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2020-12-23 上海熱線

  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

  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早在上海天文館規劃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已前瞻性地提出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說:「天文研究中心將發揮天文館觀測設備和隕石藏品的優勢,引領公眾發現星空之美、天文之美和宇宙之美。」

  科研讓展品說話,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展覽

  翻開上海天文館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名單,個個「分量」十足:除了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還有來自國內三大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的天文學家。據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林清透露,天文研究中心目前已招聘了四位博士和兩位碩士。

  專家雲集是為了向公眾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天文展覽。對於要吸引公眾「進館」這件事,葉叔華總是掛在嘴邊。2010年世博會後,正是她向有關部門建言,上海應該擁有一座自己的天文館。在她看來,一家博物館如果只靠展品「說話」,那麼觀眾看幾次就厭了,為了讓場館「永不老去」,必須不斷有新故事可講,這就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作為支撐。

  科研如何讓展品說話?上海科技館最新推出的「十二生肖」特展也許就是例證:你或許見慣了以動物科普和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十二生肖展,但知道十二生肖的起源之一就與「歲星紀年」有關嗎?歲星即木星,根據學者考據,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性,古人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

  天文館如果只能看太陽星星,是遠遠不夠的

  葉叔華在中心成立儀式上描繪了她心目中的天文館。她說:「走進天文館,若只能看到太陽地球或者星星月亮,那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婦孺老幼,不管專業背景,要有一代代的人走進天文館,每個走進天文館的人都要有所得、有所悟。」

  如何拉近公眾與天文的距離?林清表示,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天文觀測設備和觀測資料,將公眾引入瑰麗浩瀚的宇宙。上海天文館建造有60釐米口逕自適應光學太陽塔,開館後,可與專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高解析度的太陽活動現象及其物理機制研究;依託雙焦點一米望遠鏡及國內外其他天文觀測資料,天文館工作人員還可帶領公眾開展以時域天文為主要目標的天體物理研究,如小行星巡天、超新星、耀變天體、系外行星凌星等。

  「有了一批高水平天文專家,上海天文館就能瞄準天文學前沿熱點,推進天文教育與傳播,讓天文館成為大家觸手可及的科普平臺。」林清說。

  一館一研究團隊,開館19年「引流」7200萬人次

  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開門迎客。19年來,它已發展成國內唯一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入選「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

  事實上,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已經成為上海科技館「常展常新」的必備選項。比如,為了研究近30萬件館藏標本,上海自然博物館在布展時就成立了以研究宏觀動植物為目標的自然史研究中心。通過這些年「招兵買馬」,該中心已成為國內動植物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一流科技館要有一流研究機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天文研究中心先於上海天文館「開張」也不足為奇。

