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之前,四川和雲南哦我都去過各種各樣的土司城,依舊保持著對這種建築的熱愛,這次要去的土司城算是比較靠近市區的一個:恩施土司城,距離市政府僅僅只有五百米。
恩施土司城,又被稱之為是墨衛樓,是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也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的仿古建築群。
來土司城,不建議開車來,這邊想要找到停車的地方實在是太難了,還不如直接在恩施打車,反正距離市區也近,用不了多少錢,還不用交高額的停車費。
正對門樓有一件青銅器的複製品,看起來極為壯觀,名為「虎紐錞於」,巴人崇虎,在錞於上以虎為紐,故名虎紐錞於。據旁邊的導遊說,這虎紐錞於是巴民族特有的一件樂器,是用繩子繫著鈕,懸掛於牆上,用擊打的方式讓其發出聲響,雖然難以想像,但導遊說的肯定都是對的。
在門口附近,你還可以看到風雨橋,這就是比較傳統的侗族建築風格。
昔日,侗族人在河流渡口處橫木建橋,供過往商人、農夫歇息納涼或遮風避雨之用,以解肩挑背馱之苦,因此叫「風雨橋」。如今,風雨橋既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旁邊就是一座水上吊腳樓,據說,這以前是土司王爺每天的必經之地,每天攜帶家眷怡情戲水的地方。
往裡走就是九進堂,這九進堂原本就是土司城的名字,是土司理政和 生活的王府,九進堂整體建築由低向高遞進,有九重九進,所以才得名「九進堂」,而且在古時候九為極數,象徵土司以至尊至貴的身份而居。
九進堂的設計也是頗為巧妙,有著333根柱子,333根石柱礎、330道門、90餘座窗、數千個雕花木窗、上千根檁子、上萬根櫞木來組合而成的,進深99.99米、寬33米,總建築面積3999平方米,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築。
在這九進堂旁邊,左右各有兩員大將把守,左邊的據說是當時土司的兩員大將,右邊則是一男一女兩名將軍,據導遊說,在以前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就算女生打仗打得再好,再會引兵遣將,也始終是沒有什麼用,所以故意把女將軍的塑像做得矮了一些,這些細節稍微看一下就能看出。
接近正門口的位置有一個土家大鼓,附近還有不少的商鋪,感興趣的話都可以在這裡面買買買。
往裡走,就是土司城的戲臺,這個戲臺和我們南方的戲臺不一樣,一般戲臺都是臺高,看戲的人比較低,土司城的臺是低,看戲的人高,據說是為了體現出土司老爺高高在上的感覺。
在這土司城裡,每天都能夠看到兩場土家歌舞表演,分別是上午十點鐘還有下午的三點鐘,演出的節目均以展現土家族風情和土司文化為主,很有特色,但是我們沒有看,因為天氣實在是太熱了,而且當時還在忙著各種各樣的拍照,要是看完一場表演,估計直接熱昏在那裡了吧。
這土司城裡也是有許願池的,扔上一枚硬幣,祈求今年風調雨順。
等你走到這裡,這土司城也基本上走完了。
因為是有九個進深的套院,而且一層還會比一層高,走到最後一個庭院的頂層,就可以看到整個前院的景色,舉目望去,只見亭臺樓角、層簷飛爪,高低上下,錯落有致。這裡的房屋設計也是別有用心,每個房間住的人是按照和這土司的關係來的,土司居住的地方到臥室、書房再到下層是子女房,接著是小妾房,各個房間按照等級依次下降。
上來之後才看到,這土司城是被城牆所包圍著的,土司城牆全長2320米,寬1.2米,依山取勢修造,逶逶延綿,雄偉壯觀。
各個土司修築城牆、寨牆來進行戎守,這就成了最為重要的防護手段,在城牆上面還廣設烽火臺,也都是抵禦外敵的一種手段。
僅僅只是一牆相隔,城牆外面就是恩施市,高牆對立,顯得頗為壯觀。
總的來說,要是不看表演的話,大概一小時就能夠將整座城走遍,恩施土司城雖然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土司標誌建築,但是還是比較小,門票的話價格是45元一個人,還算是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