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浦劍的介紹

2021-02-18 量子通

這個學期教微電子專業的量子力學基礎,每周只有兩節課。當然,幾乎沒有任何人期望兩節課可以教出什麼來,很輕鬆。但是,學生中可能還是有些人希望了解些什麼的。我本想私下裡給他們補些課,但是這樣做似乎也不好,因為還有些同學可能只想得個學分。如果全班補課勢必增加這些學生的難度,如果只給有需要的學生補,課堂進度又不好調整。

打算適當講快一點,爭取把狄拉克與矩陣表示的薛丁格方程講完,這樣學生自學就輕鬆一些了,當然這樣需要學生配合。我想了一個辦法:讓學生寫大作業,計劃布置4次大作業。大作業也無非是變著花樣讓他們動起手,動起腦來。

第一次大作業是量子力學發展歷史簡介。作業已經交了,我花了整整一天瀏覽了他們的作業(全部手寫)學生都很認真(!!!)。有願意變成電子稿的,我將他們的電子稿貼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量子通」上。

毫無疑問,這些同學的文章有很多錯誤,因為工作量實在太大,我也不改了。他們的文章幾乎全是「抄」來的,其實抄一遍也很好的,抄一遍比閱讀印象深刻多了。量子力學發展史是非常有趣的,這種趣味性一般都會對吸引學生學習這門學科起到積極作用。

希望,我們的工作也將成為量子力學發展史上一段令人回味的歷史!(這個真的很難!!不過理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特別提醒:如果需要轉載這些文章,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量子通


                                                                              梁先庭---20201030於寧波

今天介紹浦劍同學的文章。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量子通」


******************************



寧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微電子科學與工程1班(196004036 19)

量子力學為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1]。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逕到達點B[1]。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數」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1]。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1]。

19世紀末,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丁格、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裡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康普頓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共同創立的。

量子力學的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像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自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對這個鴻溝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普朗克常數,統計學中的許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體系的狀態由波函數表示,波函數的任意線性疊加仍然代表體系的一種可能狀態。對應於代表該量的算符對其波函數的作用;波函數的模平方代表作為其變量的物理量出現的概率密度。

量子力學是在舊量子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量子論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理論。

1900年,普朗克提出輻射量子假說,假定電磁場和物質交換能量是以間斷的形式(能量子)實現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輻射頻率成正比,比例常數稱為普朗克常數,從而得出普朗克公式,正確地給出了黑體輻射能量分布。

1905年,愛因斯坦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動量與輻射的頻率和波長的關係,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其後,他又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從而解釋了低溫下固體比熱問題。

1913年,玻爾在盧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論。按照這個理論,原子中的電子只能在分立的軌道上運動,在軌道上運動時候電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原子具有確定的能量,它所處的這種狀態叫「定態」,而且原子只有從一個定態到另一個定態,才能吸收或輻射能量。這個理論雖然有許多成功之處,對於進一步解釋實驗現象還有許多困難。

在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動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後,為了解釋一些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於1923年提出了物質波這一概念。認為一切微觀粒子均伴隨著一個波,這就是所謂的德布羅意波。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方程:E=ћw,p=h/λ,其中ћ=h/2π,可以由E=p^2/2m得到λ=h/√2mE。

由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觀粒子所遵循的運動規律就不同於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量子力學也就不同於描述宏觀物體運動規律的經典力學。當粒子的大小由微觀過渡到宏觀時,它所遵循的規律也由量子力學過渡到經典力學。

1925年,海森堡基於物理理論只處理可觀察量的認識,拋棄了不可觀察的軌道概念,並從可觀察的輻射頻率及其強度出發,和玻恩、約爾當一起建立起矩陣力學;1926年,薛丁格基於量子性是微觀體系波動性的反映這一認識,找到了微觀體系的運動方程,從而建立起波動力學,其後不久還證明了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的數學等價性;狄拉克和約爾丹各自獨立地發展了一種普遍的變換理論,給出量子力學簡潔、完善的數學表達形式。

