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年前的渡海之戰——第三集:鄭成功佔領澎湖島 巧渡鹿耳門

2020-12-18 央廣軍事

    

荷蘭殖民者投降圖

  記者:您好!我是馬藝。上次我們說到鄭成功決心渡海作戰,收復臺灣,並且誓師金門。

  鄭成功佔領澎湖群島 巧渡鹿耳門,打得荷蘭人接連失敗

  鄭成功在醞釀、討論收復臺灣的過程中,也儲備糧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在物資上、精神上作了周密充分的準備。他的作戰方針是:首先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並切斷臺灣城與赤嵌城兩地荷軍的聯繫,分別予以圍殲,再收復臺灣全島。

  渡海作戰的日子終於來臨, 1661年4月21日中午,鄭成功在金門料羅灣誓師出發。鄭成功在出發前的《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復臺灣,上報國家,下拯蒼生,建立萬世不拔基業;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係實為重大。

  誓師結束,鄭成功一聲令下,30000名官兵和家眷乘坐400餘艘戰船,向臺灣進發。由「參軍」陳永華留守廈門,負責後勤供應。從整個行動安排中,可以看出鄭成功的成熟和周到。

  二十四日晨,部隊橫越臺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鄭成功親率護衛軍駐紮在媽宮嶼媽祖廟,並多次到媽祖廟朝拜和其它島嶼察看地形。鄭成功認為澎湖在軍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將領留守,自已率軍繼續東徵。澎湖到臺灣雖然只有52海裡,但如遇逆風,就十分困難。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軍駛抵柑橘嶼(也就是今天東吉嶼、西吉嶼)海面時,突然颳起暴風,只好返回澎湖。因為大風不止,鄭軍攜帶的糧食已所剩無幾。如果無限期停駐澎湖候風,不僅會影響軍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預定日期開進鹿耳門港。

  根據鄭成功事先的調查,要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進行強渡。一些將領鑑於風大浪險,力勸鄭成功不要貿然從事,要求暫緩開航。鄭成功果斷地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斯島受餓也。」於是,他下令立即起碇開船。

  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他們同風浪搏鬥了半夜,於四月一日拂曉航行到鹿耳門港外。鄭成功先換乘小船,由鹿耳門登上北線尾,踏看地形,並派出精良的潛水健兒進入臺江內海,偵察荷軍情況。

  荷軍的據點臺灣城、赤嵌城位於臺南市。這裡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臺江。臺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嶼相連,叫做七鯤。每座山嶼相距1裡多,彼此「毗連環護」。一鯤北面隔海有北線尾小島,其間海面叫大員港(又稱安平港)。北線尾北側為鹿耳門港。荷蘭人修築的城堡臺灣城在臺江西側的一鯤,赤嵌城在臺江的東側,互為犄角。

  從外海進入臺江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大員港,叫南航道,在北線尾與一鯤之間;一條是北航道,在北線尾與鹿耳門嶼之間,即「鹿耳門航道」。南航道口寬水深,船容易駛入,但港口有敵艦防守,陸上有重炮瞰制,必須經過戰鬥才能通過。北航道水淺道窄,只能通過小舟,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

  1627年荷軍曾在北線尾島北端建有熱堡,1656年在一次颱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軍防守。荷軍認為,憑此「天險」,只要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臺灣城、赤嵌城的炮臺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之所以選擇在鹿耳門港突入,一是掌握了該地的潮汛規律,即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時,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大小船隻均可駛入。鄭成功從澎湖冒風浪而進,正是為了在初一大潮時渡鹿耳門,二是鄭成功早已探測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港路。所以,鄭成功實施登陸作戰的路線、地點的確都是正確的。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果然大漲,鄭成功命令眾將士按圖迂迴而進。鄭軍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臺江,準備在禾寮港(今臺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臺灣城上的荷軍原以為中國船隊必從南航道駛入,忙於用大炮攔截,未料到鄭成功卻躲開了火力,船隊從鹿耳門駛入臺江,在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面對浩浩蕩蕩的鄭軍船隊,「駭為兵自天降」,頓時束手無策。鄭軍船隊沿著預先測度好的港路魚貫而人,切斷了臺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繫,迅速於禾寮港登陸,並立即在臺江沿岸建立起灘頭陣地,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軍,駐紮於鹿耳門,以牽制荷蘭侵略軍兵船,兼防北線尾。

