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鄭氏也迷信「神風」?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2020-12-19 騰訊網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7月澎湖海戰爆發,名將施琅率清朝水師大敗臺灣鄭氏水軍,最終逼迫鄭氏政權投降,從而宣告臺灣全島被納入清朝的版圖。

但是,澎湖海戰卻存在著一個歷史謎團。劉國軒指揮的鄭氏水軍作戰過程令人困惑:偌大的水師艦隊按兵不動,幾次貽誤主動出擊的好機會,坐等施琅水師前來進攻。最終鄭氏水師被打得一敗塗地。

根據歷史記載,劉國軒消極作戰也有很充分的理由——等待風暴來臨。

1683年7月9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施琅水師剛抵達澎湖,劉國軒表示:「炮臺處處謹守,彼何處灣泊?當此六月時候,一旦風起,則彼何所容身?此乃以逸待勞,不戰可收全功也。」遂按兵不動,施琅水師得以順利到達澎湖,環泊花、貓二嶼。7月10日,清軍首戰不利,施琅也受傷。鄭軍將領邱輝建議乘勝夜襲,劉國軒仍以等待颱風「使彼自覆」為由未予採納。

由此可見,劉國軒將勝利完全寄託於7月的颱風,消極等待暴風擊垮施琅水師,令鄭氏水軍不戰而勝。這不是與當年日本吹噓的「神風」一模一樣嗎?

施琅三次渡海攻臺,均被暴風擊垮

鄭氏水軍將戰爭勝利寄託於大自然現象,看上去十分可笑,但卻有著非常現實的依據——清朝水師此前曾三次渡海攻打臺灣,均在臺灣海峽內被大風擊垮,幾乎完全重演了當年元朝水軍攻打日本失敗的覆轍。

1664年,鄭成功死後兩年,清朝對鄭經發動全面攻勢。鄭氏政權在大陸的10多萬軍隊投降清朝,「宿將精銳十去七八」。鄭經面對全軍即將瓦解的嚴重局面,不得不放棄沿海島嶼,退出廈門,率殘部逃往臺灣。為此,清廷授予施琅靖海將軍、福建水師提督職位,率領原鄭軍水師部眾進攻臺灣。

當年12月,施琅首次率領清朝水師橫渡臺灣海峽,不料船隊在海面遇到南來颱風,「舟師行至洋面,驟起颶風,難於逆進而還。」清朝第一次渡海攻臺遭到失敗。

1665年5月10日,施琅水師第二次發兵渡臺,自銅山(東山)起航進入海峽。但是,開船3日仍然無風,船隊無法行進,只好返回銅山。第4日,施琅水師再次出海,結果遇到猛烈東風來襲,船隊無法逆風航行,第二次攻臺再次失敗。

同年5月30日,施琅水師重新集結在金門料羅灣,天晴後再次出海攻臺。這次清朝水師在次日就抵達澎湖列島,不料「驟遇狂風大作,暴雨傾注,波濤洶湧,白霧茫茫,眼前一片迷茫。」

清朝水師大量戰船桅檣折斷,船帆撕成碎片,整個船隊遭到重創,船隻也都被吹散,「各船遂紛紛飄散至大擔、浯嶼、鎮海、靖衛等處」,連施琅的座船也被吹到了廣東潮州海面。第三次渡海攻臺也因此失敗。

臺灣海峽真的有「神風」嗎?

施琅連續三次橫渡臺灣海峽失敗,甚至動搖了清王朝攻打臺灣的信心。不僅攻臺計劃被擱置,水師提督施琅也遭到冷遇,被調回北京安置,一晃就是18年之久!

