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寫給日本幕府的求救信會是什麼內容?

2020-12-27 騰訊網

民族英雄鄭成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事跡是收復臺灣,但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鄭成功的大本營一直在廈門一帶的東南沿海地區。

圖1-1. 福建廈門南普陀寺

隆武二年(1646年)鄭芝龍投降清廷之後,鄭成功「哭孔廟」、「焚儒服」,毅然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隆武帝在隆武二年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

隆武帝死後,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1647年)。

圖1-2. 隆武帝

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作者丸山正彥,1895年著)中曾記載。

永曆帝登基後,鄭成功在同安、金門等處大打勝仗。

受此鼓舞,鄭成功認為南明中興在望,於是向日本江戶幕府移書求援。

圖1-3. 傳統日本浮世繪版畫

永曆元年(1647年)向江戶幕府移書求援

據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記載,鄭成功本人向日本曾經移書兩封,一書言辭懇切、端莊,一書辭藻極其華麗,均是文採斐然之作。

第一篇移書求援內容如下:

大明龍興三百年,治平日久,人皆忘亂,韃靼乘虛破兩京,神州悉為腥羶所汙。成功深荷國恩,不敢坐視,故喋血以報仇,徘徊閩浙間,以義感人,從者頗眾,然而孤軍懸絕,千辛萬苦,未遂所懷,日月易逝,我勞如何。成功故生於貴國,深慕貴國之風,今也時際艱難,貴國定應憐我,乞假以兵數萬,使得復君父之仇,則感義無限云云。

圖2-1. 武當劍俠

這篇書信中包含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講吳三桂將清軍放入山海關的史實,交待寫書信的背景;

第二句話寫鄭成功本人反清復明的緣由,有理有據;

第三句話寫為何要向長崎幕府求援,其原因是鄭成功本身就出身於日本。

圖2-2. 昆明金殿

這篇書信篇幅短小,卻信息翔實。我們後人看去,也能作為當時中日關係的一個參考。

從當時日本方面的反應來看,鄭氏家族在日本的影響力不俗,但是統治者並不願意趟入南明和清朝紛爭的渾水之中。

當時此信送至日本,據稱「當時幕府,實為一文感動。」

但日本由於大名各自為政,所以難以出兵。

圖2-3. 日本武士盔甲

永曆十二年(1659年)向日本修書睦和

根據多方文獻互相印證,

在1656 ~1659年間,鄭成功揮師北伐,由東南沿海地區逆流而上,一直向南京進發。

1657年時,鄭成功曾在沿海地區滯留了十個月之久,期間任由士兵在當地燒殺搶掠,「取糧」以備軍需(當地民間文獻也有記載)。

1658年,鄭成功軍抵達羊山時遭遇風暴,羊山風暴中鄭軍損失慘重,鄭成功僥倖逃得一命。

次年,1659年,鄭成功重整旗鼓,再次直抵南京城下,此次南京戰役以鄭成功損失慘重結束。

圖3-1. 南京明城牆

根據天主教傳教士利勝的《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記載,鄭成功是在包圍南京城時被韃靼騎兵反包圍而致失敗。

1660年,清軍將領達素率軍乘勝追擊,於6月17日在廈門與鄭成功爆發海戰

圖3-2. 廈門環島日落

根據文獻《鄭成功給日本幕府的信》的論述,鄭成功於羊山風暴後至清軍來襲前的一段時間,收縮軍隊至廈門、金門時曾給日本幕府寫過一封書信。

書信內容如下:

(1)洲同瞻部,就一水以判東西;境邇蓬萊,連三島而橐天地。域佔為雷之位,光拂若水之華。百篇古文,早得贏秦之仙使;歷代列史,並分上國之車書。道不拾遺,風欲追乎三代;人重然諾,俗更敦於四維。

