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幻想:要是我哪天買張彩票中了大獎,那感覺肯定爽。不說能出任CEO 迎娶白富美吧,起碼也能走上自己的人生巔峰。這麼美滋滋地想著,簡直要樂開花了。
窮人或者一般人彩票中獎的不是沒有,但你知道他們的結局是什麼嗎?國外中獎人比較高調,有人曾經將中獎人士後來的生活一一總結,發現個可怕的規律:窮人中獎後,往往會存不住財,將財富揮霍一空後依然還是窮人。
能夠創造財富並留住財富的,不是努力也不是運氣,而是認知。
針對當下,父母們努力在教育上給孩子投資,目的不還是為了孩子將來出人頭地,能有個比較光明的未來,起碼不必為錢發愁。
身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孩子的思維就是以父母為思維底板的。估計大多父母不知道,有以下表現的父母,是「窮人思維」無疑,不改將來孩子也難有錢。
常認為努力工作才能賺錢,不知「被動收入」為何物,沒有理財意識
人們常說三十五歲後容易遭遇中年危機,意即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靠年輕父母的工資維持著,如果一方突然失業,家裡經濟就會陷入窘境。不少父母因此努力工作拼命表現,想著靠自己的努力勤奮在公司贏得一席地位,起碼不被淘汰掉。甚至有的下班後做起了兼職,為的就是將來萬一失業不恐慌。
但是他們不知道,工資、兼職收入這些收入來源,是你做了就有錢,不做就沒錢的。它們具有不確定性,靠它們永遠大富不了。想要富,要學會「躺著賺錢」。
能讓你躺著就能賺錢的,是「被動收入」,有書籍版權、音樂版權、投資盈利等。對普通父母來說,鍛鍊自己的賺錢能力,學些基礎的投資方法是第一要務,這樣至少能讓自己的存款跑贏通脹,保住財產不貶值。
總是抱怨條件差,卻沒有「努力創造條件」得意識
有句話叫「窮人面前全是困難,富人面前全是機遇」,這話很明白地道出了窮人富人在思維上的差距。
普通父母在遭遇困難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我怎麼這麼倒黴」「這下完了,事情辦不成了」,而擁有富人思維的父母則會想「我得想想用什麼方法渡過難關」。別小看這一思維的差別,一個消極一個積極,從心理上就決定了誰會是成功之人。
心理學上有個「期待效應」,指的是「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那你真的就是什麼樣」,「心想事成」,「只要你目標足夠明確,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這些說法,其實就是思維決定成敗的另類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在遇到家庭困難時,不是一味抱怨哀嘆,而是積極消除不利因素,儘可能地嘗試解決方法,這一行為也會被孩子看在眼裡並模仿學習。擁有了積極思維,孩子才會在面對困難時努力調動潛能,最終做事的成功率也會變高,成功經驗多了,將來出人頭地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以上兩點,你覺得自己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