史並無此事,査繼佐只是去負責管理圖書出版印刷的「學道」那裡澄清,莊廷鑨在未經自己同意的情況下把自己名字署進了書裡。在《鹿鼎記》中,査繼佐也是反清復明的義士。最令人好奇的是這莊文字獄中,幾乎所有人都被處死,就連已死的莊廷鑨都被掘墓鞭屍,難道査繼佐僅僅因為曾提前解釋過,就能脫罪嗎?
  • 旅遊:鄭成功紀念館——海內外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
    鄭成功紀念館是1962年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而建立,是海內外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紀念館踞山面海,周圍樹林蓊鬱,氣氛肅穆氣氛。全館分為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雕塑和模型三百餘件,系統地展示了鄭成功的生平事跡。
  • 鄭成功寫給日本幕府的求救信會是什麼內容?
    民族英雄鄭成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事跡是收復臺灣,但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鄭成功的大本營一直在廈門一帶的東南沿海地區。 隆武帝 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作者丸山正彥,1895年著)中曾記載。 永曆帝登基後,鄭成功在同安、金門等處大打勝仗。 受此鼓舞,鄭成功認為南明中興在望,於是向日本江戶幕府移書求援。
  • 「道德模範」鄭成功
    話首先從他的死對頭陳錦說起。清初順治年間,閩浙總督陳錦脾氣暴躁,經常打罵虐待身邊的奴僕。奴僕們晝夜勞作,常常要到凌晨1點鐘才能睡覺。如此辛苦的情況下,陳錦給他們的工資待遇又很差,搞得他們對陳錦怨聲載道,甚至懷恨在心。1652年,正是鄭成功在福建與清軍激烈爭奪地盤的時期,陳錦的首要職責就是抵擋鄭成功所部的進攻。鄭成功畫像。
  • 《鹿鼎記》耗時三年就拍出這樣狗血爛尾劇?張一山也太沒品了吧?
    近日由張一山、唐藝昕、楊祺如等主演的古裝大劇《鹿鼎記》也收官了,對這部劇在開播之前想必很多人都是期待滿滿,可是等真正到了開播的時候網上觀眾罵聲一片,張一山多年樹立的演技派人設也毀了,再加上張一山最近鬧出的事情也太多,童年的「劉星」這個濾鏡也開始破碎了。
  • 抗清運動中,鄭成功曾寫信給日本幕府求救?
    圖1-1.永曆通寶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作者丸山正彥,1895年著)中曾記載。永曆帝登基後,鄭成功在同安、金門等處大打勝仗。受此鼓舞,鄭成功認為南明中興在望,於是向日本江戶幕府移書求援。第一句話講吳三桂將清軍放入山海關的史實,交待寫書信的背景;第二句話寫鄭成功本人反清復明的緣由,有理有據;第三句話寫為何要向長崎幕府求援,其原因是鄭成功本身就出身於日本。
  • 日文版《鹿鼎記》封面圖
    《鹿鼎記》既是金庸的收山之作,又是金庸武俠的巔峰之作。紅學名家馮其庸曾把它和《紅樓夢》相提並論,文學評論家陳墨認為《鹿鼎記》和《論語》一樣可以代表中國人,並且陳墨說《鹿鼎記》和《唐吉訶德》可以代表人類的文化。說了這麼多有用話,還是來看看日文版本的《鹿鼎記》封面吧。
  • 都以為《鹿鼎記》是喜劇,想起周星馳的一句話,才發現這是部悲劇
    最近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正在熱播,看來看去,總覺星爺那版才是最經典的,雖然搞笑,但是又莫名讓人覺得心情複雜,不由得想起周星馳的一句話:「我明明拍的都是悲劇,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都說是喜劇!」眾所周知周星馳的影視劇一向以無釐頭搞笑為主,但是他為什麼說自己演的是悲劇呢?
  • 掙脫套路的新版《鹿鼎記》到底怎麼樣?
    可以說,你要是最近沒吐槽過新版《鹿鼎記》,都不算是個合格的網際網路人。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這劇竟然一路頂著吐槽,一度成為11月的熱播劇中的「劇寵」。有人說這是當下觀眾的審美崩塌,也有人說老了老了跟不上時代了。但在小編看來,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在意料之中,因為新版《鹿鼎記》不僅交出了一版大膽到包天的答卷,更獻上了一次顛覆性的另類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