(2)恭維上將軍麾下,才擅擎天,勳高沐日,鑄六十五州之刀劍,雌雄為精;服五百一郡之版圖,礫砂皆寶。文詣丹府,屢有表使至金臺;釋輔儒宗,再見元公參黃櫱。

雖共臨乎覆載,還獨奠其山河,成功生於日出,長而雲從,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戰佔師中貞吉,叨世勣之賜李,恩重分茅;效文忠之祚明,情深復旦。

(3)馬嘶塞外,肅慎不數餘兇;虜在目中,女真幾無剩孽,緣徵伐未息,至玉帛久疏。

(4)仰止高山,宛壽安之在望;溯洄秋水,悵蒼海之太長。敬勒尺函,稍申丹悃,爰齏幣篚,用締縞交。舊好可敦,蒼鳥使於今復往;中興伊邇,丹鳳詔不日重來。文難悉情,辭不盡意,伏祈鑑炤,無任翹瞻。

這是一篇無實際意義的,單純為兩國修好而作的書信。

第一段是對日本的歷史的描述,即承認日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後更是對日本的風氣做了一下追捧,稱讚時人誠實、重諾言。

第二段是對統治者的吹捧,其中有釋輔儒宗的句子,可見日本幕府時代仍舊受儒家、佛家很深的影響。

第三段是一個過渡句,意思是我長久徵戰在外,以至於和你經常沒有聯繫。

第四段是對未來的一個期望,大意為希望我們仍像過去一樣友好和睦。

圖3-3. 明延平郡王祠

在上文所說的文獻中,作者有多處筆誤及語焉不詳。

作者聲稱這篇書信是於1655年所寫,可是描述當時環境時又提到了1658年的羊山風暴,雖然略去了1659年的南京戰役,可是偏偏又講了清軍即將討伐鄭成功,所以鄭成功才收兵於廈門、金門。

根據多方史料記載,廈門戰役應是1660年春由清軍將領達素率領清軍南下,於6月17日爆發才對。

因為原文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且原文信息的主要來源為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

所以筆者就自作主張,將原文標註的永曆九年(1655年)改為了永曆十二年(1659年)。

更精確一點應該在1659年冬至1660年春之間,這才有可能且符合原文的描述。

除此之外,筆者還修改了原文中很多有明顯常識性錯誤的地方,比如將大名誤認為將軍等。

圖3-4. 廈門

但是,既然說這是野史,那就請大家只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看看即可。

畢竟,從1656年鄭成功北伐開始,他就一直忙於戰爭,和日本方面寫一些無意義的書信可能性不大。

求援雖然有可能,但據天主教教士利勝記載,鄭成功在廈門戰役後出發去臺灣時,仍舊有500艘船,4萬士兵,鄭軍不太可能主動求援。

但是根據鄭成功死後臺灣內訌期間,清政府、鄭經、鄭泰部屬三方近千條戰船的戰鬥中,荷蘭人依然派了15艘戰船來報復鄭氏家族來看,當時日本方面說不定想主動增援也說不定。

而且,根據天主教教士利勝的回憶錄,鄭成功曾經有佔領西班牙人轄下菲律賓諸島的想法,因為病重身死所以沒有付諸行動。

說不定當時鄭成功也正謀劃著打下日本來,這也說不定!

當然,本文純屬野史笑談,請勿當真!

圖3-5. 鄭成功像

參考文獻

[1] 張先清. 17世紀歐洲天主教文獻中的鄭成功家族故事[J]. 學術月刊, 2008, 040(003):131-142.

[2] 金國平, 吳志良. 鄭芝龍與澳門——兼談鄭氏家族的澳門黑人[J]. 海交史研究, 2002(02):52-63.

[3] 盛仰紅. 鄭成功給日本幕府的信[J]. 史林, 1987(02):154-155.

[4] 張宗洽, 鄭夢彪. 鄭成功家族族譜的新發現——明崇禎修《石井鄭氏族譜》評介[J]. 中國史研究, 2004(01):159-166.

