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明末1661年收復臺灣,1662年舊曆五月因病逝世

2021-01-09 繾綣年華

鄭成功為了開發臺灣島,鼓勵和組織大陸漢族人移居臺灣。鄭成功發現臺灣之所以落後,除了荷蘭殖民統治因素之外,還有其歷史原因那就是土地多、人口少。有鑑於此,他十分讚賞三國以來歷代的移民措施。他一方面鼓勵文武百官動員在大陸的家眷到臺灣定居;又一方面利用清政府當時實行「遷界」、把沿海30裡地區內的民眾遷往內地,以及名禁止商船、漁船出海的政策後群眾的不滿情緒,馳令各處沿海殘民,移將來臺灣,墾荒種地。在鄭成功的號召下,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民眾,相率東渡,帶來了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鄭成功去世後,他的繼承人鄭經繼續推行鄭成功的移民政策。島上逐漸興起了潑海水曝曬為鹽、取土燒瓦、插蔗煮糖、燒木炭、搞紡織等等手工業技術,由此島上地曠人稀、生產落後、群眾生活貧困的狀況逐步得到了改善海上貿易,一向是鄭成功最為關注的大事。鄭成功在大陸時,就繼承了鄭芝龍經營海上貿易的傳統。他的商船,航行於日本、琉球及南洋八群島,並在國內的京師、蘇州、杭州、山東等地,設有五大商埠。經營財貨,是其軍需主要來源之一。鄭成功光復臺灣後,繼續通過各種渠道,與大陸沿海及日本、暹邏、交趾、呂宋等地進行通商和貿易。

鄭成功

鄭成功也十分重視向臺灣民眾傳播漢族先進文化。他把儲賢館、育胄館遷到臺南,又從兩館中抽調大批知識青年在各地設立鄉塾,教土民和百姓兒童讀書識理,高山族的大社多設有較大的鄉塾,兒童讀書聲響徹山谷

鄭成功

鄭成功開發和建設臺灣,總的精神是承認土地私有制,保護私有財產。這在生產低下、地多人稀的臺灣,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措施在鄭成功的倡導下,當時臺灣的土地關係,出現了寓兵於農的「營盤田」、文臣武將及其家眷的「文武官田」,鄭氏政權所有的「官田」以及土民和百姓私有的「私田」等等多種形式的封建生產關係,這與荷蘭殖民者統治時期實行的單一「王田」制相比,是一大進步,是適合當時生產發展需要的新型的生產關係。不幾年,臺灣生產力飛速發展,逐步接近了大陸的先進水平總之,鄭成功把臺灣的開發和建設推進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奠定了清代全面開發臺灣活動的基礎鄭成功頻繁統兵南徵北戰、東徵西討,戎馬生涯16年載,以及煩惱的國事、家事,積勞成疾,損害了他的健康。而他在光復臺灣之後仍然無隙養息,加之件件惱恨之事接踵而至,使他這位鋼鐵巨人再也支撐不住了。

鄭成功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六年,鄭成功從福建率領龐大舟師進攻南京,損兵折將,嚴重受挫之事,對性格倔強的他來說,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最為沉重的精神打擊。鄭成功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失敗得如此之慘?他憂鬱寡歡,長時間內形成一個心病給鄭成功精神上巨大創傷的是他父親鄭芝龍降清之事。起初,鄭芝龍降清,對鄭成功來說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堂堂正正、教子忠君報國的明朝名將,怎麼會暗中勾結清軍,且後來居然投入清廷的懷抱?在鄭清和議」期間,清廷把鄭芝龍作為向鄭成功勸降的王牌,扣押了十多年當鄭成功光復臺灣之後,鄭芝龍在清廷眼中已成為一個廢物。於是,便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下令將鄭芝龍處死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鄭氏一家10人,還掘了鄭氏的祖墳。鄭成功起兵之初,曾經發誓「大義滅親」;但終歸有父子之情,難以割捨;有養育之恩,暫且 未報。

鄭成功

第二年正月,亦即光復臺灣不久,鄭芝龍等家人11口被殺的噩耗和鄭氏祖墳被掘的消息,一塊傳到了臺灣,傳到了鄭成功的耳中。頓時,鄭成功如同五雷轟頂,頓足捶胸,悲痛欲絕,一時支撐不住,望著北方痛哭一場。他清醒之後,聽說是黃梧降清後,獻策讓清廷掘了鄭家的祖墳。他又向著黃梧所在的西方咬牙切齒,罵道:「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結不共戴天之仇!倘一日治兵而西,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間丈夫!」鄭成功的胸中堆積的一串串的怒氣,沒有得到宣洩,極大地傷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對鄭成功不幸之事,接踵而至。正當鄭軍歡慶光復臺灣之時,吳三桂將永曆帝從緬甸押回雲南,奉清廷之命,用弓弦絞殺致死。南明兵部司務林英,從雲南死裡逃生,越過海峽,來見鄭成功,講述了永曆遇害的經過,鄭成功大吃一驚!

