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評︱日本學者渡邊浩:學生的義務之一是反對老師

2021-02-19 上海書評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上海書評」關注我們,瀏覽更多文章請訪問《澎湃新聞·上海書評》(shrb.thepaper.cn)或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

五六年前,在《上海書評》上曾讀到過一篇《渡邊浩談日本思想史研究》。其中有句話讀來甚為感動,至今仍記憶深刻——「學生的義務之一是反對老師,所以,怎樣超越丸山真男先生,是我們這一輩學者的責任。」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0年2月21日第79期封面訪談:《渡邊浩談日本思想史研究》

渡邊浩先生所提到的丸山真男先生(1914-1996),是戰後日本思想史研究領域最負盛名的學者,也是中國文化界再熟悉不過的日本思想史家。他重要的著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日本的思想》都已經翻譯成中文出版,而丸山在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深邃思考,令中國思想史研究深受影響,像近幾年屢被提及的「執拗的低音」,就源自他的筆下。


丸山是戰後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史研究者,之所以不必加上「之一」,是因為在他之後,無論支持者與反對者都不得不在他的影響下展開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作為丸山的學生,渡邊浩曾是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又繼承了丸山開創的日本政治思想史講座,在日本的政治學和政治思想史學界中,已被視為丸山之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因此,渡邊浩以「學生的義務」立志超越丸山,令人敬佩,也引人期待。

丸山真男

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區建英教授翻譯的《東亞的王權與思想》,這是第一本翻譯為中文的渡邊浩教授的著作。該書初版於1997年,甫出版即受到廣泛關注,並於最近在日本再次增訂出版。按照當年日本《每日新聞》的說法,該書是「以嶄新的研究態度,展現了丸山學派的新風格」。所謂「丸山學派」一時難以概括,在此不妨先介紹一下丸山真男的一些觀點。


首先,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中始終存在一個「近代」。所謂「近代」,實際上是西方的「近代」,在他看來,這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日本自然也是如此。同時,丸山又提倡「順著看」的歷史研究,也就是希望順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從思維方式的變化來追蹤日本「現代意識的成長」,因此他反對從所謂西方式的「普遍性」規則出發回頭來清理日本的思想史。從當下「倒著看」,很容易發現丸山研究中的矛盾,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同樣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糾結。


渡邊浩顯然不再相信近代化的必然性,所以不必為了論述日本「近代意識的成長」而「挑選歷史場景」,可以放手論述「實存的歷史」,某種程度上說,丸山那些令人擊節的研究方法也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緒言」部分,渡邊就從一般日本史中常用的四個詞——幕府、朝廷、天皇和藩——入手,說明這並不是江戶時代的用語,而是後代關於前代的追述與重構,「雖像忠於歷史的寫法,但實際上不是忠實的」。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丸山研究的特點之一,也是善於從一般常識中發掘被忽略的、背後的思想。也正是這種曲折而清晰的敘述,讓讀者體驗到智力挑戰式的閱讀樂趣。


丸山真男在思想研究中提到的「古層」與「執拗的低音」,是中國學界眼中最具有「丸山性」的詞彙。他運用地質學、音樂學的比喻,說明在主流思想之外,還有常常被忽視、具有日本固有文化特質的思想始終存在,而這種思想接近於他所強調的「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但丸山帶有時代性的問題意識與敘述目的(也就是他始終不忘的「近代」和日本「近代意識的成長」),決定了他的研究大多數時候還是以思想家、政治家、學問家為中心,梳理思想與思維的發展理路,而脫離社會生活的歷史背景。