相關焦點

  • 抗清運動中,鄭成功曾寫信給日本幕府求救?
    永曆通寶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作者丸山正彥,1895年著)中曾記載。永曆帝登基後,鄭成功在同安、金門等處大打勝仗。受此鼓舞,鄭成功認為南明中興在望,於是向日本江戶幕府移書求援。傳統日本浮世繪版畫永曆元年(1647年)向江戶幕府移書求援據野史《臺灣開創鄭成功》記載,鄭成功本人向日本曾經移書兩封,一書言辭懇切、端莊,一書辭藻極其華麗,均是文採斐然之作。
  • 鄭成功的母親真是日本人?鄭成功又為何將自己的母親開膛破肚?
    日本浪人多數是和這些大海商合作,或者受到僱傭,到明朝的東南沿海作亂。因此,倭寇除了包括日本浪人之外,還包括這些海商。鄭芝龍因為加入了李旦的海商隊伍,自然也成了海盜與倭寇。有人說鄭成功也是「倭寇」,就是從這裡來的。當然,鄭成功自己並未做過倭寇,這個我們後面說。當時,李旦在海商中的實力非常強大。鄭芝龍作為李旦的義子,受到了日本平戶藩的重視。平戶藩主甚至還送了宅邸給鄭芝龍。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打敗滿清給日本長臉,手下軍隊全是日式武士
    國姓爺鄭成功在明清兩朝都備受尊重,他死後康熙皇帝還親自寫了輓聯致敬。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成功在島國日本也是個大名人,日本人很是崇拜他,還為他建寺廟,寫戲本。鄭成功為什麼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呢?日本人為什麼要紀念他呢?
  • 民族英雄鄭成功39歲暴病而死,臨死前決意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
    提及鄭成功這個民族英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抗清明將,曾做出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和創建明鄭的壯舉,但同時,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鄭成功雖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英雄,但他卻出生在日本,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且在他39歲暴病而死之前,曾決意下令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鄭成功的母親竟然是日本人?鄭成功將自己母親開膛破肚所為何事?
    鄭成功的母親確實是日本人,雖然很多人都不願意相信,可是事實就是這樣。但是這不妨礙鄭成功的偉大,鄭成功的母親雖然是日本人,但是她確實培養出來這樣一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見,鄭成功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 許多個鄭成功,許多種「時代意見」 | 短史記
    不過,當時的日本幕府未曾將鄭成功視為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未曾以日本人自居。圖註:鄭成功勢力範圍圖存故國之衣冠於海島明朝遺民對鄭成功的定位,同鄭成功個人的自我期許最為一致,即「大明忠臣」。圖:臺灣歷史著作中關於鄭軍鎮壓原住民的內容不出日本國風之餘早在幕府時期,日本國內已出現宣揚鄭成功「日式忠勇」的風氣,編排了《明清鬥記》《國性爺合戰》(標題以「性」代「姓
  •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1867年11月9號,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 臺北市長說鄭成功「精神錯亂」,有無道理?
    田川氏病重時,鄭成功對隆武帝說:「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秋接到,並未一面。忽爾病危,為人子者心何安?以其報陛下之日長,故敢暫為請假。稍愈,臣即兼程而至。」後來田川氏在清軍攻打安平時,自縊而死,更加堅定了鄭成功的抗清決心,但無論是當時的日本幕府,還是鄭成功本人,都未將其視為日本人。
  • 鄭成功的偉大,連日本人也蓋章認證!
    但頗令人費解的是,距離臺灣1000 公裡外的日本竟也將鄭成功奉為「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的遺蹟其二,鄭成功抗清正中日本下懷。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為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而日本徵服中國的野心,從清朝時期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敢於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正吻合了日本敵視中國的需要。其三,鄭成功興臺符合日本野心。由於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清,其後人也長期割據臺灣抗拒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日本企圖霸佔臺灣、大搞分裂的野心。在他們眼中,鄭成功是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臺灣的例子。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0多年,倒臺以後何去何從了?