可以說,施琅水師在臺灣海峽的遭遇,幾乎和400年前元軍進攻日本的遭遇十分相似。1274年和1281年,元朝水軍大舉進攻日本,先後被颱風擊垮。這也造成了後來日本對所謂「神風」的迷信。

施琅在1664年冬季、1665年春季和夏季三次率軍跨海徵戰行動的失敗,也全都是臺灣海峽的自然現象造成的。雖然清軍的損失沒有當年元軍那麼慘重,但同樣給鄭氏政權產生了靠自然力量「可不戰而勝」的錯覺。

臺灣海峽是典型的季風區,顯著特點是風大、浪高。在這個地區,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但是風向穩定性很差。4月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過渡時,東北季風仍有40%左右的頻率,到了6~8月,夏季西南季風頻率多數只在50%上下,7月份的高峰期才能在70%以上,多數季節的風向都是變換莫測的。不僅如此,西南季風相對穩定的6-7月份,卻又是颱風高發期。

可以說,臺灣海峽的惡劣風向條件,給渡海作戰造成極大困難。即使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在3月下旬渡海過程中也同樣遭遇過逆風和暴風,幾乎導致失敗。

鄭軍統帥將勝利寄託於第四次「神風」,終於嘗到苦果

經過十八年的等待,施琅水師最終在1683年7月8日在福建銅山(今東山)誓師,發動了第四次攻臺作戰。施琅麾下清軍官兵達24000餘名,分別乘坐大鳥船、趕繒船、雙帆艍船共530餘艘。

值得注意的是,施琅此次恰恰選擇了風向最穩定、但颱風概率最高的7月份,可謂有很大的賭博成分存在。對於這一點,更為熟悉地理的鄭軍肯定是了解的,對「神風」威力的期待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鄭軍統帥劉國軒坐鎮澎湖,集結兵力達到2萬餘人,並有大、中、小戰船200餘艘,同時在澎湖各島部署有大量的炮臺和工事。鄭軍的船隻雖少,但是船體更大,火炮也多,整體實力並不比清軍差。

然而,由於劉國軒等人盲目迷信自然的威力,消極等待颱風到來,結果白白將作戰主動權讓給了施琅。最終,本來大概率應該出現的颱風,偏偏在1683年7月沒有及時出現。

施琅水師於7月9日抵達澎湖,經過數日激戰,在7月16日大海戰中徹底殲滅劉國軒水軍。鄭軍將勝利寄託於「神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成功了,結果第四次卻遭到滅亡的結局。

事實上,施琅也不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事後他也承認,自己對於陰曆六月的氣象變化規律並無確切把握,澎湖之戰取勝帶有僥倖的成分,「莫非上天垂佑」。

由此可見,戰場指揮有時冒險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施琅還是劉國軒,在澎湖海戰中都存在「賭博」的心理。但是,劉國軒將戰爭決定權完全交給大自然,施琅卻積極抓住主動權,充分利用了「颱風打瞌睡」的短暫時機,一舉收復了臺灣,雙方高下就分得很清楚了。

