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為技術扶貧「孺子牛」 ——訪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發明人彭兆旺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古田縣大甲鄉(現為大甲鎮)菇農彭兆旺成功研發室外木屑栽培香菇技術,在全國掀起一股持續至今的香菇生產浪潮。近40年過去了,當香菇成為我國年產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並助力萬千農戶擺脫貧困時,這位甘做技術扶貧「孺子牛」的食用菌鄉土專家仍在為心愛的事業貢獻餘熱。7月8日下午,彭兆旺在其位於寧德市區的暫居住所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穿著整齊、態度謙和、言語樸實,坐在記者對面的彭兆旺年屆七旬且榮譽等身,卻全然沒有專家的「架子」。在輕鬆自然的訪談氛圍中,他將年輕一輩並不熟知的香菇栽培技術發展歷程娓娓道來。

1948年,彭兆旺出生於大甲鄉大甲村,這裡地處偏遠、交通落後、基礎薄弱,群眾長期缺乏增收致富的門路。1965年,彭兆旺的二哥彭兆燧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帶領11戶農戶聯合開展段木栽培銀耳試驗並取得成功。正是有了這次技術啟蒙,才促使彭兆旺投身食用菌栽培的廣闊天地。

段木栽培是一種模擬食用菌在野外自然生長的原始栽培方式。上世紀70年代,大甲村少數菇農在林蔭下以段木栽培香菇,每百斤段木可生產約1.8斤幹香菇。不過,段木栽培需要消耗大量木料且產出極低,難以大規模推廣。

1969年前後,彭兆旺發現以木屑為培養基的菌種瓶內會長出香菇,從中獲得啟發。他說:「當時我看到鄉裡的鋸木廠將木屑到處丟棄,覺得很可惜,心想不如將木屑回收後,作為培養基來試種香菇。經過比對,我發現用塑料薄膜制袋,裝入培養基,出菇效果最為理想,而且菌棒形態類似段木,也便於擺放、運輸。」

在信息閉塞、資金短缺、設備匱乏的年代,彭兆旺憑著異於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取得菌棒袋栽香菇技術成果。1981年前後,他率先突破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採用木屑等作為養料,在室內發菌,室外搭蔭棚出菇,滿足香菇生長過程對光照、空氣、溫度等需求,從而使香菇產量大幅提高。食用菌界專家認為,將食用菌的生產場地從室內轉至田間,這種開放式的栽培方式打破了滅菌料栽培需要封閉性生產環境的傳統觀念,是食用菌人工栽培史上的一次飛躍。

「搞技術研發的那幾年過得很苦,鄰居都說我是『瘋子』,但是我有強烈的信心,堅信這項技術一定能取得突破。」彭兆旺說。

1982年,彭兆旺當起香菇栽培技術指導員,動員6戶同鄉合夥栽培香菇。次年,彭兆旺將技術進一步推廣至本鄉70多戶農民,當年栽培成功率達96%。一朵菇飄香全鄉,引起大甲鄉黨委、政府的重視。1984年,彭兆旺受聘成為大甲鄉食用菌公司總經理,帶領群眾脫貧增收。

「鄉裡很重視產業扶貧,鄉政府的辦公室都騰出來做菌種室,農村信用社採取五戶聯保方式提供貸款,公司統一製作菌種並按成本價供應給農戶,我帶頭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香菇產業很快就在全鄉推廣開了。」彭兆旺說。

自發明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以來,彭兆旺的足跡遍及寧德地區乃至省外,每到一處,他都親自授課、下田指導。江西、浙江、河南、河北等地曾多次派員來大甲鄉參觀學習,彭兆旺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習近平在寧德》系列採訪實錄提及,習近平同志在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和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曾兩次專程到彭兆旺的生產基地視察菌菇生產情況,對他開展的食用菌生產科研十分支持,鼓勵他「讓山區農民擺脫貧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在香菇產業的帶動下,大甲鄉1986年生產總值和人均純收入比1981年翻了5倍;1987年,古田縣45%的農戶都在從事香菇栽培,次年全縣栽培香菇達到1億袋,居全國首位;1996年,福建省香菇栽培量達6億袋,佔全國總量的半壁江山;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香菇已經成為我國產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突破1000萬噸。

全國科技致富能手、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全國食用菌行業工匠精神獎……因在香菇栽培技術上的突出成就,彭兆旺獲得許多表彰和榮譽,然而行事低調的他選擇默默地將獎牌收起來,持續關心支持全國香菇產業的發展。今年5月,彭兆旺還不顧病體,應邀前往福州臺江作「脫貧攻堅緻富 助力產業發展」的主題講座,為基層幹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信心。

彭兆旺說:「作為一個草根,能為社會做一些事情,我既感到自豪,又覺得很滿足,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要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同行的共同努力。」

