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八萬四千法門
在巴利三藏裡,你會讀到佛和佛的弟子們當時傳法學法的時候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佛是如何調伏當時挑戰佛法的外道、獲得追隨者的,佛弟子們是如何出家和證道的,還有佛為弟子們非常詳細地講解以下種種法門:
四聖諦、八正道;五蘊、六處、十二因緣、十八界;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如來十號、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三十七菩提分: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十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等等很多佛法。
佛陀為了鼓勵弟子們精進修行,講了沙門四果: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
弟子們修習戒定得解脫智慧三明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成就阿羅漢果。
巴利三藏小部經典裡的後面幾部經完美地銜接了小乘和大乘,讓已經有基礎能自我解脫的弟子們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大乘法修菩薩道。
在小部《本生經》(Jataka)裡,你還會讀到佛陀前世修菩薩道時,為了求一切智智是如何修習十波羅蜜多的,一共有五百多個非常精彩、非常振奮人心的故事。
《本生經》是精進的菩薩必讀的經,因為在這部經裡,佛陀為菩薩們做了修菩薩行的示範和榜樣。在這部經裡,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二、大乘佛法
在大乘經典裡,你會學到:
波羅蜜多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不思議身、不思議音聲、不思議智、不思議光、不思議尸羅及以等觀、不思議神通、不思議力、不思議無畏、不思議大悲、十不思議不共佛法;如來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菩薩十地、無生法忍、正性離生、不退轉地;二十種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五眼、六神通、無量三摩地門、無量陀羅尼門等等。
三、一切智智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對如來欽佩得五體投地呢?看著如來,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的境界有多低?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們原本可以活的多麼自在的原因。
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這樣的如來,稱為如來藏,如來藏是菩提、佛性的另一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有菩提心的種子,也就是佛性、覺性: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大方等如來藏經》
當我們開始想要追求更多的東西時,如來藏的種子就開始發動了,菩提心就要發芽了,我們想要努力使之開敷,而一切智智就是我們的目標,般若波羅蜜多是我們的方便善巧:
佛子!菩薩摩訶薩恆不忘失薩婆若心,乘於大乘行菩薩行,以一切智大心勢力,示現一切聲聞、獨覺寂靜威儀。——《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卷 佛言:「慶喜!要由回向一切智智而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乃可名為真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故。——《大般若經》第106卷「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能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經須臾頃,或經半日,或經一日,或經一月,或經一歲,或經百歲,或經一劫,或經百劫,乃至或復經無數劫,是菩薩摩訶薩所獲福聚其量甚多,勝過教化於十方面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或令安住解脫及解脫智見,或令安住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或令安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大般若經》第359卷
佛乘也叫一切智乘,我們的覺性具有知曉一切的潛質,所以我們要求知一切。
在《大般若經》裡,一切智智和般若波羅蜜多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切智智是目標,般若波羅蜜多是方法論。
般若的技巧可以總結成簡單的三個字:「無所得」。如果你看到面前的一個東西的色相,你覺得那裡真的有一個東西,這叫「有所得」,有所得是無方便善巧,就是沒技巧的意思。應該以無所得為方便趣入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由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普能攝取一切善法,和合趣入一切智智,安住不動故,我數數贊說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第460卷
現在,很多老師都會教般若,但不提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關於一切的知識和智慧。波羅蜜多法共有十個,第六個是般若波羅蜜多,第十個是智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究竟、圓滿、到彼岸」的意思。
我想特別強調這點,是因為我們求法求道修行都是為了知道更多、更多,我們想知道一切,沒有什麼是我們不想知道、不想學的。你難道不想知道一切嗎?佛鼓勵我們學一切法,求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總一切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道。「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諸菩薩摩訶薩不學此法,能得無上正等菩提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定無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諸菩薩摩訶薩不學此法,必不能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終不能得一切智智。」——《大般若經》第393卷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視野,不斷地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四、真知識
但是知識有膚淺的,也有深刻的,我們要求的應該是深刻的真知識。真知識不是你能從書本上學到的,真知識只能從實際的經驗中獲得。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讀幾十本教遊泳的書,上很多教遊泳的課,可是你從來沒有下水遊泳過,那麼你關於遊泳的知識不可稱為真知識。另一個人沒有讀過任何書、上過任何課,但是他很擅長遊泳,那我們說後面這位有遊泳的真知識。
真知識是一定能使我們的生活發生某種變化的知識,如果一個知識我們學過以後沒有任何心理上或行為傾向上的變化,那麼這知識是膚淺的,也不算是真知識。
比如我們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如果吸菸的人真的知道吸菸對人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他們就不會吸菸了。他們的行為說明了一切。而等到最後,他們親眼看到自己的肺變成如下圖末期的肺時,心臟腫大、肺如炭孔,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酒精更甚,酒精對人體只有百分之百的傷害。酒精不僅會殺死人體細胞、破壞神經系統和肝功能,酒精還會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讓人放心大膽地做壞事,是對身體、精神的雙重破壞。
吸菸喝酒的人並不真正知道菸酒的傷害,送別人菸酒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所以各位送禮千萬不要送煙和酒。
五、真知的途徑
那麼,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方法獲得真知識呢?如果你讀佛經,你就會發現佛陀是如何教弟子們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的,那便是止、觀、禪、定,也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三摩地。
當佛弟子們想學習肉體的無常和不淨時,或者受到女人的勾引時,他們會立即跑到停屍房冥想,在那住幾天,觀察屍體的腐爛過程,觀想腐爛惡臭的屍體是怎樣的,自己的肉體也會怎樣,這樣對肉體的執念和欲望都死絕了。
當佛陀教了一個法時,弟子們會把佛陀的話背下來,然後回去找個清淨的地方冥想、禪定,直到他真正親身領悟到那些話的意義和含義。
阿羅漢又叫做「無學」,我們來看看阿羅漢都有哪些真知識和真智慧,即三明六神通:
神足通:一身變多身,或現身、或隱身;穿牆過壁,行於水上,飛於空中,以手摸日月,隨心所欲神通變化天眼通:可看見遠近粗細之形色,並可看到六道眾生在何處死、又於何處再度投生天耳通:能夠聽聞世間一切之音聲,無有障礙他心通: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中所想,無有障礙宿命通:能知自身及三界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前生宿命以及所作之事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你是否看到了我們和他們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的區別?
當我們想知道一個東西時,我們嚴重依賴於搜尋引擎或任何外在的東西,同時我們還看不透那東西的本質、實相。
而他們是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親自看到、聽到,親身經歷,換句話說,他們鍛鍊了他們的覺性,Buddha-natura。「覺」即是佛、菩提,Bodhi,覺察、意識,「性」是本性、本質,覺知的能力是我們的本性。
所謂的天眼、天耳、知識、智慧都是覺性在作用,而不是我們的肉眼、肉耳和大腦。這些器官是覺性使用的器皿,或者說是罩在我們覺性上的過濾器,它們讓我們瞎了覺性的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道德經》第十二章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