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張紅星 楊啟梅 馬春華
如果不是種香菇,她可能走不出困境;如果不是鑽研菌種技術,她不會撐起一個產業;如果不是感恩,她不可能帶領鄉親致富。廖開梅,這個初中畢業、瘦小柔弱的婦女,逆境中用勤勞、智慧和負重,撐起一個苦難的家,造福一方百姓。
她的菌種賣到北京
「每天能出七八百斤香菇,上海、浙江的老闆每天催著發貨。」22日,初冬陽光照在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南河水庫邊的香菇大棚,廖開梅蹲在地上,和姐妹著忙著剪香菇。
廖開梅是廖梅子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她帶領鄉親種了120萬袋反季節香菇,沒料到今夏持續高溫,導致燒棚,部分袋料發黴變黑變軟,菌絲溶解死亡,損失幾十萬元。「我們目前在趕本裝袋,明春能追回損失。」廖開梅說。
華中農業大學菌種實驗中心王卓仁教授說:「我有很多學生,廖開梅是唯一女弟子,很勤奮。去年香菇制種資格證考試,全為大學生,只有廖開梅是初中畢業生,並一舉過關。」
荊山餘脈的仙居鄉有2.7萬人,三分之一的農戶種香菇,收益比種田高近50倍。廖開梅的菌種場,質量高信譽好,供應整個東寶區的香菇種植需求,去年菌種還遠銷到北京市通州區。「香菇菌種與其他菌類不同,只能在自然環境中培育,北方天冷,菌種無法自然發育。」
香菇幫她挺過絕境
貧寒農家出身的廖開梅,自小飽嘗生活的艱辛。因缺乏勞力,她初中畢業就回鄉務農。為掙錢,農忙之餘到深山挖黃姜,晚上熬夜捉蜈蚣,拜師學裁縫,起早貪黑卻掙不了幾個錢。
突然一天,田間勞作的父親暈倒不省人事,查出冠心病,每月藥物費700多元;不久,丈夫查出腫瘤。兩個重病號,還有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兒子還在上學,廖開梅內心惶惶。
1997年,有福建老闆開始在仙居種香菇。想著家人要照顧,不能出遠門打工,不如種香菇增加收入。種香菇是個技術活,三分種,七分養,你對它細心,它就產出多、出好菇。
栽培料配製,要用硬雜木木屑,木屑要過篩,過粗易扎破塑膠袋,過細影響袋內通氣;袋料要加入30%左右的棉籽皮,每一個環節,廖開梅像服侍孩子一樣精心。
見廖開梅忠厚、聰慧,老闆教她學菌種配製,如何將菌種子種轉化成栽培種,掌握溫度、溼度、水分,還需要考慮光照、酸鹼度、菌絲生長全過程。經過幾年學習,廖開梅掌握育種核心技術。
廖開梅開始創業,眼看就要收穫,父親病情惡化,必須馬上做心臟搭橋手術。廖開梅和丈夫流著淚,把即將豐收的菇棚賤賣,湊錢給父親做手術。
父親剛出院,丈夫腫瘤擴散,要再次開顱,廖開梅心在滴血,她不得不將家中唯一值錢的山林賣掉,救丈夫的命。「這些年來,為給父親和丈夫治病,花了100多萬元,都是靠種香菇支撐。他們走了,可我這輩子再也跟香菇分不開了。」廖開梅說。
讓更多家庭多些笑容
廖開梅不會忘記,家人每次生病時,都是鄉鄰幫她幹農活,有時甚至鄰居幫她把糧食收割變賣,將錢遞到她手上;沒錢給家人做手術,鄉鄰一分一角地湊;丈夫開顱手術,鄉裡幹部幫著跑貸款上保險。
她說,這個世界上苦命人很多。如果將香菇種植髮展壯大,可以讓更多農村家庭面對災害時從容應對,讓每個家庭多些笑容和歡樂。
2010年,廖開梅成立廖梅子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發展到100個社員,擁有資產280萬元,種植香菇120萬袋。
她貸款上烘乾設備,建起能諸存200噸的冷庫,解決全鄉香菇儲存。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廖開梅自掏腰包,帶領大家到外地學種植技術。合作社吸納老弱病殘勞動者52人,去年勞務收入45萬元。「明年菇棚都蓋草簾,裝上噴淋設施,再不怕高溫燒棚。」廖開梅說,準備添置設備,種秋袋香菇,這樣菇棚一年四季都能生產,收入將翻番。
本文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