    德川幕府,在日本江戶時代橫行的封建政權,自掌權起,建立起260多年的統治。當時的日本仍處於封建社會,德川幕府建立統治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還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此時的外界風雲變幻,日本全然不知,直到國門被打開,才開始進行改革。一直推行封建統治的德川幕府,早已無法控制覺醒的國民,被無情地推翻。
  • 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為何日本人卻十分崇拜他?
    因此鄭成功就成為了我們的民族英雄,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除了我們中國外,其實日本也是非常崇拜鄭成功的,也是視其為英雄。這就顯得有些奇怪了,鄭成功明明是我們中國的民族英雄,一直在為我國做貢獻,並沒有為日本做過什麼貢獻,為何還會受到日本的崇拜呢?
  •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將自己母親開膛破肚所為何事?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將自己母親開膛破肚所為何事?
  • 日本的統一和德川幕府的統治
    1558年,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1534——1582年)應用從葡萄牙輸入的槍炮,依靠由武士組成的騎士隊和由農民組成的步兵隊,開始了統一日本的事業。1568年, 佔領京都。1572年,結束了室町幕府的統治。織田信長未能完成日本的最後統一,1582年他死時,僅統一了日本的一半。
  • 鄭成功到底是海盜頭子,還是孤海忠臣?
    可以時刻顛覆你常識他不僅有嚴肅專業的學術內容還有追蹤時下熱點的精彩評論更有集深度與廣度卻不失趣味的科普知識東亞君帶你讀懂東亞,理解中國,擁抱世界二維碼識別關注後,後臺回覆:東亞乾貨可查看東亞君為您準備的乾貨文章合集一份今天,東亞君和你一起聊聊鄭成功到底是海盜頭子,還是孤海忠臣
  •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264年,末代幕府將軍退位後,他們家族依舊繁榮
    他就跟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先臣服於豐臣家,隨後搶了人家的江山,建立了幕府政權。日本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據說他們的天皇延續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中斷過。不管是誰出來執政,天皇的權威都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時候,天皇依舊還是日本的最高領導人。
  • 日本幕府將軍有一「癖好」,讓30歲的妻妾苦不堪言,不愧是日本人
    日本幕府將軍有一「癖好」,讓30歲的妻妾苦不堪言,不愧是日本人首先我們來科普一下,日本幕府與日本天皇的區別,日本歷史上幕府和日本天皇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日本的古代,幕府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大權,著手指揮日本天皇實行任務,說以日本天皇只是一個國家的門面,真正的幕後黑手是幕府中的將軍們,天皇便是受人擺布的傀儡。
  • 日本風雲:從幕府統治到明治維新,倒幕運動是如何影響了日本的?
    在1852年「黑船事件」後,日本迫於美國武力威脅被迫開國,結束了日本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在這次事件後,日本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幕府的統治開始慢慢瓦解,隨後各地陸續爆發的「倒幕運動」,讓幕府統治日本千年的歷史徹底終結。
  • 日本幕府時代為什麼殺人不犯法?
    日本幕府時代為什麼殺人不犯法?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有一個規矩是人類互通的。那就是,殺人者,要付出對等的代價。中國很早就有「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說法。而且,還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為的就是穩定民心,以維穩自己的統治。
  • 媒體:屠戮臺灣少數民族的是日本殖民者,而不是鄭成功
    媒體:屠戮臺灣少數民族的是日本殖民者,而不是鄭成功 據日本資料記載,兩個「五年理蕃」計劃,共繳獲槍枝27000多支。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少數民族有八分之一人口被殺,絕大多數就喪生於這一時期。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 人往往會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心平氣和的去回顧自己這一生走過的生命歷程,洞若觀火的去審視自己這半輩子以來的失誤和不當,與此同時,我們透徹了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