  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壯士的幫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眾聞訊接踵而至,表現了臺灣人民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臺灣的愛國熱情。這一點被記錄在時任荷蘭總督的揆一用筆名所寫的回憶錄《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書中,他描述了親眼見到的中國人民自發的愛國主義行動,並表示不得不敬重。殖民者看到了人心向背,看到了殖民政策不得人心。

  正是由於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援,鄭軍不但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臺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

  鄭軍登陸後,在鄭成功的指揮下,立即投入戰鬥,擊退了普羅文查(赤坎樓)城代理司令描難實叮(Jacobus Valentijn)指揮200餘名士兵的進攻,控制了赤坎街(今天的民權路一帶);切斷一鯤鯓島上的熱蘭遮城和隔臺江相望赤坎城地區的聯繫;派出「宣毅前鎮將軍」陳澤駐紮北線尾,控制鹿耳門水道,保護進出大員、臺灣與廈門的水上要道,防止荷軍從背後突襲。

  同時,鄭成功專門送信給荷蘭殖民當局,表示「你們必須明白繼續佔領別人的土地是不對的,如果你們能用友好的談判方式讓出城堡,生命和財產安全將受到保障,否則,所有的人都將難以倖免。」鄭成功的好意,換來的是荷蘭方面的進攻。

  在登上北線尾第二天凌晨,陳澤率軍消滅前來偷襲的、由被中國人稱為「拔鬼仔」的荷軍上尉彼德爾指揮的250名士兵,高喊「聖明的主與我們同在」的彼德爾也成為異鄉鬼魂,第一仗荷軍敗北。

  第二仗在臺江。北線尾之戰的同時,「左虎衛」陳衝又指揮戰船在三鯤鯓激戰裝備優良、由巴圭亞中校指揮的荷軍「赫拉託號」、「格裡弗蘭號」、「白鷺號」、「瑪麗亞號」4般軍艦。指揮艦「赫拉克號」被鄭軍擊沉,僅次於它的「格裡弗蘭號」見狀,掉轉艦頭,連衝帶撞,衝出重圍,逃往日本。

  第三仗是在當天晚上。由荷蘭軍官阿爾多普指揮的200名荷軍士兵,乘坐幾艘快艇,在夜色掩護下,離開熱蘭遮城,橫渡臺江,增援赤坎城。荷軍在第二天凌晨陷入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在描難實丁救應下,阿爾多普逃入赤坎城,清點人數,已經少了140人。接連三仗,荷蘭人連戰連敗。

  荷蘭人沒有忘記這一失敗,揆一在筆名C.E.S寫的《被忽視的福摩薩》書中說:「分別抗擊敵人的三路軍隊,一路在海上,兩路在陸上,都已失敗而告終,於是我們再也沒有力量和方法阻止敵人前進了。」時至此時,荷蘭殖民者已經沒有獲勝的希望。