身處丸山研究延長線上的渡邊浩,對思想與社會之間的議題,處理得更為細膩與貫通。在本書「政治體制的思想」部分中,渡邊討論了江戶時代的等級、大名前往江戶覲見等制度和禮儀,不限於史實的陳述與制度的考證,他還特別細緻地描繪出這些政治「表演」所產生的政治氣氛,令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江戶時代身份的尊卑與權威的彰顯。在他來看,這些「訴諸感覺和感性的各種象徵」,是維持「德川政治體制」的助力。因此渡邊認為,雖然一般人們常常認為「國家」、「體制」是一種外在的客體,但實際上人們常常是存在其中的,一旦人們都認為它不存在,它便會「瞬間地消失」。所以在《東亞的王權與思想》中,渡邊採用了思想的「廣義」意涵,除了「思想家」的政治議論,還包含「關於政治的理論、思想、感情、氣氛等」,「不僅限於已概念化的領域,而是包括知性、感情、想像力等所有感覺的狀況,即意識狀況的全部」。渡邊筆下的政治社會就是在這種廣義的「思想」中形成的,「在人們各種各樣的『心性』、意識或潛意識以及無意識中存立的」。

如何捕捉這些「心性」、意識、潛意識,甚至無意識?渡邊一方面深刻地挖掘作為歷史背景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則從「思想迴路」探索思維的方式。例如在日本政治思想史中不得不提到的「朱子學」。雖然同樣的學術資源為中國、朝鮮、日本三個國家所共享,但渡邊從三國思想者「社會存在形態」的比較入手,說明作為生活背景的中國的科舉制度、朝鮮的兩班制度與日本的等級制度,使得三國的儒學發展,既相似又不同。像中朝兩國的儒學與政治制度緊密結合,因此不必強調儒學的「正統神聖性」,這正是日本朱子學者所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但是朝鮮「兩班」的世襲制,反過來迫使「兩班」一再強調他們的純粹性,因此比中日兩國更加徹底地貫徹了朱子學。又比如,一般人們認為儒學思想與近代西方思想是衝突的、矛盾的、對抗的,本書則認為可能正是儒學幫助日本人理解與接受西洋的「近代」。渡邊就以儒學中否定對身體傷害為例,說明「儒學所培養的感受性」,使人們接受並關心歐洲的醫院、孤兒院等。渡邊又以朱子學和陽明學中具有「公」的性質的「理」,敘述西洋的議會制度與共和制度如何引起東亞人的共鳴,並說這是一種微妙的、「由來於中國書籍的儒學式西洋政治理解傳統」。

不同於丸山以西方作為日本的比較對象,渡邊特別強調「東亞」在他研究中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因為由中國產生的儒學進入日本之後,對日本的思想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成為日本思想的古層,更是因為,只有在東亞各國的對比中,才能看到各自思想史的特色。據渡邊浩回憶,這源於丸山真男的一個寶貴提示,「要研究日本,首先要學習外國語。當前先學英語、德語、法語、中國語、朝鮮語。如果可能的話,為了研究蘭學而學習荷蘭語,為研究吉利支丹(天主教)而學習葡萄牙語」。學習外國語的言外之意,大概在於不僅要就日本研究日本,還需要通過相互比較以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渡邊浩所說:「如果只停留於研究日本,就甚至會連日本的特色也很難理解到位。」這句話對研究中國也有同樣的意義。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渡邊浩先生的這本書初版於1997年,所收入的論文寫作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歷史知識的發掘而論,已不能算作最新的研究。然而這本書中所體現的深邃的思考、精巧的構思與暢達的寫作,不僅為讀者帶來知性挑戰的愉悅,為研究者帶來方法論上的反思,也同樣是為繼承與超越丸山真男先生提供了一種回答。

《澎湃新聞·上海書評》近期文章目錄:


虞雲國:《英年早逝的史家丁則良》申聞:《梅花箋摹喜神譜》許禮平:《黃般若菩薩心腸畫大火》沈勝衣:《書中情分——紀念谷林先生逝世八周年》張媛:《被遺忘的美國國父約翰·溫思羅普》

羅新:《居庸關外長城長——羅新走向金蓮川③》(附朗讀音頻)

