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定向越野親子挑戰賽中,學員們興奮地觸摸獎盃。
人們對大學的學院都不陌生,但你聽說過中小學也有「學院」,而且還是打破班級和年級界限而設置的嗎?濟南市歷下區歷山雙語學校就有3個「魔法學院」,每年的迎新儀式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場「狂歡」。在學院裡,學生能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和課程,不同年齡學生相互協作,形成了特別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是學校重要的德育陣地,讓教育真正看得見「人」,學生在這裡的成長,真的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一樣「神奇」。用最崇拜的人物命名學院迎新大會儀式感滿滿
前不久,歷山雙語學校的孩子們在校園裡看了一場不一樣的電影,他們提前領到了印刷精美的電影票,來到由學校報告廳臨時充當的「電影院」觀影,入場前還有老師在入口處檢票,這滿滿的儀式感就預示著這次活動有些不一般。
他們看的電影是讓無數孩子都嚮往不已的《哈利·波特》,但與別人「只能看」不同,這裡的學生真的可以加入「魔法學院」,獲得「神奇」的學習經歷。原來,這是該校「魔法學院」的迎新儀式,3個學院迎來了剛升入二年級的新「學員」,他們將自由選擇加入哪個學院,此後的很多活動和課程便要以學院為單位開展。
其實,所謂的「魔法學院」,是該校打破年級、班級壁壘,圍繞社交能力提升,拓展視野與思維的局限而推行的「學院制」管理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生評價體系,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其自主管理意識。
歷山雙語學校共成立了3個學院,分別是牛頓學院、達·文西學院和愛迪生學院,這些學院名稱是由學生們自己投票選出來的,他們在「你最崇拜的人」的問卷中寫出這個人的名字,得票最多的人物則為學院「冠名」。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質,例如牛頓學院特質為刻苦鑽研、樂於思考,達文西學院特質為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愛迪生學院特質為堅韌不拔、開拓創新,這些特質也與3個人物所代表的精神相契合。
在學院迎新儀式上,孩子們都躍躍欲試又翹首以待,他們一個個走上主席臺,機器人「三寶」念出他們被分到的學院,當學生發現自己被分到了想去的學院時,都興奮不已。其實,老師們早就調查過他們選擇學院的意願並儘可能滿足,只是用這種方式為他們營造出滿滿的儀式感,卻讓「不知情」的孩子們感到格外驚喜。當已完成學院分配的學生聽到後面又有小夥伴加入自己所在學院時,還會忍不住歡呼起來並鼓掌歡迎,純真又熱烈的氣氛充滿了整個報告廳,也感染著在場的老師們。
老師為當好院長提前「練習」導師、學友全員參與
2019年春天,剛建校一個學期,僅有一年級兩個班的歷山雙語學校組織了一場親子趣味運動會,比賽項目打破班級界限,不同班級的學生和家長也能精誠團結共同為自己隊伍的榮譽而戰,活動收穫了令人驚喜的效果,這便是該校學院制靈感的來源。
作為一所國際化學校,他們以國際教育為切入點,以「借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原則,為何不能創新學校管理模式,構建本校特色發展之路呢?於是,2019年10月,學院制管理模式正式啟動,學生從二年級起加入學院,有了除行政班級以外的第二個成長「園地」。學院制將德育目標融入各學科課程,融入學校管理的各項工作中,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成立了學院,就要有完整的組織架構,涵蓋了由校長擔任的總院長、副校長擔任的副院長,以及各學院院長、學院顧問、學院導師等崗位,尤其是各學院院長,他們不是「正襟危坐」的領導幹部,而是古靈精怪、多才多藝的普通教師,是孩子們自己投票推選出來的。
3名院長分別是該校的信息教師、美術教師和體育教師擔任,他們不但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課程、活動等各個方面,還要思考如何帶好學生、學院未來如何發展等「大問題」,對老師們也是考驗與突破。擔任了這一職務,院長們深感責任重大,還有些緊張和激動,比如迎新儀式開始前,他們便穿上「魔法師」的服裝,一遍遍練習著酷炫的「pose(姿勢)」,力爭獲得孩子們的喜愛。
除了老師的呵護,學院制還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年級和班級間的「學友」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有時甚至比老師講授效果更好。學院引導高年級學生分享學習和成長經驗,學會呵護、照顧低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也更願意聽高年級哥哥姐姐的話,更快地了解和適應學校生活。