相關焦點

  •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駛進了鹿耳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佔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裡,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裡招兵籌餉,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臺灣發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佔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
  • 近代中國經典戰役之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最後的輝煌
    1642年,荷蘭人大舉進犯臺灣,很快就佔領了基隆、淡水等地,在臺灣實行軍事管制,血腥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並在臺灣島上修建了赤嵌和臺灣等城,作為他們佔領臺灣的基地。 荷蘭人佔中國臺灣時,正值滿族的八旗軍殺進山海關,與南明勢力反覆徵戰。隨著各地南明殘餘勢力逐漸被瓦解,立足在福建的反清武裝被通到廈門和金門的幾個孤島上。
  •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蛤仔雞,噶瑪蘭,宜蘭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你聽過這首名叫《鄉間的小路》的臺灣校園歌曲嗎?據說,這首歌就是在宜蘭鄉村譜寫的。
  • 他才是第一個收復臺灣的中國人,比鄭成功早了六十年
    1/宣城「俠少」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最早從外邦人手中收復臺灣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其實,早在鄭成功收復臺島的六十年前,就有一位名安徽人曾拼死渡海,一舉蕩平盤踞在臺島的倭寇。從此,沈有容走上了半世躍馬揚鞭的建功立業之旅。2/一戰成名從軍後的沈有容,一直奮戰在明朝邊防的最前線,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在眾名將眾多的明軍中,沈有容的出名,是因為一場夜襲。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廿三日媽祖聖誕之日,鄭成功出兵收復臺灣。鄭成功的部將林圯出徵前,迎請同安南門的銀同媽神像上戰船供奉,祈求神靈庇佑。大軍渡臺途中兩次風阻回駐澎湖。後來,安平一帶「做16歲」成年禮,循例要拜媽祖和國姓爺,並登上「安平古堡」懷念鄭成功,寓意步步高升、邁向成功之路。鹿耳門天后宮於1977年至1983年重建,除了主祀媽祖外,還在第一進左殿供奉國姓爺鄭成功,神像宏偉莊嚴。兩側牆上,用黑色大理石雕刻《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圖》、《荷蘭軍投降圖》、《鹿耳門古地圖》等。
  • 血與火,鄭成功收臺灣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與暴政,激起他的強烈憤怒,他決心冒險渡海向鄭成功獻上臺灣地圖,並說服鄭成功攻取臺灣。1661年他趁著農曆新年之際與荷蘭人揆一以及其他荷蘭高級官員喝酒,趁他們喝醉跑到海邊跳上準備好的帆船渡過臺灣海峽跑到廈門,到了後,何斌叩見鄭成功,勸說鄭成功:「臺灣沃野千裡,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
  • 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到賢良港祭祖
    本報訊 (見習記者 李沁芬 通訊員 王雪玉) 26日,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媽祖信眾一行來到莆田市賢良港媽祖故居,舉行祭祖儀式。按照傳統風俗,賢良港以鹿耳門天后宮的名義,在媽祖故居前豎起旗幟,代表「榮歸故裡」。當日上午,在鳴炮奏樂,焚香叩拜,誦讀祭文,獻花、果、饌、爵、銘,並宣讀族範之後,兩岸族親行三跪九叩大禮。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
  • 妙用氣候出奇兵:鄭成功妙用地理知識擊敗荷蘭殖民者
    施琅雕像所以,分析了以上戰例之後,可以得知,由於臺灣海峽夏季風比冬季風風力小,故鄭成功初夏渡海作戰季,除了考慮到渡海便利之外,不按季節盛行風常規出兵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功效,而且在夏初行動避開了颱風多發季節,有利於保障渡海安全;而鄭成功的計劃還不全在於此。
  • 鄭成功海上擊潰荷蘭人
    鄭成功答應了這一要求。其時大陸和臺灣雖然恢復了通商貿易關係,但鄭成功並沒有忘懷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也明白鄭成功總有一天要進軍臺灣,因此,不斷加強其在臺灣的軍事力量。16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樊德郎率領艦隊到達臺灣,留下戰船三艘和部分士兵。