歡迎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瀏覽以上文章

相關焦點

  • 渡邊浩:從「Religion」到「宗教」
    渡邊浩:從「Religion」到「宗教」 ——明治前期日本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2017年09月14日 15:46 來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渡邊浩 字號
  • 上海書評︱盛韻:為愛讀書、愛英語的你推薦英美文化播客
    上海書評︱盛韻:為愛讀書、愛英語的你推薦英美文化播客 盛韻 2017-03-04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學者筆下的秋瑾
    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過杭州學者鄭雲山教授的《秋瑾》一書,堪稱中國大陸學者關於秋瑾的第一本專著,稍後,此類著述漸次增多。而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於秋瑾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她為推翻清政府而從事的革命活動,至於她在日本的活動以及多方的人際關係究竟如何,卻涉獵無多,其中當與日文資料的搜集與研讀之困難密切相關。
  • 利用午休時間,大學老師義務幫學生背書
    十年如一日,南郵老師用堅持譜寫敬業故事,南郵供圖利用午休時間,大學老師義務幫學生背書南報網訊(通訊員 李心電 記者 談潔)9月10日中午,圖書館四樓一間自習室裡這是南京郵電大學日語系老師在義務輔導學生背書。「把一個單詞聲調弄錯了,有兩個句子文體不統一」,剛結束的大二學生李雪瑤走出後小聲說,「老師都幫我指了出來。」這是一個平凡而正常的中午,但這種敬業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日語系發生。
  • 在日本,一個人如何從歷史系學生成長為學者?
    筆者擬以自己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見聞為為基礎,介紹下在日本一個人如何從歷史系學生成長為學者,希望能對大家更好地理解日本史學提供一點幫助,也給我國的歷史學教育培養制度改革提供一點借鑑。日本中小學學制與我國一樣,也是小學(日語稱「小學校」)六年,初中(日語稱「中學校」)三年,高中(日語稱高等學校)三年。
  • 北日本中國學生學者友好聯誼會成立並舉辦培訓會
    9月7日,北日本地區的中國學者、各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的骨幹,學生代表歡聚在中國駐札幌總領事館,共同見證北日本中國學生學者友好聯誼會(以下簡稱北日本中國學友會
  • 日本學者、大學生等陸續創建抗議新安保法案的團體
    連日來,日本國會周邊的抗議集會和遊行不斷,新安全保障相關法案遭到日本各界的反對。自去年7月,日本政府通過了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以來,除了工會等原有的組織,由有識之士以及年輕人組成的新團體不斷湧現。
  • 擁有國內第一個高中日本留學項目!它是上海21所試點校之一
    由於自身辦學品質的保證,以及上海市教委的認證,這21所學校也逐漸被上海乃至全國地區的家長和學生所青睞。2018年6月中旬,新學說記者來到上海,對21所學校之一的上海文來中學國際部進行了實地走訪。關於上海文來中學國際部文來高中是由七寶中學於1994年創辦、民辦運作、獨立管理的七寶中學教育集團核心學校,是閔行區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上海市優質民辦高中之一。
  • 上海閔行日本人學校,高牆電網保安全,老師成排迎學生
    上海的給我最初印象來源於南京路,外灘,古樸古香,商業繁榮,然後就是附近的弄堂,略顯破舊,卻承載上海百年歷史,最近走在閔行區的一條普通道路上,看見一所日本人學校,又再次認識了上海的國際化
  • 日本老師打包學生剩飯回家被罰,評論兩極化
    近日,日本大阪堺市的堺高中爆出一位62歲男老師長期偷拿學生們剩下來的營養午餐,並被罰款31萬日元(1.9萬元)及減薪懲處的新聞。
  • 上海書評︱陳曉維:方紀生先生的事
    現任北大師大教授,樣子生得很好玩——又矮又胖,所以學生雖然個個愛跟他說笑,可是背後也個個佩服,尤先生講得好,學生給他起的綽號有『尤胖兒』,『胖小兒』……」婚禮的女主角名叫川邊愛子,東京第一高等女子學校畢業。中文名方愛芝。對方紀生和川邊愛子來說,這是一個歡快幸福的夏天。
