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逛書店,也需當地書友的介紹。在逛過幾家書店之後,已經到了沙坡尾,「這兒還有一家琥珀書店。」
行走到中華兒女美術館的背後,並沒有看到書店的蹤影。向隔壁的人詢問,手指向美術館,「拐過去就是了。」拐過去,就是演武大橋,也是美術館的正面。
果然看到了琥珀書店,但很不湊巧,時間還不到十二點,距離書店開門時間還有一兩個小時,乾脆回旅館休息一下再說。
書店門口有一張告示,是這樣寫的。也就是說,書店的營業時間是從下午的一點鐘到九點鐘。
在門口站了一下,也沒人停下來打望一番。隨手拍下幾張照片就離開了,書店的陳列只能通過玻璃窗大致了解一下。
門口的小景布置的很別致,有盆栽有綠樹,甚至栽了幾根竹子在牆角上,這應該不是美術館的創意。這也看得出店主的用心。像這樣的書店,讓人喜歡。
我不記得是在何況,還是在南宋的筆下,讀過關於琥珀的敘述,印象模糊,書店的名字卻記住了。
靜坐讀書。
進門就看見這樣幾個字。
這是店主的手書嗎?不大能確定。我第一次到的時候,沒能拍下照片,這次到書店已經兩點鐘。還好,開了門,趕緊拍一張照片。
進了書店,邊和何況兄微信聊天,他說,你可以找阿默姑娘聊聊天。這樣也好,反正是計劃寫一寫舊書店的故事。琥珀正好符合自己的寫作要求。
吧檯前坐著一位女子,有客人走進來,她也沒主動招呼,任憑讀者選書去。這讓我想起多年以前在深圳尚書吧遇到掃紅的舊事。那時候,她在一張桌子上寫字,旁若無人,直到問了問,才有話說。
順便買了一冊《古書的裝幀》,到收銀臺買單。書價八折。然後就說最近在計劃寫一冊舊書店的書,正在收集資料。琥珀就很值得寫一寫。當然,這不是表面話,而是我在書店裡走了一圈,發現不少喜歡的圖書。
比如有一冊《鬼才閒話》,是成都魏明倫先生的作品,書的後勒口印有一人的照片和簡介,起初很奇怪,怎樣會有這樣的介紹。最後一句則說此人是這本書的投資人。原來如此。還有一冊《吳虞文錄》,算不上品相好。繼而又看到一冊《四川內戰詳記》,講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成都巷戰的情況,也很別致。隨手取下。
然後,就互相加了微信。
書店進門的左側,有一排包裝了的書,書衣是不同的布做成的,看上去很簡潔、樸素。看著這樣的做法,倒也是別致。只是這是否足夠實用,我多少還是有些擔心(書籍的防塵很重要)。
在書的包裝上有創意沒錯,這樣的創意也許還可以更好一點兒。我想起多年前臺灣作家張典婉老師送給我過一個布做的錢包,看上去很不錯。
吃茶去。
書的封面上僅僅是這樣幾個字,似乎就已經傳達出了情誼。隨後,我在書店裡的籤名本區域看到一些籤名本,價格不算太高。隨意買幾冊書,也算是對書店的支持了。
書店裡張貼著手寫的紙條,「眼觀心照 請勿拍照」。
坦率地說,現在的書店不讓拍照的人幾乎不多見了。尤其是一些「網紅」書店,你不拍照,似乎就對書店不住似的。
在書店裡繼續閒逛,大致可以看出圖書的陳列高雅。而圖書的價格卻有些偏低(還有不同的折扣)。隨後和阿默有了簡短的對話:
書店開業有多少年了?
11年了。
一直是在這裡開店嗎?
之前你逛過曉風書屋吧。我們以前的店距離它們很近,只隔了幾個門面。搬到這兒已經有六年了。
在我們閒逛的時候,有一男一女也走進來逛書店,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卻並沒有選一冊書,就走了出去。
也許是書店太過悶熱的緣故。我只好走到店外。看見店門口有一棵樹,樹下有流水,放著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坐在這兒也很安靜。
更遠一些,則是沿海而行的步道。我站在步道上,正好看到書店的店名被樹遮擋住了。這樣看上去並不算好。但仔細一想,有樹木的庇蔭,也就有別樣的味道。更遠一點兒,有幾株三角梅正開放著。
站在步道上,幾乎難以看到書店的店招。我站在那兒的時候,幾位老師帶著一群孩子來這裡繪畫,三角梅、建築物,構成了獨特的視角。如果能加入書店就更好了。似乎誰也沒注意到,在三角梅的後面,還有一家書店的存在。
在往海邊走幾步,就可以遠眺鼓浪嶼了,甚至於可以聽濤拍岸。像這樣的書店環境也是不多見的吧。
如今的舊書店似乎是越來越難做了。像琥珀這樣的經營會怎樣?我不太確定。如果僅僅是當地的書友光顧,少了「書店病人」的參與,就少了點傳奇色彩吧。我隨後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查到「琥珀書店」的排名,在廈門地區僅排38名,顯示開業七年。
揮揮手,和琥珀告別,奔向下一場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