  • 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原標題: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穿越時空,角色扮演臺南鹿耳門的青年壯遊點,讓年輕人穿古裝體驗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的過程,彷佛重回歷史。   臺南鹿耳門壯遊點,讓青年穿著古裝搭船模仿鄭成功當年從鹿耳門登陸、前進攻打赤崁樓的過程,一整天活動才收費200元,2天1夜收費1300元,晚上住鹿耳門天后宮香客大樓,隔天去四草綠色隧道遊船。   「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在活動中驗證。」
  • 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原標題: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中國臺灣網10月13日消息 一般民眾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們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灣「教育部青年署」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 《漫與齋詩詞聯集》|世事如棋(2)
    二燕臺賢士集,舉水鳳凰鳴。昔拓千疆土,今擎四化旌。才思堪倚馬,韜略足幹城。妙獻興邦策,深懷報國情。三梅映崎山雪,人逢盛世春。挑燈精鍊句,臨水樂垂綸。頤養憂天下,含飴念庶民。寧為十駕駑,羞作錦麒麟。民族英雄鄭成功禮讚 三十二首錄鄭成功原詩: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兵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一、讀鄭詩江山不幸據夷胡,赴難英雄共飭吳。板蕩中原誰是過,黎元多少淚生朱。二、又十萬雄兵未滅胡,卻因人禍痛羈吳。傷心共飲亡朝恨,國祚臨終猶姓朱。
  • 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此乃以逸待勞,不戰可收全功也。」遂按兵不動,施琅水師得以順利到達澎湖,環泊花、貓二嶼。7月10日,清軍首戰不利,施琅也受傷。鄭軍將領邱輝建議乘勝夜襲,劉國軒仍以等待颱風「使彼自覆」為由未予採納。 由此可見,劉國軒將勝利完全寄託於7月的颱風,消極等待暴風擊垮施琅水師,令鄭氏水軍不戰而勝。這不是與當年日本吹噓的「神風」一模一樣嗎?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打敗滿清給日本長臉,手下軍隊全是日式武士
    鄭成功,福建人,生於日本長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弘光朝廷滅亡後輔佐隆武帝抗清,隆武帝死後堅持鬥爭,並在順治十八年渡海攻臺,第二年收復臺灣。 這些文藝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寫的《國姓爺合戰》,此人被稱為"日本的莎士比亞",寫下的戲劇在日本評價很高。《國姓爺合戰》中的主角"和藤內",就是以鄭成功為原型的流浪英雄。 在這部戲中,鄭芝龍是大明的忠臣,被貪官陷害而流放到了日本。
  • 象棋戰術之衝渡戰術
    象棋弈戰中的衝渡戰術是指位居一線的兵卒在其他兵員的掩護、配合下,抓住有利戰機,出敵不意地突然強行衝擊渡河,佔領敵軍前沿陣地並逐步滲透至敵縱深預定點,或在河界線一帶施展計巧,破壞敵軍攻防計劃,以取得制亂、遲滯、得子、反先、奪取攻勢甚至殺勢等戰術效果的啟動作戰技巧;同時,也是因衝渡後兵卒增添了橫向運行能力
  • 一位荷蘭翻譯官的謊言,促使了鄭成功收復臺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自從南京之戰敗退後,國姓爺鄭成功就把在上遊蕪湖抗清的張煌言拋棄了。而清軍又把南京下遊的地盤悉數奪回。無路可走的張煌言只好逆流而上,在幾路大軍的圍剿中左右穿插、上山下河,一度甚是狼狽。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下,張煌言仍然堅持給鄭成功出謀劃策。當得知國姓爺要攻取臺灣的時候,張煌言認為這不是一個好選擇。
  •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中荷軍隊實力對比
    未必是明朝白杆兵對手》一文之後,有讀者質疑,認為鄭成功復臺之役中鄭軍2.5萬攻打1000多荷蘭軍,尚且苦戰一年,故荷蘭軍隊戰鬥力遠勝當時的中國軍隊。事實是如此嗎? 鄭氏未能與李定國呼應,以及北伐南京的失敗,確實也有實力不足,戰兵缺乏的緣故(在南京之役時鄭成功的戰兵可能也只有2萬多人),不宜過於苛責,能夠與清軍纏鬥十餘年,越打越強,鄭成功已經足以稱為英雄人物了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臺軍主帥劉國軒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臺軍主力悉數擺在澎湖,並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媽宮、風木匝尾、西嶼頭、牛心灣等要衝地點加築炮城14座,沿海築造高牆深溝20餘裡,安設銃炮,準備與清軍決戰。面對臺軍的嚴防死守,施琅採取了靈活的作戰方針,將清軍分為三路,以左右兩翼牽制敵人,主力居中直搗敵陣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