大自然的威力,是需要敬畏的,但是完全迷信是萬萬不可的。(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鄭氏家族名人【​​​​​​​​​​​​​​鄭成功】
    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打到清江寧府,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臺軍主帥劉國軒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將臺軍主力悉數擺在澎湖,並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媽宮、風木匝尾、西嶼頭、牛心灣等要衝地點加築炮城14座,沿海築造高牆深溝20餘裡,安設銃炮,準備與清軍決戰。面對臺軍的嚴防死守,施琅採取了靈活的作戰方針,將清軍分為三路,以左右兩翼牽制敵人,主力居中直搗敵陣船隊。
  • 洪榮文:試論清朝統一臺灣的戰略啟示
    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三國時期,吳國曾派人到達臺灣。宋元曾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1624年,荷蘭人侵入臺灣,建立殖民統治。1646年,清軍進入福建,鄭成功組織福建、廣東群眾進行了長期的抗清鬥爭。1659年,鄭成功從何廷斌處了解到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苛政暴行,決心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
  • 第七章 揚帆啟航 鄭氏收復臺灣
    吳六奇、蘇利、許龍所轄之三鎮清軍,長期駐紮於沿海地區,是清軍中僅有的較為熟悉海戰之部隊,而且已與鄭軍有過多次交鋒,積累了與鄭軍作戰的經驗,他們未能參戰,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清軍的進攻力量,為清軍慘敗的原因之一。清軍在盲目樂觀而又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對廈門發動了進攻。
  • 金門廈門之戰:清荷蘭同盟與鄭氏水師的大戰
    所有參與方的命運,都在這一年被定格了路徑。對於鄭氏而言,全力進攻臺灣實際上是一種無奈。清軍在1644年入關後,第二年就跨過長江防線,沿著海岸線迅速南下。原本已經在明朝的政治框架內,獲得福建沿海控制權的鄭氏集團,不得不面臨一個新的交涉對象。這個對象在表面上是剛剛入關的「野蠻部落」,實則卻是一個被吏制國家系統所綁架的部落聯盟。
  • 世界最富有跨國公司,想幫中國統一臺灣,為何遭到中國人的拒絕?
    ,共同對付鄭氏集團的想法,鄭氏集團以臺灣為基地,並佔據了廈門、金門,奉明朝為正朔,以明朝延平郡王的身份自居,在清朝皇帝看來,是一方割據勢力,於是,荷蘭人開始主動與清朝方面取得聯繫,希望清荷之間能夠實現聯合。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清軍攻克臺灣,中秋之日,捷報至京。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臺灣,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鄭氏割據勢力,因為鄭氏集團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脅東南沿海,而東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來就已經成為各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主要的賦稅來源地,既然傷害到了清朝的國防安全和財政來源,那麼自然成為清朝的眼中釘,康熙皇帝當然想要除之而後快!之所以會發生分歧主要是消滅鄭氏集團後臺灣是「棄」還是「留」問題展開的。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鄭氏在大陸沿海的主要島嶼都被清軍佔領,鄭經的部隊退出廈門,逃奔到臺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徵臺灣,卻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次年五月,清軍再度出徵,又在澎湖附近遇到狂風暴雨,許多船隻被摧毀,無奈又只得返回。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廷見兩次渡海東徵都無功而返,只好又改用和平招撫手段。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鄭成功在收復臺灣之後不久便去世,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逐漸演變成為割據小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繼位,開始了康熙時代。隨著清軍擊敗了雲南等地的反清勢力,清廷在戰略上開始北瞰南望,關注邊疆地區的治理,在南方重點應對臺灣鄭氏政權,提防鄭氏割據勢力的騷擾,並試圖招安。但康熙十二年爆發了「三藩之亂」,使得清政府經略和統一臺灣有所延後。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倭寇一直以臺灣為跳板,威脅明朝海防第一回據臺灣倭寇為亂施火攻都司破賊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時任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臺灣、澎湖地區,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澎駐軍。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臺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時亂了陣腳。