  擁有「金牌組合」科研團隊加持的上海天文館究竟怎麼樣?能否滿足你對浩瀚宇宙的遐想?答案還是留待明年天文館開館之時,去臨港一探究竟吧。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李宗煥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上海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的分館之一,預計明年開放)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上海科技館迎19歲生日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
    央廣網上海12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深耕科普,厚植創新,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任特聘顧問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今天,過19歲生日的上海科技館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以此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上海科技館19歲生日推出十二生肖展 天文研究中心同時成立
    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8日報導: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今天上海科技館迎來了它的第19個生日,並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
  • 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亮相 十二生肖特覽開幕
    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天,上海科技館舉辦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十二生肖展覽亮相、並推出三館吉祥物等一系列「慶生」活動,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上海交通大學歐洲古典與中世紀文學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19年6月8日至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歐洲古典與中世紀文學研究中心、《當代外語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新文科理念下的外國文學研究戰略思考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活動中心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教授出席會議並講話。
  •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CASER)於11月19日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上紐大最新成立的跨學科研究中心,CASER將致力於推動當代中國的社會民生問題的實證研究,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進步。上海紐約大學御風全球社會科學講席教授暨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曉剛擔任中心創始主任。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海科技館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二生肖展海報。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與組織,2015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會上,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歡迎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研究員向出席會議的領導、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介紹了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籌建過程、定位和目標,中心旨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與腦疾病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的優勢力量,組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聯合攻關團隊,將腦科學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於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在腦疾病的早期診斷
  • 上海科技館今日開館
    整整10年的求索,眼界不斷提高,財力不斷積聚,對上海科技館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不僅需要科技工作者搶佔世界科學前沿,還需要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擁有現代化的科技館,不僅是國際大都市必備的「名片」,更是培養市民創新精神的一方樂園。1996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上海科技館,目標就是中外一流。  中外一流的科技館,國內無樣板。
  • 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評價研究中心成立!
    6月12日下午,中國教育在線浙江頻道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共建教育評價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杭電科技館舉行。他希望雙方以評價研究中心成立為契機,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探索合作模式,使雙方在教育評價領域的合作能夠正規化、常態化,逐步取得良好成果,為浙江省學科建設、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邱均平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教育評價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高教評價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嘗試。
  • 同濟大學「中意司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2月18日,由同濟大學法學院、中意學院共同組建,義大利比薩大學作為合作夥伴的「中意司法研究中心」在我校揭牌,中意司法報告會同時舉行。副校長顧祥林、義大利原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傑拉奇(Michele Geraci)為中心揭牌。
  • 清華大學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
    作為清華大學聚焦科技前沿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舉措,清華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近日揭牌成立。中心將以大數據應用為牽引,以平臺系統為支撐,圍繞大數據基礎理論、核心技術與系統、關鍵領域應用三個層面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轉化;突破制度藩籬,創新合作協同機制,深度實施各院系之間、學校與產業界之間,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的無縫銜接;打造頂尖的大數據團隊,突破一批關鍵理論和技術,培養一批有水平、有遠見、有擔當的領軍科學家。
  • 北京大學醫學部腎臟疾病大數據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12月14日,北京大學醫學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大學醫學部腎臟疾病大數據研究中心,掛靠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這是全國首個腎臟專科疾病的大數據研究中心,擬藉助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技術和理念,促進腎臟疾病數據的整合與共享,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腎臟疾病領域的應用。
  • 首經貿舉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金融學一流專業建設研討會
    9月16日,我校金融學院召開了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金融學一流專業建設研討會。
  • 【秉持教育理念】聽芝麻街英語「2017年度五星中心」怎麼說
    2013年進入中國的芝麻街英語,憑藉其「完整兒童(whole child)」教育理念、創新多媒體教學方法、九年制完整課程體系,深受中國孩子和父母信賴。截至目前芝麻街英語已在中國大陸地區開設了200多家中心,並保持著高速而穩健的發展態勢。  在芝麻街英語全國200餘家中心中,有這樣一批中心在2017年榮耀獲封「五星中心」。
  • 打造核工業科研樣板 中核集團揭牌成立核電運行研究院
    打造核工業科研樣板 中核集團揭牌成立核電運行研究院 2020-07-04 1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所雙一流高校成立新學院或研究機構
    雙一流即將進入中期考評之際,各大高校密集成立新學院或新研究機構,為本校的雙一流建設發力。
  • 上海科技館15年「開門一直紅」的秘訣何在?
    以「自然·科技·人」為主題的一流設計理念,首次將世界最先進的IMAX電影和迪士尼概念4D影院進入中國,讓國內觀眾不出國門也能欣賞到世界最新影視技術帶來的視覺盛宴,直到現在,上海科技館的影院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影城之一。2005年5月14日,上海科技館二期在科技周期間和觀眾見面,紅、橙、藍、綠、灰,六大展區五種色彩,描繪出科學世界的紛繁表情。
  • 「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師大成立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10月27日報導:今天,「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上海文學批評與文學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大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師範大學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和《文學報》社共同主辦,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30多位專家學者和10餘位記者出席會議。  開幕式由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楊劍龍教授與《文學報》社社長陳歆耕主編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