當微觀粒子處於某一狀態時,它的力學量(如坐標、動量、角動量、能量等)一般都不具有確定的數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個可能值以一定的概率出現。當粒子所處的狀態確定時,力學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概率也就完全確定。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測不準關係,同時玻爾提出了並協原理,對量子力學給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遠隔粒子關聯的實驗表明,類空分離的事件存在著量子力學預言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同狹義相對論關於客體之間只能以不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物理相互作用的觀點相矛盾的。於是,有些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為了解釋這種關聯的存在,提出在量子世界存在一種全局因果性或整體因果性,這種不同於建立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從整體上同時決定相關體系的行為[2]。

量子力學表明,微觀物理實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實在是量子態。真實狀態分解為隱態和顯態,是由於測量所造成的,在這裡只有顯態才符合經典物理學實在的含義。微觀體系的實在性還表現在他的不可分離上。量子力學把研究的對象以及所處的環境看作一個整體,它不允許把世界看成由彼此分離的、獨立的部分組成的。關於遠隔粒子關聯實驗的結論,也定量地支持了量子態不可分離[2]。

波爾理論

玻爾,量子力學的傑出貢獻者,玻爾指出:電子軌道量子化概念。玻爾認為,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級,當原子吸收能量,原子就躍遷更高能級或激發態,當原子放出能量,原子就躍遷至更低能級或基態,原子能級是否發生躍遷,關鍵在兩能級之間的差值。根據這種理論,可從理論計算出裡德伯常量,與實驗符合的相當好[3]。可玻爾理論也具有局限性,對於較大原子,計算結果誤差就很大,玻爾還是保留了宏觀世界中軌道的概念,其實電子在空間出現的坐標具有不確定性,電子聚集的多,就說明電子在這裡出現的概率較大,反之,概率較小。很多電子聚集在一起,可以形象的稱為電子云[3]。

量子力學在低速、微觀的現象範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它是現代物理學基礎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低溫超導物理、量子物理以及分子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中,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量子力學的產生和發展標誌著人類認識自然實現了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重要飛躍。