  • 臺灣島內人口數量何時開始暴增?福建對臺4次大規模移民你知多少
    此外,由於鄭氏政權在臺灣實行大規模的招民墾荒政策,也吸引了漳、泉、惠、潮諸州不少百姓,冒險泛海前往寄居,當時入臺者還有少量被擄掠的清軍將士、官吏和大陸婦女。臺灣移民人口分布比例圖那麼,鄭氏時期海峽西岸移民到東岸的人數有多少呢?不僅有關文獻的記載並不一致,當代學者的估算亦有幾種說法。
  • 渡海巡臺:清代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直接管轄制度
    臺灣海峽,風濤之險,不僅未能阻止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繫,而且還孕育出為應對或適應自然阻隔而設計的管轄制度。清代渡海巡臺制度,乃清王朝以「閩臺合治」將臺灣納入福建地方治理之同時,面對臺灣海峽自然阻隔以及臺灣地方官員治理不力,在臺灣建省之前實行的直接管轄制度,前後運行160多年,歷經御史巡臺、福建大員輪值巡臺、閩撫駐臺三個階段。
  • 血與火,鄭成功收臺灣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明末亂世內憂外患,國內動蕩,來自西方的紅毛鬼荷蘭人趁亂進駐臺灣,他們入臺後遭遇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就是剛被大明朝招安的海盜鄭芝龍,鄭芝龍被明政府招安後,他的活動範圍由臺灣轉移到了福建沿海地區,但是對臺灣仍然有很強的控制力,荷蘭人曾試圖打破鄭芝龍在遠東貿易的壟斷地位,但是在料羅灣大海戰中
  • 十五章 兵不血刃 大陸臺灣一統
    雖然報殺父弒弟之仇一直是施琅平臺的情感動力,然而經過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博覽群書,其眼界和心胸已大為開闊,思想更為成熟,個人恩怨情仇已湮沒於收復臺灣、寧靖海氛、流芳青史的宏大偉業中,如今澎湖已下,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平臺策略。在施琅看來,澎湖之戰鄭軍雖遭受重創,但臺灣鄭軍將士尚有四萬餘人,數倍於清軍,不可小覷。如果清軍武力攻臺,將會付出十分慘重的代價,誠為下策。
  • 以溫泉聞名的臺灣北投,曾是日本「神風特攻隊」縱情的最後溫柔鄉
    北投原來是臺灣少數民族凱達格蘭族人的領地,因大屯山上終年雲霧繚繞,神秘莫測,凱達格蘭人稱之為pakto(「女巫」之意),漢人開發北投後依音稱為「北投」,山間多產硫磺。1697年,福建人鬱永河為採硫磺由閩入臺。他先乘船到當時臺灣府所在地臺南,而後乘牛車北上。那時施琅平臺不久,臺灣北部尚未開發,逾往北逾荒涼。
  • 清廷徵臺,澎湖海戰前鄭家軍隊戰力分析
    鄭克塽繼位時只有12歲,凡事都由馮錫範做主,馮錫範成了實際掌權者,姚啟聖曾稱其「廢長立幼,主幼國疑,權門樹黨,人心失望」。鄭克塽繼位後,以叔鄭聰為輔國公,劉國軒為武平候,馮錫範為忠誠伯兼機務,叔鄭明、鄭智為左右武驤將軍,戎旗四鎮董騰守澎湖,右武衛將軍何祐率兵守雞籠(臺灣省基隆市舊稱)、淡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廷以施琅為水師提督,準備攻臺。
  • 蔡英文上任一周年臺軍演習將模擬解放軍三棲攻臺
    臺軍方過去在澎湖實施實彈射擊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圖)臺陸戰隊「聯興操演」(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海外網4月18日電 據臺灣媒體綜合報導,臺軍年度最大的軍事演習「漢光33號」實兵驗證,已排定5月25日在澎湖五德海灘進行陸、海、空實兵、實彈演習
  • 你不知道的歷史,臺灣差點被康熙賣給荷蘭
    鄭成功驅逐佔據臺灣的荷蘭,被大家視為民族英雄。然而有關歷史專家研究發現,鄭家軍與荷軍交戰前後,清朝並不急著收復失土,包括康熙皇、殲滅鄭家軍的施琅,都曾想將臺灣還或賣給荷蘭。鄭成功聯荷抗清沒談成1662年2月,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後,極想再佔領臺灣。1663年,荷蘭艦隊司令出海率領16艘戰艦,配置424門大炮、2000多名士兵,與靖南王耿繼茂、福建總督李率太籤了一份聯兵攻打鄭成功的協定。雙方聯手攻的打鄭成功,事成後將臺灣給荷蘭。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率遠徵水師一萬餘人渡海到達當時的夷州(今臺灣省),遭到當時土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當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數千將士病亡,兩位將軍只得率部返回大陸。同時帶走土著數千人為以後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臺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