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殖民者投降圖
記者:您好!我是馬藝。上次我們說到鄭成功決心渡海作戰,收復臺灣,並且誓師金門。
鄭成功佔領澎湖群島 巧渡鹿耳門,打得荷蘭人接連失敗
鄭成功在醞釀、討論收復臺灣的過程中,也儲備糧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在物資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準備。他的作戰方針是:首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並切斷臺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繫,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臺灣全島。
渡海作戰的日子終於來臨, 1661年4月21日中午,鄭成功在金門料羅灣誓師出發。鄭成功在出發前的《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復臺灣,上報國家,下拯蒼生,建立萬世不拔基業;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係實為重大。
誓師結束,鄭成功一聲令下,30000名官兵和家眷乘坐400餘艘戰船,向臺灣進發。由「參軍」陳永華留守廈門,負責後勤供應。從整個行動安排中,可以看出鄭成功的成熟和周到。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臺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鄭成功親率護衛軍駐紮在媽宮嶼媽祖廟,並多次到媽祖廟朝拜和其它島嶼察看地形。鄭成功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已率軍繼續東徵。澎湖到臺灣雖然只有52海裡,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也就是今天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因為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鑑於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於是,他下令立即起碇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並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臺江內海,偵察荷軍情況。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於臺南市。這裡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每座山嶼相距1裡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颱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鄭成功實施登陸作戰的路線、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迴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臺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炮攔截,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人,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繫,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紮於鹿耳門,以牽制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線尾。
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壯士的幫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眾聞訊接踵而至,表現了臺灣人民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臺灣的愛國熱情。這一點被記錄在時任荷蘭總督的揆一用筆名所寫的回憶錄《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書中,他描述了親眼見到的中國人民自發的愛國主義行動,並表示不得不敬重。殖民者看到了人心向背,看到了殖民政策不得人心。
正是由於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援,鄭軍不但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臺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
鄭軍登陸後,在鄭成功的指揮下,立即投入戰鬥,擊退了普羅文查(赤坎樓)城代理司令描難實叮(Jacobus Valentijn)指揮200餘名士兵的進攻,控制了赤坎街(今天的民權路一帶);切斷一鯤鯓島上的熱蘭遮城和隔臺江相望赤坎城地區的聯繫;派出「宣毅前鎮將軍」陳澤駐紮北線尾,控制鹿耳門水道,保護進出大員、臺灣與廈門的水上要道,防止荷軍從背後突襲。
同時,鄭成功專門送信給荷蘭殖民當局,表示「你們必須明白繼續佔領別人的土地是不對的,如果你們能用友好的談判方式讓出城堡,生命和財產安全將受到保障,否則,所有的人都將難以倖免。」鄭成功的好意,換來的是荷蘭方面的進攻。
在登上北線尾第二天凌晨,陳澤率軍消滅前來偷襲的、由被中國人稱為「拔鬼仔」的荷軍上尉彼德爾指揮的250名士兵,高喊「聖明的主與我們同在」的彼德爾也成為異鄉鬼魂,第一仗荷軍敗北。
第二仗在臺江。北線尾之戰的同時,「左虎衛」陳衝又指揮戰船在三鯤鯓激戰裝備優良、由巴圭亞中校指揮的荷軍「赫拉託號」、「格裡弗蘭號」、「白鷺號」、「瑪麗亞號」4般軍艦。指揮艦「赫拉克號」被鄭軍擊沉,僅次於它的「格裡弗蘭號」見狀,掉轉艦頭,連衝帶撞,衝出重圍,逃往日本。
第三仗是在當天晚上。由荷蘭軍官阿爾多普指揮的200名荷軍士兵,乘坐幾艘快艇,在夜色掩護下,離開熱蘭遮城,橫渡臺江,增援赤坎城。荷軍在第二天凌晨陷入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在描難實丁救應下,阿爾多普逃入赤坎城,清點人數,已經少了140人。接連三仗,荷蘭人連戰連敗。
荷蘭人沒有忘記這一失敗,揆一在筆名C.E.S寫的《被忽視的福摩薩》書中說:「分別抗擊敵人的三路軍隊,一路在海上,兩路在陸上,都已失敗而告終,於是我們再也沒有力量和方法阻止敵人前進了。」時至此時,荷蘭殖民者已經沒有獲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