郭奕玲,沈惠君.物理學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李豔平,申先甲.物理學史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
    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是當代認知哲學中的一個新型的邊緣理論,基於當代量子力學理論所提出的極為重大而又極為基本的哲學問題,探討人的認知及其決策的涵義、本質與作用等基本問題的交叉科學。量子力學的認知哲學,是量子力學的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量子力學上有哪些著名的實驗?
    克魯克斯管(陰極射線管)示意。在19世紀真空技術也有了重要進展,基於真空技術,人們可以做出燈泡,燈泡是必須抽真空的,否則燈絲會很快燒斷。「斯特恩-蓋拉赫實驗」示意,從教學的角度,講這個實驗可以直接介紹矩陣力學,因此是個更現代的教學法。斯特恩-蓋拉赫實驗(1921)也是為了驗證玻爾模型做的,發現銀原子磁矩的取值確實也是量子化的。
  • 《量子力學入門》
    受「讀書人」和「明白」負責人張鹿的忽悠,設計和拍攝了一門面向普通大眾的《量子力學入門》課程。
  •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一是圍繞量子力學理論實在性的爭論;二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實在性;三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世界特性;四是量子力學對實在論理論的推進與發展。對量子力學是否具有實在性的爭論主要發生在量子力學理論誕生之初,尤以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最令人稱道。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到底誰更厲害?
    前面我介紹了量子力學相關知識,其中談到了微觀世界的物體具有的一個特殊狀態「疊加態」,一旦物體擁有疊加態,就意味著這個物體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同時擁有多個速度,就好像這個物體有「分身」一樣,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現象,但是又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現象。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量子力學與現實生活邏輯不能自洽,不是建模不對,主要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觀測維度問題。相同觀測時間下,宏觀世界是靜止的,微觀世界已經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以上為索引。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量子力學的數學公式建立以後,人們就努力挖掘這些公式的內涵,理解量子力學對自然的描述,從而形成了量子力學的解釋。在諸多量子力學解釋中哥本哈根解釋出現得最早,將測量儀器設定成經典儀器後,又唯像地引入波函數坍縮假設,哥本哈根解釋變成了理解量子力學描述自然的十分簡潔而又有效的認識論。
  • 量子力學與上帝的骰子
    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的對立,實質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對立的縮影。難道同一個世界,不應該有同一個理論嗎?愛因斯坦開始提出質疑。量子力學過於玄幻,提出的概念實在令人費解。我們簡單介紹下這一原理。人們為了直觀理解原子內部,會畫一個這樣的示意圖。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看上去像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但這是錯誤的,軌道根本不存在。
  • 【中科館大講堂】《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時間:2020年11月14日(周六)10:00-11:30 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 題目:《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 【基本無害】量子力學中的狄拉克記號和希爾伯特空間
    複習希爾伯特空間的內積概念我們介紹一種「奇特」的量子語言,即:狄拉克記號。
  • 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換句話說,它可以理解成物理學家在嘗試找到量子力學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對應」。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每種詮釋都反映著某種世界觀。 這裡簡單總結了8種量子力學的詮釋,它們有些可能更為「主流」,另外一些則更「小眾」;一些說法有待未來通過實驗驗證,而其他的也許一直只能是一種猜想或假說。 你最支持哪種?(文末可參與投票。)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量子力學討論波函數在六維空間中的演化,完全不討論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在第三階段,如果測量動量,就把波函數「縮編」到六維動量空間裡的確定的某一點附近,兩個粒子的動量就都被確定了;如果測量自旋,就把波函數「縮編」到六維自旋空間裡的確定的某一點附近,兩個粒子的自旋就都被確定了。至於在第二階段粒子究竟如何運動,以及在測量之前兩個粒子在什麼位置,這些都不是哥本哈根詮釋需要回答的問題。
  • 愛因斯坦為什麼不承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詮釋?
    愛因斯坦之所以不承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大概有如下幾點原因。
  • 量子力學:上帝不擲骰子
    量子力學的基礎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具體一點就是物理學的基礎粒子既有波的連續特徵又有粒子的獨立性。   量子力學的第一個詭異現象叫做態疊加原理和坍縮。
  • 量子力學與佛教
    量子力學與佛教 我在讀中學的時候超級討厭物理,儘管我超級喜歡科幻小說。但是現在,現代物理學是我最感興趣的學科之一。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比如說原子核外的電子,很多人認為電子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實際上遠不是這樣,電子並不是圍繞原子核旋轉,而是非常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外層軌道上(電子躍遷),只不過由於存在最小的能量單位光量子,電子躍遷並不是連續的!
  • 量子力學的終點是什麼?是否是宇宙的終結?
    量子力學是宇宙的終結嗎鑑於量子世界的種種神奇,尤其是量子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有些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甚至是宇宙的終結!因為量子力學在某種程度上告訴了人們:世界可能是唯心的,萬物皆可以是虛幻的!而量子力學帶給了我們同樣的困擾: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它們的運動狀態居然是隨機的!是可以被「意識」所左右的!這樣的世界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嗎?量子力學是否揭示了世界的虛幻?其實並非如此!
  • 超心理學:最新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徹底解決了心理疾病難題
    ——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迪恩·雷丁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和心理學分支量子力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是國際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矽谷智囊團、普林斯頓大學首席心理學家,被譽為「心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的雷丁教授首先提出,並著書《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
  • 對話諾貝爾獎得主安東尼·萊格特教授: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
    活動中,安東尼·萊格特教授首先就「日常世界真的服從量子力學嗎?」這一主題發表了遠程直播演講,施鬱教授進行全程翻譯。萊格特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聯合會成員,也是世界公認的低溫物理學領域的領袖。由於他在超流體理論研究中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被授予了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