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

2020-12-18 念念隨筆

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

皆仁法師

今天收到留言,有人提問說:「法師,我初學佛法,還沒有機緣依止師父修學,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

的確,這個問題是初學佛法者都會遇到的。有緣能夠學習佛法,這是一件好事。那修學佛法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呢?

個人的建議,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哪三方面呢?

這三方面就是信、願、行。

那具體應該怎麼理解呢?

一、信

修學佛法,無信不立。首先,先要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知道佛法僧的功德所在,那信心就會慢慢確立。

要如何培養信心呢?

古代培養信心的條件很多,而在現代,想要培養堅固的信心,卻不太容易。但是現代有一個好處,就是經典易得。

所以,個人的建議是廣讀佛典,尤其是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傳記,看看他們是如何用生命來實踐佛法的,再結合自己平時待人接物的實踐,一點點在平常日用中積累信心。

二、願

其實,每個有緣接觸佛法而且生起淨信的人,一如《金剛經》中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都是奮鬥了多生累劫才成就了今生習學佛法的福報。

所以說發願是很重要的。

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好好觀察自己是為什麼而修學佛法?

是為了成佛利益眾生而學佛?還是只是為了一些皮毛表象的東西而學佛?是偶遇人生的挫折而產生逃避的想法而學佛?還是覺得世間太過混亂,想要在這混亂的世間找到人生真相才學佛?

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找出最根源的地方,再好好發願。從發願開始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走上了修行之路。

《楞嚴經》中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在初修學的時候所發的願,很重要,一定要審慎對待。

而在佛經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等,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多學習。

三、行

在信和願確立之後,就涉及到行的問題。

這也是提問者最想要了解的部分。

那應該怎麼行呢?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修行,不在於一些表象的東西,不在於你每天念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拜了多少佛?而在於你在念經、念佛、拜佛的時候,是否心與佛相應?是否放下了其他的雜念,專心地去修行?而不只是為了完成功課而去做功課,然後以此作為向別人炫耀的資本。

修行,是藉佛經、佛號和佛像讓你的心與佛相應的橋梁,而它的最後作用,是讓你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而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那樣學佛多年,依舊故我,又有何益?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應現在的人的根基的法門,以念經、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拜佛居多。

那就這三種行大致說明一下:

1、念經

其用意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佛經中所宣說的道理,而在讀誦的過程也是受持佛意的過程,通過每個字、每個音,在讀誦的過程中與佛心相應,感受佛陀的慈悲和佛法的智慧。

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開始不必貪多,每天念一部與自己投緣的經典,或《金剛經》、或《藥師經》、或者《阿彌陀經》、或《普門品》等都可以。念誦的時候,端正心意,恭敬地去念誦,對於一字一音都了了分明,日久功深,箇中的妙處自能體會。

2、念佛菩薩名號和持咒

說到念佛菩薩名號,有些人就感到很糾結,因為看了佛經之後,見每位佛菩薩的名號都如此殊勝,那到底念哪一位好呢?

其實不必糾結,佛佛道同,無論念哪一位佛菩薩的名號,其最終也是與佛菩薩相應,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念哪一位都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你的信是否真實生起了,是否真的相信佛菩薩的功德力。而這一念誠摯的信心,才是你與佛菩薩之間的橋梁,才能把你帶往解脫的彼岸。

關於持咒也是一樣的,咒,一般說的是咒陀羅尼,陀羅尼意為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也就是說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佛地論》中說:「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所以,持咒,也不在於你持哪一個咒,而在於你持咒的心能否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

而在你糾結哪一位佛菩薩名號更為殊勝,哪一個咒語效果更好的時候,你已經離佛越來越遠了。

持念佛菩薩名號和咒語的一個要點就是:具足信心,一念專誠。

3、拜佛

說到拜佛,很多人心裡也許會過不去那個坎,認為那些只是泥塑木雕,為什麼要拜?

其實,外表看那只是泥塑木雕,但是內在,它是在表法,是表示佛菩薩的功德所聚。如果能夠低下自己高傲的頭,拋去我慢之心,見識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這時,內心的智慧才會真正生起。

所以,拜佛,不是因為佛菩薩需要人們去恭敬他們,而是我們需要藉這樣的一個緣去調服我們的慢心,去找尋一個殊勝對境來懺悔我們百千劫以來所造下的罪障。

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的禮拜來彰顯他們的功德,真正需要籍此禮拜來積累功德的,恰恰是我們,我們需要以此來培植大量的福德資糧以利我們更好地修行。

