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是一個普通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情況下,無法辦法承擔巨額的留學費用,美國、英國會提供一些獎學金的學校,甚至像美國很多高校提供全額獎學金。
家長不可盲從 需考慮孩子適應能力和匹配度
網易教育:兩位都是留學方面的諮詢專家,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在家長為孩子的留學規劃呢?
張偉用:我們接觸到的學生有從高中開始到國外讀書的,或者到大學,要根據自己家庭實力,還有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兩方面結合做這個抉擇。目前來說,低齡化留學是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高中和本科階段就直接到國外讀書了,從目前學生的表現來看和畢業以後的發展,能看出低齡留學有好處,因為他們的眼界可以儘早的打開,接受西方更加先進的自然科學,或者商學領域的教育,起步比別的同學更高一點。
網易教育:朱總在對待自己孩子上,在這方面有什麼考慮?
低齡留學更應注重孩子能力建設
朱雷:目前來講,美國的本科教育更好一些,國內的高等教育多少來說起步的比西方國家晚一點,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十年之內會有一個比較大的進步,但是我相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希望自己將來的孩子在本科階段出去,高中之前會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一些指導。
張偉用: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我認為現在存在的主要方式對孩子的規劃方面,有些家長為孩子準備非常早的留學方案,剛才講的兩歲就把孩子送出去,或者三歲、四歲、五歲都有,把孩子送到國外讀小學的,中學也比較多,這一類體現出家長比較早的。但是我覺得對於這種,還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說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是特別強,肯定要慎重。如果說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是特別強,要慎重,還有如果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很強要注重。其實中小學教育的話一個是打基礎,還有家庭的感情培養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很優秀,但是對家庭一點感情都沒有這個教育肯定是一個失敗的教育,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決定留學不能倚靠瞬間想法
另外還有比較極端的,留學是瞬間產生的想法,這個很常見,當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說對於高中階段,比如說高考的時候,考的不是很理想,升入的學校不是很理想,突然決定應該出國,或者說本來想考公務員,因為名額少,競爭激烈,因為失敗導致出國。還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到高三的時候,突然覺得在國內高考競爭壓力,另外也會逐步的看到一些國內本科問題,朱總非常認可美國的本科教育,我也非常認可,美國的本科教育從世界來講是經典的教育,現在很多家長看到這一面,當然只是他們接觸的信息,可能一次聊天,可能就有想法改變說要出去。但是我覺得這種倉促的情況要慎重,比如孩子想去國外一個理想的學校很難做到,這樣一方面把在國內的學習反而耽誤,比如說託福、SAT考試是需要比較長時間準備,如果做不好,國內高考沒有準備好,留學也沒有準備好,最後發現一些問題。這是我認為的,總而言之要慎重。
網易教育:現在網絡的信息很多,家長會接觸很多的信息,他們會想是不是把孩子送出去留學,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存在哪些誤區呢?
朱雷:第一點,關於好學校,壞學校,很多家長不清楚,大多是靠排名決定學校的好壞,但是這些排名也是第三方的公司或者機構評價出來的,參考的指標僅僅局限於學生的數量,或者學生的入學成績,或者校務基金的數量,但這並不完全代表學校的好壞,我們做留學諮詢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家長奔著排名來,如果只看到這一點兒忽略了學生跟學校的匹配度,會造成留學的盲目性。
我們鼓勵你要有很明確的目的,你希望自己得到什麼樣的發展而選擇適合什麼樣的學校。就拿商科來說,學金融想去紐約大學,麻省理工向來是眾多學子夢想的地方,但是他們兩個金融誰好誰壞,你要看畢業生就業表現,還有教授主攻的方向,從組合的因素考慮來作出選擇,我們希望學生有自己的主見,為了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留學,而不是為了留學而留學。要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人生發展的方向,而不是說就為了讀一個名校。
張偉用:可能是多年的教育選拔方式,分數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比如高考分數是第一,其他的都是其次,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家長特別喜歡看分數,這樣的問題每天都有人問,在這個分數之外,我的孩子應該有怎樣的背景,還有是不是需要做專利,需不需要做義工,當然還有學生會的活動,中國的家長特別喜歡套一個模式,他首先研究一下大學的錄取要求,然後針對性的根據大學的要求彌補孩子的不足,把孩子的背景補充上去,在這裡比較容易出現一些誤區,但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極端一點的,甚至有一些家長鼓勵孩子,比如說託福、SAT,成績不好,怎麼辦呢?找槍手,這是極端的方式。
還有個人背景方面的提升,嚴格來講,中國絕大多數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寫一篇論文難度比較大的,但是我這幾年做的高中生本科的孩子,尤其是北京、上海的孩子,發論文的情況不顯見。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北京的家長說,學校鼓勵他青少年科技基金賽,如果獲獎這個高考有加分,對申請美國留學也有幫助,所以考慮參加這個東西,老師把這個事情說完了以後加了一句,你回頭也可以看看往屆的學生獲獎的作品,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這些作品大多數可能都是家長幫忙做的,這是比較明顯的,其實孩子本身不具備這個能力,家長推一把。比如一些軟性的東西,比如寫一篇論文,孩子有多少時間研究、調查,甚至寫呢,很明顯,這就是家長的作用。
再加上一些社會活動也好,或者說義工的信息,甚至還有孩子做了哪些事情,見諸於報端,這都是家長的行為。我的意見還是要慎重對待,我覺得從申請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希望儘可能客觀真實反映孩子的情況,就像朱總說的,孩子的能力和學校的匹配度,這裡不適宜加一些虛假的成份,當然你添加一些虛假的成份可能會增加成功的結果,但是到了那邊是不是能夠學習,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事件。
案例
舉一個例子,今年大概三月份左右,暑假的時候,我有一個學生在國外讀本科,讀了一年多,他跟我講,他們那一屆,中國學生20個本科生,有4個學生退學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學習成績不好,有投機取巧的心態去混,美國的本科還是比較難混的,這方面導致難失敗。還有一方面是生活習慣的問題,他舉一個例子,一個女生三番五次找學校的宿舍管理人說,要去校外住,但是這個大學隊本科生的管理非常嚴格,要求大一、大二的學生必須住校,學生提出校外住的原因是學生的宿舍太小了,還沒有他們家的洗手間太差,當然也有學習上的問題,乾脆這個小孩退學了。我覺得這些事情家長應該關注一下,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不適合孩子,明顯孩子能力達不到的,沒有必要家長花很大的精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