鄭成功

鄭成功到臺灣後,多次催促在金、廈的洪旭、黃廷及兄長鄭泰等第趕快攜家眷遷居臺灣。但因臺灣初開,生活艱苦,水土不服,病者多四死,所以許多已到臺灣者很不安心。消息傳到廈門,許多人就藉故拒絕章遷臺。鄭成功聽了十分氣憤。不久又詐傳南澳鎮將陳豹降清,鄭成功又生氣了,密令周全斌徵殺陳豹。陳豹覺得冤枉,但又無處訴說,此乃鄭成功相逼,非已背恩,果真去投降了清軍,鄭軍失去一員名將。後來鄭成功又聽說兒子鄭經也不聽指揮,居然拘捕周全斌。更令鄭成功不能容忍的是,金、廈留守的諸將給鄭成功寫信,公開申明「報恩有日,候闕無期」,拒不執行他調動將領人臺的命令,為此,鄭成功心中既怨恨又憤怒,他怎能容忍出現如此局面?

鄭成功

更令鄭成功十分惱火的是,他收到了曾在明廷做過尚書的唐顯悅一封密信,信中揭露了鄭經的一件醜聞。鄭經在父親徵臺時,竟然暗中與四弟乳母陳氏私通,並且生了孩子。鄭經還欺騙父親鄭成功,詭稱侍妾為他生了孫子,讓鄭成功高興了一陣。唐顯悅揭穿了這件醜事,並且批評鄭成功「令郎狎而生子,不加飭責,反加賚賞。如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鄭成功有口難言,頓時氣塞胸膛。過了半天,他遣人持令箭至金門,令與其兄鄭泰同到廈門,以其妻董氏治家不嚴之罪斬首,亦斬其子鄭經與所生孫子和乳母陳氏。黃廷、洪旭與鄭泰接到令箭後,商量只將陳氏及孫子殺了。鄭成功聽到票報說不行,又解下身上所佩寶劍交給使者,再去金門見鄭泰,要其照令而行。然鄭泰、鄭經等不僅不照令行事,而且還要部署軍隊與鄭成功進行軍事抗衡。鄭成功聞知,更加氣惱

鄭成功

五月初一,鄭成功偶感風寒,渾身乏力。他勉強登上將臺,持千裡鏡,眺望大陸是否有船來。五月初八,他自知病情嚴重,便命人取來冠帶,穿戴好,又登將臺眺望,不見蹤影,便回至書房,請出《明太祖祖訓》。這是朱元璋為子孫規定的禁令,提出的要求,目的是要大明朝萬年永固。鄭成功行禮畢,坐定,命左右進酒,折閱一卷,飲酒一杯。當折閱到第三卷時,他哀嘆道:「吾有何面目去見先帝於地下也!」以兩手抓其面而逝。這一天是公元1662年6月23日,終年只有39歲。中華民族的傑出英雄鄭成功 ,與世長辭了!

