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知瞭望哥 了不起頻道
最大的樂趣在於永遠在路上 / 《宋式鬥拱》
鬥拱、積木
©劉文輝
No1 · 壹 · 劉文輝
—
劉文輝生於山西,04年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做設計工作,之後又轉做工程管理,10多年時間,他輾轉了多個地方,最終在國外一家企業有了不錯的職位和收入。
但就在他高管的位子剛剛坐熱不久,卻選擇了辭職回國。他覺得:「再在國外呆著,就會慢慢忘記自己的根。」
回國後的劉文輝,陷入了一片茫然。他不斷嘗試新鮮的行業,開過培訓班,教學生畫畫;也開過書店,做過茶具,但始終覺得沒有找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直到2013年,在上海的一個博物館裡,劉文輝望著展出的一座古建築模型出了神。他回憶:「像是在腦海裡打過一道閃電一樣」。
「這麼美好的東西不應該被放在博物館的玻璃罩裡,更應該是可以被觸碰到、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的。」
劉文輝終於發現,回國之前他只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而這之後他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
一切都還不晚。
第二天回家後,劉文輝關掉自己的書屋,創辦了」晚峰「工作室,專注搞中國古建築榫卯。
劉文輝評價自己當時的舉措,「也許是無知者無畏」。儘管所有人都反對,他還是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工作室創立初始,有關古建築營造、模型、文創、圖書、建築設計、美術設計等各種難關在等待劉文輝攻克。
「壓力非常大,兩年間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晚到上十點。沒有一天不是這樣過來的,但是當我把某一階段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會覺得那之前的壓力根本不算什麼。」
在這條坎坷的路上,劉文輝步履蹣跚。最困難的時候,他買掉了蘇州的房子,用來支持創作;有一天,有一個到付的15元快遞,而他身上,連15塊錢都沒有。
但他從來沒有抱怨,也沒有懷疑,他始終堅信著黎明到來的一天。他已經認定,「要把榫卯作為這一生唯一的一件事情來去做。」
2016年,40歲的劉文輝來到杭州,踏入了美院的大門,考取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在這裡,他終於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
因為知道路途崎嶇,所以他總會勸告想要入行的人。
「願望的付出要摻著著代價,可能到中間,在一路奔跑的路上,你會受不了,會停下來,會半途而廢,那個時候你是很痛苦的,因為你人生的時間又浪費了很多,你又要從頭開始。」
「如果你有願望,你一定要想清楚,你要付得起,你要承擔得起這個代價,你要願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堅強,才會能夠有這樣的願望。」
而他,選擇擁抱自己的願望。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現在依然在海外,依然在做自己不喜歡的或者為了生活,為了房貸也好,為了家庭也好,在做所謂的工作。他們都告訴我,那不是他們想做的事,但是可以賺到錢。」
「但我覺得,賺錢不是我的第一目的,我的整個人生追求也不是為了那些錢,也不是為了一套房子,相反,我可以為了做鬥拱,把房子都賣掉。我覺得最大樂趣在於你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追求你最喜歡的事情。」
「攀登一座山峰是很艱難的,它需要我們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所以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座山峰等著我去攀登,就算比別人晚,我也一定會到達頂峰。」 這也是劉文輝的工作室為何要取名「晚峰」的原因。
No2 · 貳 · 中華鬥拱
—
古建築,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符號之一。鬥拱作為古建築中最關鍵的結構,支撐了整體的造型,
作為古建築風光的敲門磚,這份美之前被藏於學校和博物館的教學展示間,未被大眾共賞。
在劉文輝看來,鬥拱不應該只是一種傳統教學,更是一種審美。
而如何以一種更便捷和合理的方式讓這種美「走入尋常百姓家」,他想到了積木,最終他選擇了鬥拱作為領略此間風光的「敲門磚」。
劉文輝按照100:1的比例,製作了南禪寺香爐,既保留古建築的美,又具有生活場景下的使用美感,深受人們的喜愛。
《南禪寺香爐》
框架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
鬥拱則是這種框架結構建築的一個獨特構件。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將屋簷的荷載經鬥拱傳遞到立柱上。
「牆倒屋不塌」就是這個意思,古代宮殿、寺廟正是因為鬥拱,才有了那恢弘的龐大屋頂。
「我們進了商場,看不到有一款有中國特色的玩具或者積木,要麼是艾菲爾鐵塔,要麼是自由女神像,要麼是其他的,而唯獨沒有我們中國的。」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商場裡,學校裡圖書館會更多地擺放陳設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的玩具和積木,那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今,劉文輝仍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著,在杭州開設自己的工廠,數位擁有超過40年經驗豐富的老木匠也加入進來。
劉文輝自信,有能力做出中國最好的古建築模型和品質最好的鬥拱玩具,讓中華榫卯走進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
「通過工作多年後,我認識到的一個問題,無論你是年少時,還是哪怕你40多歲50歲,不要委屈自己,勇敢的去向自己最喜歡的最願意去實現的夢想去努力。」為時代奉獻什麼樣的品質,這個時代就會給什麼樣的結果,唯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換來堅若磐石。
No3 · 叄 · 作品
—
《宋式六輔作補間鬥拱》
《宋式六輔作補間鬥拱》
©劉文輝
《宋式四鋪作插昂補間鬥拱》
《宋式四鋪作插昂補間鬥拱》
©劉文輝
《唐式佛光寺東大殿各類鬥拱》
《唐式佛光寺東大殿各類鬥拱》
©劉文輝
《清式單翹重昂鬥拱》
《清式單翹重昂鬥拱》
©劉文輝
採訪Q&A
望哥: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鬥拱嗎?
劉文輝:鬥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一種常見的榫卯結構,從立柱之上的大鬥開始,由一點逐漸向上升,向四周擴散,形成結構嚴密的榫卯結構,再通過一級一級的力量分散,化解龐大屋頂帶來的千鈞重擔。
望哥:您做鬥拱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劉文輝: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也不是榫卯的結構理解,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如何理解人們對美的認識,如何傳達這種美,它的難度早已超越了榫卯的技術本身。
望哥: 您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是哪件鬥拱作品?
劉文輝:目前為止我沒有哪一款是最滿意的,如果要選一件,我最喜歡宋式四鋪作紫光檀鬥拱,這款鬥拱我們採用了紫光檀+黃楊木+銅配件的製作工藝。
望哥: 未來您有什麼規劃和目標嗎?
劉文輝:未來我們的路還很遠。榫卯在我看來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古建築榫卯積木真正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繁衍不息,也希望能把這種美,這種智慧傳承下去,因為它代表了我們的民族文化。
-Fin-
運營 |匠匠
編輯 | 金木
原標題:《◎發現中國好手藝.01 |他40歲從頭開始,考上研究生,將中式積木賣給全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