來源:閩東日報

原標題:《甘為技術扶貧「孺子牛」 ——訪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發明人彭兆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個農民的貢獻--記「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創始人彭兆旺
    他就是"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的創始人彭兆旺先生。這一新技術,讓全國香菇生產像滿園春色的鮮花,一夜之間,開遍田野、庭院。這一新技術,是食用菌百花園裡的一束奇葩。外電報導稱:這是"生物原子彈爆炸"。如今,菌花遍地開,菇香四溢飄。如今已經納入省級示範小城鎮建設的大甲,當時是個地處偏僻的窮鄉。山高水冷,交通閉塞,信息短缺。
  • 彭兆旺:中國袋栽香菇發明人
    中國袋栽香菇發明人——當代菇神彭兆旺的科技人生     1990年10月25日,在我國東南沿海榕城舉辦的全國香菇生產專業會議上,權威發言人鄭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香菇年產量突破萬噸,居世界首位,成為香菇生產大國」。而驅使香菇生產飛躍發展的領軍人物,是福建省古田縣大甲鄉農民彭兆旺研發成功木屑袋料栽培香菇新技術的成果。
  • 「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發展食用菌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說到食用菌,不得不提到「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作為福建古田人,彭兆旺以一己之力推動了食用菌栽培技術革新性發展。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彭兆旺談到了食用菌由段木培育到袋栽培育以及從室內栽培到室外栽培的跨越性技術轉變。
  • 全國香菇生產第一大縣的背後 是一位農民鑽研的50年
    儘管年過古稀,彭兆旺對當年研究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術的經過記憶猶新,那段難忘的歲月一直鐫刻在他的腦海中。  彭兆旺的二哥彭兆燧是帶領他走進食用菌栽培領域的技術啟蒙人。1965年,彭兆燧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帶領11戶農戶聯合開展段木栽培銀耳試驗並取得成功,對時年16歲的彭兆旺有很大的觸動。
  • 國外塑膠袋栽香菇方法,不論是哪個步驟,都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在東南亞地區,已廣泛利用農業廢棄物、木屑、玉米芯、莢殼、茶葉末來栽培香菇。大規模栽培香菇,主要原料為木屑和玉米芯,除松木屑外,硬質木屑、軟質木屑都可用,但硬質木屑產量更高;1-3年陳的分解了的木屑比新鮮木屑效果更好。以下介紹的是泰國木屑袋栽香菇方法。
  • 你聽過香菇這種生產技術嗎?全氧袋四方包生產技術
    全氧包香菇生產咋天在某手上看到了一段視頻,他給該技術起的名字叫全氧包香菇生產技術,覺得好奇,於是全網搜索了以下,因此本作者對這項技術也有所了解,因此今天想早早分享給各位-我親愛的朋友:全氧袋四方包栽培技術,
  • 香菇科學種植技術
    香菇原基在暗處有徒長的傾向,蓋小、柄長、色淡、肉薄、質劣。⑹ 酸鹼度適於香菇菌絲生長的培養液的pH值是5-6。pH值在3.5-4.5適於香菇原基的形成和子實體的發育。在段木腐化過程中,菇木的pH值不斷下降,從而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栽培技術【1】菇場的設置較好的菇場應是避北風、向陽地、資源好,水源近,有樹蔭,多石礫,偏酸性的緩坡地。
  • 湖北隨州市:苦心鑽研技術 香菇盛開「致富花」
    2017年,孟餘剛嘗試種植一萬袋香菇,收入七萬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有了致富的發展信心。2018年,孟餘剛先後籌措十餘萬,並申請兩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在老房子周圍建起新式菇棚,擴大規模,發展袋料香菇兩萬餘袋,由於技術有限,那一年收益並不理想,只收回本錢。香菇種植不能光靠運氣,還得有過硬的技術,才能真正豐產增收,孟餘剛自此便苦心鑽研香菇種植技術。
  • 當心,你買的木屑裡可能加了水、摻了沙子......
    春栽香菇產區進入了一年一度的製做菌棒旺季。木屑是香菇栽培的主要原料,含有豐富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為香菇生長提供所需的充足碳原素。木屑在菌棒生產中所佔原料投入比例最大,成本也最高。其品質直接決定著香菇產量的高低和質量。然而這麼重要的種菇原料,一些販賣木屑的人卻置菇農利益於不顧,在木屑上動手腳,謀取不正當利益。
  • 農村大哥試種9000袋香菇,每袋產量可達2斤,一畝純利潤4萬元,咋種的?