所以,當你的頭磕下去的瞬間,你的慢心減退,你的真正智慧才會慢慢生起。

以上就是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入手」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初學烘焙,從哪個部分入手比較好?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初學烘焙,從哪個部分入手比較好?」。我夫妻兩個都是專業的廚師,阿騫是中餐廚師,妻子是專業的西點師傅。我雖說從事的是中餐,但是從廚多年,不論是中廚還是西廚,些許都有些了解的。更何況妻子也從事西點工作多年,也帶過很多的徒弟,對西點烘焙還是有些了解的。
  • 小學生初學書法,選擇從硬筆還是毛筆入手?
    初學書法,從哪裡入手,這倒是不少寶媽寶爸糾結的問題。初學硬筆字,不僅要看寫得好不好看,更要重視「修改」寫字姿勢有一些孩子坐姿端正,執筆沒有特別的毛病,寫字能夠在小學老師指導下,寫出合乎規範的硬筆字,就建議不用學什麼「硬筆書法」。
  • 草書怎麼入手?這本帖是最適合初學的
    草書如何入手呢?很多人第一感覺是《草決百韻歌》,我老師也是這麼推薦我的。讓我練草書,線學草書百韻歌,先識草書。初學時很難辨別。於是又回到古帖苦苦摸索,沒頭蒼蠅一樣亂臨。後來,看古人書論,董其昌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王鐸也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
  • 初學攝影買什麼單眼相機
    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會選擇購買一臺單眼相機,但是對於初學攝影的人來說,因為不懂得單眼相機的配置,所以常常面對各種各樣的相機型號而犯難,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初學攝影的人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有屬於自己的單眼相機,購買到適合自己的單眼相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 什麼是佛法的主線?怎樣以主線引領全局?
    什麼是佛法的主線?怎樣以主線引領全局?大乘佛法的主線是什麼?就是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勝義諦)!以主線引領全局,以勝義諦引領方便法門,以真如自性引領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法有總攬全局的主線只有一條,即是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如果證得真如自性,即會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之無緣大慈。什麼是無緣大慈呢?很多人可能不明白!
  • 佛陀說:佛法在地方就是國泰民安的地方,中國就是佛法在地方
    佛在世間,所到之處,和所教化過的地方,大如一個國家、都市,小至鄉鎮、村落,所有的人無不蒙佛的感化而改惡向善。故此,天下太平,人民和睦,日月清明,風調雨順,災害不起、瘟疫不行等等。到底生死有什麼苦呢?就以人為例:人之出生,在胎如處牢獄,出胎如鑽穴隙,嫩膚一遇空氣,痛如刀割,所以初生之嬰兒,無不呱呱大哭;有生必有死,人之死苦,比生之苦更加劇烈,人將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屍,其苦實非筆墨所能形容。生也苦,死也苦,所以佛來人間成佛,目的就是要教導世人如何了生脫死。
  • 初學書法學楷書什麼體,顏體還是歐體,哪種更利於初學?
    前面有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初學者書法中,我們學什麼體,這個是沒有爭議的開始學都為楷書,那麼楷書中可能出現了爭議的,顏體和歐體兩個楷體的一些爭議了。書法初學其實在傳播的傳統文化中最忌諱的就是一些人認為自己說的就一定對,或者自己的圈子一直都是這樣的,這樣就是對的,對於傳統的東西我們的最大的需求是傳播,只有傳播下去才能有好壞,對錯。
  • 什麼是佛法?萬法唯心,萬法唯識,究竟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認識,什麼是佛法?按照我們常規的認識,寫在佛經上的,就是佛法,就像在現實生活中,寫在法律條文中的文字就是法律一樣。但是,佛法並不是佛經上寫的那些文字,而且,也不是釋迦摩尼佛說的那些話。這些,我們一般都以為是佛法的,其實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的誤解!那麼,什麼是佛法呢?
  • 為什麼初學佛法的人會聞到異香,老修者聞不到了
    初學念佛法門的人就有同感,聞到異香。一般聞到異香的機緣比較多,特別是在初學的時候,為什麼?初學的心很誠,心很清淨,充滿法喜,誠心誠意的誦經念佛會聞到這個百寶妙香、異香。很短暫,以後就聞不到了,因為執著聞香氣,有了妄念。老修也是如此,老修心裡亂,誠心不如從前,退步了,念頭也雜了,所以這種瑞相就沒有了。
  • 孩子英語啟蒙以及初學英語,是從「聽說」入手,還是「閱讀」?
    有個疑問,孩子英語啟蒙以及初學英語,是從聽說入手,還是閱讀入手?我們這代人接觸英語從閱讀開始,讀寫能力往往強於聽說。以前接觸過相關理論,學英語要跟學母語一樣先聽。英語分級閱讀是聽說的輔助嗎?從孩子學習英語哪個階段開始接觸英語閱讀?
  • 初學書法,從什麼字體開始練習效果最好,為什麼