師生共同設計「學院日」學院課程滲透學科融合理念
隨著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學院的力量也在不斷壯大,以學院為單位開展活動的特色與優勢逐漸凸顯。
去年11月,歷山雙語學校舉辦了首屆環湖Mini馬拉松,這也是學院成立後迎來的首次集體活動,這次他們不再只為班級而戰,而是為學院的榮譽去拼搏。在正式「開跑」之前,師生和家長以學院為單位,進行了短暫卻有力的團建,打破原有「建制」,孩子們之間還不太熟悉,簡短的「破冰遊戲」讓他們不一會兒就熟絡了起來。
這次難得的師生、親子共度的時光,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策劃和討論出來的,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為了讓同一學院的孩子們儘快熟悉建立友誼,還設置了如「尋找一名同學院不同班級的小朋友併合張影」這樣的支線任務,最後的評獎也是以學院為單位進行的。
體現學院能量的不只是這樣的大型活動,院長和老師們引導學生參與策劃學院活動,每個月都會安排一次「學院日」,讓合作和競爭的意識凝聚整個團隊,讓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無形中提高。學院制的縱向管理體系,讓學生了解了不同年級的學習、生活內容。在這個團隊中「一個也不能少」,每個孩子在團隊中的作用都得以發揮,也培養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如果說活動是激發了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那學科融合課程的開發則將學院制的理念進一步升華。從本學期開始,該校在學院推行以戲劇為抓手的「Drama課程」,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引領學生思考、探究。每個學院都要在這個課程中打造出體現各自特色的劇本,並排成舞臺劇,今年年底就能呈現在師生面前。
學院中的融合課程滲透了項目化學習的理念,下一步學校還將開發生命教育相關內容的學院課程,讓這種機制真正地服務於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和學生個體生命成長。開啟「成長儲蓄」用評價體系統一學生雙重身份
在歷山雙語學校,每個孩子都有兩種身份,一種是學院的學員,一種是班級的學生,這兩者的不同都統一在了一套多元評價體系中,以「成長儲蓄」的方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品德操行、日常學習、活動參與等方面進行評價與激勵。
「儲蓄」憑證包含成長卡和學員卡,前者為一級卡,後者為二級卡。成長卡又分為黃、綠、藍、橙4種,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評價內容,例如,黃卡為「課堂之星」,綠卡為「文明之星」,藍卡為「生活之星」,橙卡為「活動之星」,不同卡片由不同老師發放。學生積攢了10張成長卡後,便可兌換一張所在學院的學院卡。根據這些「儲蓄卡」的數量,學校會定期評選班級之星、年級之星、學院之星等,最終獲評「雛鷹勳章」的學生將由校長為其頒獎。
「成長儲蓄」模式深受學生喜愛,這種方式通過橫向多元、縱向遞進的星級評價方式,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能快樂成長。歷山雙語學校校長莫瓏說,在學院制管理中,每一名班主任、學科教師、教職員工都是育人主體,每一處校園生活的細節都被納入育人過程,每一種育人資源、育人載體都被系統整合,「學生評價體系聚焦個體生命的成長進步,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學生的進步多元化、過程化、視覺化、數位化,也正體現了學校理念和人的國際化。」
「魔法學院」雖誕生不久,但已發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這些故事背後是學校「做看得見人的教育」的理念,還有一群一心為了學生成長的老師們。在每次學院迎新儀式上,莫瓏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什麼是魔法?」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但都能總結為一句話,便是「讓他們的夢想成真」。在學生眼中,學校已成為一座真正的「魔法城堡」,老師就像「魔法師」一樣,為他們的成長帶來驚喜與快樂。
原標題:讓學生提升社交能力、拓寬視野 歷山雙語學校讓教育看得見「人」 打破班級年級界限 中小學裡設「學院」
值班主任:高原
【來源:舜網-濟南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