  • 多位學者反對「一綱一本」
    消息準確性雖無定論,但目前已有多位教育學者站出來發表反對意見,認為新課改仍應堅持教材多樣化。  在2011年10月14、15日舉行的「新課堂、新教育」高峰論壇上,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為代表的多位學者,表態支持教材多樣化。劉堅是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課改的主要操作者之一。
  • 兩岸學者齊聚上海共憶臺灣光復苦難與輝煌
    兩岸學者齊聚上海共憶臺灣光復苦難與輝煌 2015-10-25 23:22:35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兩岸學者匯聚華東師範大學對兩岸議題進行討論。
  • 疫情未阻斷愛心助學,上海19支學生志願團隊開展線上義務家教
    家住嘉定區江橋鎮的蔣政強是一所盲校的高四學生,將於今年參加高考。從2018年起,蔣政強就開始接受上海心希望助學公益服務中心志願者的上門輔導。疫情期間,學校開設了遠程教育,而原本的上門義務家教則被迫中斷,這讓他的正常學習生活一度受到幹擾。
  • 寒假裡,老師「義務」為學生上課,家長為什麼不樂意、甚至舉報?
    當然,也有一些老師利用寒假秘密組織各種補習班來賺錢。也有一些老師擔心他們的學生在寒假期間會玩得開心並耽誤學業,因此他們「自願」教學生。對父母和學生來說,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那些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老師教孩子們,並且仍然是「職責」,這是非常可取的。它不僅解決了沒人看孩子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孩子玩耍的煩惱。
  • 日本高考取消英語,卻遭家長反對,學生:我太難了!
    高考取消英語據人民日報海外網報導,日本決定對大學入學考試進行改革,從2020年開始將不再統一進行英語考試。學生可以選擇參加託福、託業等7種英語考試,最多可參加兩次,並可將最高成績計入總分之中。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不重視英語教育,因為此次取消統一的英語考試,將考試權限下放給民間英語考試,正是為了全方位提升和平衡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破解集中進行英語水平考試人手不足的困境。
  • 佐藤仁史:日本學者的中國農村調查
    這和近年來日本學者在河北、山西、江南、江西、福建等地大量展開的田野調查一樣,基本上都是個別性的,缺乏學者之間的交流和討論。第二是在討論近代中國農村性質問題時,如何拿捏以日本農村作為參照的限度。中國農村慣行調查班的成員和曾經從事中國農村史研究的老一輩學者們多半出身於農村,對於農村社會的種種習慣有深刻的了解。
  • 英訪問學者詹姆斯:上海躋身全球創新型教育交流版圖
    我很幸運地在英國開放大學的內部網上看到了一則上海開放大學國際訪問學者項目申請的公告。 在此之前,我在英國開放大學遇到過許多上海開放大學的來訪者,他們在國際上擔當代表的自豪感,以及他們對交流關於這兩個偉大機構之間遠程教育的想法和信息的渴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專訪復旦學者劉震:用上海話教梵文,重點是推廣吳語
    用母語傳播學術,是劉震對抗這種趨勢的努力之一種,雖然他並不確定這種努力能不能收到成效,但是,只要儘可能多地爭取年輕人,讓他們對上海話發生興趣,在他看來,就是成功。澎湃新聞:您是怎麼產生用上海話講課的念頭的?劉震:大概是2012年的時候,我在自己辦公室上小班課,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都來自江南地區,也都聽得懂上海話。
  • 日本學者: 日本人對中國的強大感到恐懼.日本網友: 中國在日本眼裡從來都不弱
    早年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曾經有一位日本的大學老師參與其中,他說自己帶過許多日本學生,跟日本的年輕人接觸比較多。在這些年輕人的印象裡,普遍的看法是中國正在迅速發展,不論是經濟或是軍事上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大國。這樣的狀況相比起二十多年前的中國幾乎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