    初學書法,從什麼字體開始練習效果最好,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既有欣賞價值,也有食用價值。有很多朋友,想學習書法,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有哪些基本知識要掌握。初學書法者,無論是選擇硬筆還是毛筆,都需要做到了解漢字書寫規律、掌握工具使用要領、選擇合適字帖範本和吃透精髓臨摹練習等四個方面的工作,循序漸進,紮實學習,必會取得成績。一、了解漢字書寫規律。了解漢字書寫規律,是練習書法的基本前提。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世尊講經,都是契機說法,這句話可不是對一般人說的。很多人喜歡拿這句話指責別人執著佛法,其實很可憐,人家好歹還有個佛法執著,你連佛法是什麼都還不知道呢,還談什麼捨棄佛法?佛法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你修好了,當然要捨棄工具,不要成為自己的負擔,但你現在還沒有修好,甚至根本都沒有修,就直接把工具扔掉,你這是學佛嗎?
  • 跟佛法善法相應
    因為佛法它是清淨解脫至善的法,假如說沒有具備基本的倫理道德,沒有情沒有義,不知道要知恩報恩,那麼這樣的一個人,就已經不是具備人的品格了,那又如何與這個清淨解脫至善的佛法相應呢?同時也要深信因果,因為,假如說認為沒有三世,沒有所謂的過去世、未來世,那麼對因果就不會有深信的心,那自然不會去對現在應該修善去惡的這個部分有嚮往,也不會想要去修得解脫。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宗教,不願意接觸。自己以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跟宗教為伍,你說這個毛病犯得多大!
  • 英語啟蒙教育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入手,用什麼方式最好呢?
    很多家長都頭痛一個問題: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入手,用什麼方式最好呢?當然是越早越好!從孩子一出生,英語啟蒙就可以開始了。我今天想對家長們說:孩子的英語啟蒙,靠家長自己就可以搞定。那麼學習語言有什麼樂趣嗎?作為一個學了將近20年英語的人,我認為學語言最大的樂趣在於交流。比起做對一道語法題,拼對一個單詞,能用英文(哪怕不那麼標準)自如地和別人嘮嘮嗑,是不是更讓人開心?因為,語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人際交流。能夠理解別人說的話,並且予以反饋,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這就是學習語言的樂趣所在。
  • 成年人初學書法,應該選什麼字帖好?您還在糾結嗎?
    不寫書法的人,可能一提起楷書,自然就想到的是歐、顏、柳、趙,其字體端莊,用筆精準,結構嚴謹,筆劃平穩,可謂法度森嚴。歐體挺勁峭拔,柳體端莊嚴謹,顏體雄強渾厚,可以說是美到了極致,是大家學習書法非常好的碑帖,但是也容易讓初學者誤入歧途,只會一筆一畫去練習,不會連續性書寫,對以後轉向行草就非常的困難。而真正學習書法的人,沒有不臨褚體的。
  • 人怕黑是什麼緣故?佛法教你,克服這種恐懼心態
    很多人信佛、學佛,只是為了求個平安吉祥,並沒有對佛法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最簡單的我們要知道,佛法乃生活之法,乃心法,非宗教、非文化、非信仰、更非迷信,無非說了一個「真」字,佛法從哲學高度以及科學層面,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廣義的佛法是指一切法界實相的法,都是佛法;狹義的佛法,則是指世尊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法。佛法可以分為三乘,即是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其中菩薩法又包括二乘聲聞和緣覺之法。佛法也可以分為解脫道的法、佛菩提道的法。解脫道之法即是二乘聲聞、緣覺之法,佛菩提道之法即是大乘菩薩之法。佛法只是一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名為佛法。
  •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有許多的人尚處在一個粗知大概的階段,也有許多剛剛入門學修佛法的人一知半解,為了能更好的深入理解,今天試著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歡迎大家指正。慈航,首先要知道慈的字意是什麼,在佛法中,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說,是為四種廣大的利他之心,認為可以令世間眾生獲得離苦得樂的成果,而其中的慈就是能與眾生安樂的友愛之心。
  • 初學太極拳你應該注意這些
    一個沒有任何太極拳基礎的人學習太極拳,就好比是在一張白紙上的做畫,這個初期的訓練就像是一個畫家,通過自己的創意與想法,在這張白紙上畫下一副漂亮的書畫一樣,每一次下筆尤其重要。初學太極拳就如同在白紙上畫下第一筆一樣重要。初學太極拳,應尋明師而非名師。所謂明師就是明白的老師,學拳一定要學得明白,而非徒有虛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