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晚報》報導,算盤,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近日,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之後被取消。專家研究發現,珠算不僅是可靠的計算方法,還是智力開發的很好載體,甚至有助於智障兒童的康復。為此,專家呼籲,珠算能否重歸小學課堂?
幼教課堂
幼兒學用「五珠寶寶」
「伸出右手的大拇指,撥入一條小魚,撥入一片葉子,再撥入一輛汽車,最後,一隻小雞回家了!」昨天下午,福州路上海市少兒珠心算進修學校裡,幼兒園中班孩子正在上一堂珠算課,每個孩子面前,擺有一把小算盤,老師正用生動的語言教他們撥算盤,學習10以內數字的加減法。
據老師介紹,這些稚氣可掬的孩子已上過9節珠心算課,學會了阿拉伯數字1—9、基本的珠算指法以及1—4的加減法。與小學裡教的算術不同,他們是通過算盤來學習的。比如「1+2」,就是撥入一顆珠子,再撥入兩顆珠子,從而變成三顆珠子。這和常規的算術有何不同呢?楊老師告訴記者,「1+2=3」其實是一種抽象的、運用數字概念的算術,幼兒學的時候很難理解,所以家長、老師教的時候要用道具,最簡單的道具就是手指。不過,中國老祖宗發明的算盤是一種遠比掰手指更好的道具,它不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而且能用作數學啟蒙的教具。通過撥算盤,幼兒可以直觀地理解數字和加減法——撥入、撥出幾顆珠子,一目了然。
在昨天的課上,老師開始教孩子們含5的加減法。在算盤裡,一顆上珠表示「5」。老師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幅有5隻熱氣球的圖像,讓孩子們用一顆「五珠寶寶」來表示。隨後,老師換上一幅有6隻氣球的圖像,讓孩子們用算盤來表示。結果,他們都撥入一顆下珠,與這顆上珠組成了「6」。學會了運用「五珠寶寶」,孩子們的算術本領又升級了。
可開發右腦訓練記憶力
楊老師介紹,該校為學齡前兒童準備了四學期課程。第一學期教9以內的直加直減(不需用「滿5加」、「破5減」珠算法則的加減法),第二學期教100以內的直加直減,第三學期教用到「滿5加」、「破5減」珠算法則的加減法,最後一學期教進退位加減。按照這個教學進度,到了第二學期,幼兒園中班孩子就能學會兩位數加減法了。「珠算的一大特點是直觀,小朋友藉助算盤很容易理解兩位數加減。」楊老師說。
「珠心算」是以珠算為基礎、更上一個階段的技能。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少兒珠心算進修學校校長陸萍說,在學習珠算的過程中,孩子們其實已經在學習這種心算方法了。所謂「珠心算」,通俗地講,就是在腦海裡打算盤。練習了一段時間的珠算後,兒童和成人的大腦便能形成「珠映像」,讓算盤和珠子呈現在大腦中。與普通心算相比,珠心算的速度快得多,很多心算高手用的正是珠心算方法。據陸萍介紹,學齡前兒童學完四個學期的珠心算課後,能具備5個100以內數字加減的心算能力。例如,當大人報出「54+32-27+48-30+16」後,孩子能立刻給出答案「93」。
專家建議
珠算曾進課堂又被取消
在上海市少兒珠心算進修學校校長陸萍看來,珠算以及珠心算對開發兒童智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有很大幫助,應被引入小學課堂。
據介紹,2000年前,珠算一直是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部分,但此後它就被取消了。在多位數學教育專家的呼籲下,2011年頒布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又「請回」了珠算,作為教學生理解十進位制、多位數的教具。如今,在上海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介紹算盤的內容,但不教珠算技法。「現在大多數的數學老師也不會珠算了。」陸萍無奈地說。
近日,中國珠算被聯合國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數學教育專家認為,這是讓珠算重返課堂的一次契機。「算盤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雖然在計算機時代,它的實用功能削弱了,但作為數學啟蒙教育的教具,它完全有其獨特的價值。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打算盤,既能學好算術又能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何樂而不為?」陸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