相關焦點

  • 1662年1月28日,鄭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收復臺灣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又名福松,本名鄭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駛進了鹿耳門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鄭芝龍事業做大之後,又做了幾件大事:經營臺灣。他在臺灣建立了貿易據點,從大陸吸引百姓移民過去,這也為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打下了基礎。料羅灣大捷。1633年,鄭芝龍出動150艘戰船,出擊侵略廈門的荷蘭人,雙方在料羅灣爆發一場海戰。
  • 他才是第一個收復臺灣的中國人,比鄭成功早了六十年
    1/宣城「俠少」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最早從外邦人手中收復臺灣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其實,早在鄭成功收復臺島的六十年前,就有一位名安徽人曾拼死渡海,一舉蕩平盤踞在臺島的倭寇。朵顏長昂因黑夜不辨明軍人數,慌忙下令撤退。沈有容由是一戰成名。3/收復臺灣在沈有容一生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中,有數十年是鎮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這期間,他曾率軍三次進入臺、澎列島,殲倭寇,驅荷蘭入侵者,成功地保衛了臺灣。明朝末年,倭寇猖獗,常常瘋狂犯邊。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鄭成功的偉大,連日本人也蓋章認證!
    他傳令各港,並通告東西各國,不準到臺灣與荷蘭人通商,就這樣封鎖了兩年,搞得荷蘭殖民者狼狽不堪。公元1661年正月,鄭成功決定出兵收復臺灣。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大小船隻數百艘,從廈門出發,渡過臺灣海峽,先後進攻荷軍據地「赤莊城」和「熱蘭遮城」。荷蘭殖民者憑藉堅船利炮和堡壘負隅頑抗。
  •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一個決策,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鄭成功於1624年出生,原名鄭森,號大木,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的隆武帝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後人習慣叫他為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1644年清軍入關,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宣告了大明的滅亡。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本想去清朝謀個官職,沒想到,滿族人居然扣留了鄭芝龍。
  • 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要收復當時荒蕪的臺灣?實屬無奈
    鄭成功,一位南明優秀將領。他的一生都在為光復大明作鬥爭,即使在統治者都已經身死的情況下仍然對大明的光復保有希望。如果他只是因為反抗可能得不到後世那麼高的待遇,他最重要的攻功績是收復了臺灣,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被後世稱為民族英雄。然而收復臺灣的背後藏著一段讓人無奈的隱情。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1622年,荷蘭專門經營亞洲殖民地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企圖在我國東南沿海建立貿易據點,以打開對華貿易的大門。4月,荷蘭出動艦船遠徵中國,在進攻澳門失敗後,艦隊轉向澎湖,並在7月登陸並佔據了澎湖。1624年,明軍出兵收復了澎湖,荷蘭人轉而撤離到臺灣。
  • 臺灣漫旅系列六 || 安平古堡,一個英雄時代的祭禮
    在明末內憂外患、風起雲湧的背景下,一直堅持「反清復明」鬥爭並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長期輾轉抗清,多次擊敗清軍取得大捷,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1661年(明永曆15年)4月,鄭成功率兵將荷蘭人逐出臺灣,12月,進駐此地,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地方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的三代統治者均居於此處,故又稱「王城」。
  • 鄭成功臨終前下令殺掉髮妻和長子、長孫?一代英雄為何如此絕情?
    亂世出英雄,在一個朝代末期的時候更是有著不少有著偉大氣節的民族英雄誕生。在明末清初之時,鄭成功就是一名傑出的英雄人物。他對荷蘭殖民者進行了堅決地鬥爭,並且收復了我國臺灣,在清軍攻入的時候竭力抵抗,十分的偉大。
  • 民族英雄鄭成功39歲暴病而死,臨死前決意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
    提及鄭成功這個民族英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抗清明將,曾做出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和創建明鄭的壯舉,但同時,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鄭成功雖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英雄,但他卻出生在日本,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且在他39歲暴病而死之前,曾決意下令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何鄭成功臨終要殺掉妻子及長子、長孫?一代英雄為何如此狠心?
    《復臺》一詩是民族英雄鄭成功1662年收復臺灣時寫下的七言絕句,當年荷蘭殖民者佔領中國領土,鄭成功親率兩萬餘兵將,英勇作戰近一年,終於將失地收復回祖國。 鄭成功的早逝,和其子鄭經不無關係。鄭經是鄭成功與正室董酉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於1642年,3歲那年適逢清兵入關,鄭成功從此忙於戰事,對鄭經疏於管教。而董酉姑是鄭成功的賢內助,平日裡為丈夫管理家中大小事務,以及籌備軍需,鄭經多數時候都由乳母照顧,從而養成了他日後驕奢淫逸的性格。
  • 第七章 揚帆啟航 鄭氏收復臺灣
    此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領兵徵臺時,所選用的將士皆為熟悉風汛水性的漢人;重視戰略戰術,經充分準備後才對澎湖的鄭軍發動進攻;講究風向潮流的順逆,待尋到乘風順流的有利時機才與鄭軍決戰;注意對鄭軍進行招撫,以分化和瓦解鄭軍的力量,終於兵不血刃收復臺灣本島。凡此種種固然是因施琅富有謀略,熟悉風汛水性,但與廈門海戰所給予他的啟示不無關係。
  • 近代中國經典戰役之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最後的輝煌
    就在其領袖鄭成功被清軍擠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在臺灣當荷蘭人翻譯的何斌因債務糾紛逃到了廈門,何斌向鄭成功介紹了臺灣的情況、並動鄭成功攻取臺灣作為立足之地。的確,有海峽天險的臺灣沃野千裡,進可攻,退可守,且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正是鄭成功當下所需求的,於是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以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 荷蘭據臺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624-1662年 計38年)
    清順治9年○         漢人郭懷一憤荷暴虐,集眾起義驅逐荷人,事洩失敗。《汐止鎮志》1655 明永曆9年?清順治12年○         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1657 明永曆11年?清順治14年○         荷蘭人派通事何斌赴廈談判,恢復通商,何斌獻策收復臺灣。
  • 影響中國歷史半世紀,鄭成功父子如何從白手起家到虎踞臺灣?
    鄭成功匆忙率領殘部撤回金、廈兩島;張煌言孤立無援,敗走浙東,收復府縣盡皆棄守。北伐終告失敗,抗清局面大勢已去。 為阻斷鄭軍的經貿財源,清廷在降將黃梧的建議下,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頒布「遷海令」。北起直隸(河北)、山東,南至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300裡,船隻一律不準入海。
  • 這個出生於日本長崎的孩子,38年後卻成為了中國的民族英雄!
    公元1624年(明朝天啟四年),稱霸海上的歐洲國家——荷蘭,侵佔了中國的領土臺灣。就在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不久,在日本長崎一個望族的深院裡,呱呱誕生了一個孩子。他就是鄭成功。38年後,他率領中國軍把荷蘭殖民者趕出臺灣,成為了中國的民族英雄。
  • 明朝治理時期臺灣行政區劃
    1624年,荷蘭佔臺。1625年,荷蘭購買赤嵌一區。建築熱蘭遮城(即赤嵌城,臺灣城)。1626年,西班登陸雞籠,修建聖薩爾瓦多城。1629年,西班牙在淡水建築聖多明哥城(淡水城,當地居民稱紅毛城)。1634年,荷蘭熱蘭遮城完工。1642年,荷蘭逐出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1644年,改聖多明哥城為安東尼堡(仍稱紅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