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言發育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出生到5歲左右才能基本完成語言發育過程,當然有的孩子發育快一點,有的孩子發育慢一點,單從發音上來說,正常情況下兒童一般可以在三四歲的時候達到準確清晰,發育慢點的也可以在5歲左右達到常人的發音水平,並且在理解表達上五歲也一般都能完善了。
語言不是先天技能,是在這漫長的語言發育過程中學習到的技能,而可以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有很多,從大腦到聽覺系統再到發音器官的結構,有很多病理因素會對發音的完善和理解認知能力的發展造成影響,除了病理因素還有很非病理因素也可能影響到兒童語言發育。
實際上有些病理因素並不容易發現,所以家長如果發音孩子在語言方向與同齡兒童差距較大,首先考慮的應該有沒有病理問題,可以進行語言檢查,從具體的語言情況進行判斷。
另外,在很多情況下,家長工作中在向家長詢問孩子病史的過程中,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在出生時或出生後會有一些異常情況發生,比如早產、滯產、輕微的新生兒缺氧等,這些異常表現很可能就是造成兒童語言問題的原因。所以如果有這些情況發生,並且在語言發育過程中發現了語言問題的明顯落後,建議及時進行語言訓練。
除了這些異常,語言環境也很重要,很多家長往往會忽略了孩子6個月之前的語言環境,但其實這個時期的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在發育中的大腦要接收足夠多的語音信息才能分析出語音與環境中其他聲音的區別,並對此產生興趣從而模仿發音,並且還要進一步發現語音是承載著具體信息的,解讀這些信息才能慢慢聽懂,而前期的語言環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要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給孩子一個良好充足的語言環境
當然在整個語言發育過程中語言環境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理解認知能力的發展需要語言環境,發音的完善其實也需要語言環境,家長要激發孩子主動說話的積極性,孩子只有多練習發音器官的肌肉功能才能儘快完善。
而如果沒有在語言發育過程中完善發音和理解表達能力,語言問題就可能遺留下去,而且孩子還可能因為語言問題在幼兒園,小學受到排斥或嘲笑,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也很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甚至直到成年,很多成年人的語言障礙也多是兒童時期遺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