    金師傅家裡有三畝多的地,以前都是種植水稻,去年在鎮裡的宣傳幫扶下,他嘗試種植了9000袋香菇。「 去年純利潤是賺了兩萬元,今年有信心了,種了一萬袋,預計採收完以後,純利潤要達到四萬元。」金師傅告訴我們,這一萬袋香菇剛好是一畝地,平時都是他一個人管理,種植的主要成本在制袋上,每一袋香菇的產量可以到2斤左右。
  • 香菇高產種植技術,菇農多年經驗分享
    一、香菇種植技術1、茬口安排冬前制棒,4月底開始出菇,進伏天之前出3潮菇,10月底出菇結束,清棚淨化,為下茬進棒養菌做好準備。2、場地選擇大棚通風、陰涼、易排易灌,土壤為沙質土。大棚上覆蓋遮陽網。3、品種選擇及菌棒標準以香菇18為最佳選擇,其料柱長42~45釐米,溼重2.6-2.7千克。
  • 猴頭菇相關技術資料彙編
    .pdf松杉木屑袋栽猴頭菇試驗.pdf板慄蒲、油茶蒲栽培猴頭菌.pdf林下猴頭菇栽培技術及效益分析.pdf柞樹腐朽材真菌組成及其與猴頭菌關係的研究.pdf栽培猴頭菇出現畸形的原因及預防.pdf桑枝屑栽培猴頭菇三種不同配方的對比試驗.pdf桑枝屑適栽猴頭菇菌株篩選試驗(1).pdf桑枝屑適栽猴頭菇菌株篩選試驗
  • 分享 黃河的香菇經
    香菇是隨縣的國際地理標誌產品,「香菇扶貧」也是隨縣脫貧攻堅精準施策的主推模式、支柱產業。在隨縣高城鎮梅子溝村,靠著這朵菇,農戶的腰杆硬了,底氣足了。 說起種香菇,梅子溝村民都不陌生。但這幾年他們才知道,同樣是種菇,區別竟然那麼大。 梅子溝村村支書何高升告訴記者:「原來種秋栽菇,最好的勞力一個人最多管到4000袋菌棒,一袋毛收入可能大概就在六七塊,但是從制袋到養菌,需要半年的時間打理。現在採用春栽模式,不一樣了,一個家庭兩個不是很強的勞動力就可以管理4萬袋。」
  • 廈門祺安達自動化設備總經理莊宗欽將亮相中國香菇產業網絡大會
    5月5日下午14:00,2020中國香菇產業網絡大會將以網絡互動,視頻直播的方式召開。在大會香菇裝備及服務產業發展論壇環節,廈門祺安達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莊宗欽將作為論壇嘉賓與業內同仁分享經驗,共話議題。該公司也將作為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為大會的順利召開提供支持與幫助。
  • 再也不藍瘦香菇!老張憑小香菇脫貧增收,一年能掙4萬
    「那時候種香菇,菌袋全都放在屋裡養,臥室裡面都住香菇,真像是把小香菇娶回了家。」老張笑著說。  屋裡住著香菇菌袋,老張就帶著老婆孩子一家三口睡在外面院子裡。這一住就要三個月,等三個月後屋裡菌袋養好了,把屋裡的菌袋挪到院子裡,老張一家才能住回屋裡去。老張告訴記者,那時候李斌莊村民家都沒有像樣的家具電器,院子連個院牆都沒有,都是為了給養香菇騰地方。
  • 特色作物《農業農村部:貧困地區茶葉、黑木耳、香菇綠色高質高效...
    為推進貧困地區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生產技術指導,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茶葉、蔬菜專家指導組有關專家制定了《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於近日在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
  • 他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術種植香菇,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他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術,成為了佛坪縣香菇種植領域的龍頭。他積極響應市、縣政協號召,全力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他的幫助下,加入園區的貧困戶當年就能實現脫貧。陳家壩鎮位於佛坪和寧陝交界處,浦河穿流而過。四面環山的壩子裡,一排排香菇大棚格外顯眼。1994年,初學歸來的王繼東開始研究香菇栽培,並在陳家壩鎮辦起了第一個人工椴木栽培香菇實驗場。
  • 鍾祥張集,1300萬袋香菇為農民增收億元
    「冬天是收穫香菇的黃金期,管理重點是拉大棚內晝夜溫差,刺激菇蕾快發芽。」張集鎮竹林崗村,貧困戶寧治華的菇棚裡,鍾祥市人大代表、鍾祥興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程世倫正在講解出菇管理技術及香菇市場行情,寧治華邊聽邊記。這天,程世倫跋山涉水,走訪10多個貧困戶菇農。
  • 廖開梅的香菇人生
    ,她可能走不出困境;如果不是鑽研菌種技術,她不會撐起一個產業;如果不是感恩,她不可能帶領鄉親致富。她的菌種賣到北京「每天能出七八百斤香菇,上海、浙江的老闆每天催著發貨。」22日,初冬陽光照在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南河水庫邊的香菇大棚,廖開梅蹲在地上,和姐妹著忙著剪香菇。廖開梅是廖梅子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她帶領鄉親種了120萬袋反季節香菇,沒料到今夏持續高溫,導致燒棚,部分袋料發黴變黑變軟,菌絲溶解死亡,損失幾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