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養玉一時,玉養人一生」,這大概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美好的詮釋。
關於玉的養生價值,除了《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還有各種藥物學、物理學、營養學的佐證加持,認為玉石可降壓安神,養顏美容,疏通經絡,益壽延年……功效多得一時半會說不完!
因為玉石含有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所以用玉石摩擦皮膚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增強人的免疫力……
但事實上,連口服都不能完全吸收,更別說是戴身上了,靠玉補充微量元素,也許還不如吃個蘋果、幾顆冬棗來得實際。
雖然玉石養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古人認為玉石能蓄養滿滿的元氣,對玉的功效開發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從魏晉南北朝服食玉屑珠粉成風到楊貴妃含玉防暑降溫,歷朝歷代的帝王嬪妃都堅信玉能養生駐顏。
駐顏有術的慈禧,一生都玉不離身,從早上開始,用玉尺去皺,從頭到腳戴上各種玉飾、玉手鐲、玉扳指,用玉茶碗飲茶,用玉筷、玉匙、玉盤用膳,就寢枕玉枕。在她70歲那年,本打算為自己定做個大玉棺,結果在匠人們踏破鐵鞋,終於在崑崙山找到一塊龐大的和田玉山料時,(長三米,寬二米,厚一米,重二十噸)卻因運輸的難度太大,用了三年時間才從山上運到一千裡外的新疆庫車縣,慈禧到底沒能等到她的玉棺,於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儀鑾殿駕崩!
不過,她陪葬的玉器也不少。
而以養眼為目的的追求,得上升到心靈養護的境界了吧!
作為一個極具藝術修養的皇帝,宋徽宗對玉器的痴迷,顯然不能局限於它的養生價值,當宮內的玉器已不能滿足他的審美視野,他開始向民間徵集珠寶奇珍,而這大大刺激了民間琢玉業的發展和玉器市場的繁榮。
藏於深宮的玉器,一旦在民間露面,立刻贏得了大眾的芳心,一些價位親民的玉器,開始成為普通百姓的心頭所好,愛玉、用玉、玩玉、藏玉成為時代新風尚。
論會玩,乾隆從來都是榜上有名,而玩玉的話,乾隆稱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
作為全能型發燒友,幾乎沒有乾隆不好的,愛琴棋書畫、愛收藏、愛吃愛喝愛旅行……尤其是對玉的狂熱痴迷,被冠上了「玉痴」之名,不但為玉寫了800多首詩,還把玉鑲嵌在每個兒子的生命裡,十七個兒子的名字統統都帶「玉」字旁,自己死後嘴裡也要含著一塊玉知了。
乾隆皇帝對玉器的重視,再次掀起了國民玩玉賞玉之風,在玉石的用料和製作工藝上,也更加精益求精,達到中國玉器發展的巔峰。
古之君子必佩玉,玉佩除了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一種對品行的極致追求。
君子無敵,玉不離身,古人認為玉的品質與君子的品質最為相近。
君子佩玉,除了明志,還有「節步」的功用,行走時溫文爾雅、不疾不徐,玉佩發出的聲音才會清脆悅耳,長久佩戴自然可養出君子風範。
又因為環佩的叮噹聲很遠就能聽到,昭示著君子光明磊落的行事之風,不會行偷聽窺看等非禮之事。
玉,也是中國人心目中「德」的代名詞,除了被拿來比「德」,也被拿來試「德」。
武則天曾在大殿上擺出西國進貢的玉石寶物,然後把諸皇孫召集到殿命他們各自挑選,以觀其志,大家無不搶先恐後,惟獨李隆基不為所動,端坐一旁看熱鬧。
此舉令武則天大為驚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
於是將太宗珍藏的「玉龍子」給了李隆基。
古人認為玉有君子之德,常年佩戴、把玩玉石,可以隨時提醒自己修身養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這才是玉養人的真正含義。
對於玉本身來說,養玉的學問要大於玉養人。
但凡提到古玩玉器,總能聽到「包漿」一詞。
那麼,什麼是包漿呢?
當玉器(古玩)歷經了長久的歲月洗禮,在其表面會形成一層特別的光澤,這個光澤就是「包漿」,年代越久,包漿越厚。
「包漿」常被作為鑑別傳世古玉的重要參考依據,古人說這層漿殼是人的精神氣血所聚,其實就是指人體的有機物質,即把玩者身上的油脂、汗水、灰塵等在經久的摩挲中逐漸形成了「包漿」,但過多的汗液和油脂也會對玉造成腐蝕,所以不能為了儘快包漿而讓玉石一直處於「油膩」的狀態。
「養玉」離不開「盤玉」,「盤玉」又分為「武盤」與「文盤」,「武盤」就是用乾淨的白布不斷磨擦玉器,受熱產生的高溫可將玉中的土氣迅速逼出,使其晶瑩潤澤。
「文盤」就是通過長年累月的佩戴和把玩,達到養玉的目的。
隨著盤玩次數的增加,會發現手中的玉逐漸發生了變化,當人的體溫激發了玉石礦物分子的活性,與人體油脂相融的玉石將變得更加溫潤,綻放出更加美麗的光澤,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感官上的愉悅會帶來好的心情,心情一好,氣脈通暢,身體自然就好,這何嘗不是「玉養人」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