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每年的夏季都是各個家庭用電的高峰期,空調、電風扇、冰箱這些電器都十分耗電。因此,每個家庭在夏天每個月所需要繳納的電費普遍都比較高。
而在近幾年,很多人發現現在每個月要繳的電費比以前多了好多,以前就算是夏天一個月也就交兩三百,但是現在交電費時經常要六七百,甚至一千多。
對此,絕大多數人都會承認,現在的家用電器多了,用電量比以前大了。只不過,用電量再大,也不至於是以前的兩三倍,所以很多人對於電費的增加都摸不著頭腦。
難道是電費悄悄上漲了嗎?這一點其實是多慮了,因為一般在電費漲價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接到通知。而且就算是電費真的集體漲價了,也不至於一下子漲一倍多。
而很多家庭電費大幅增加的一個真正的原因,其實主要就在於他們的用電量進入了一個「新的標準」。
這裡就要普及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識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電費的計算方式雖然是用每度電的價格乘以用電量,但其實這只是在一個標準中額計算方式。如果超過了這個標準的話,電費就要另外計算了。
而之所以那麼多人只知道計算電費要看用電量和電價,主要是因為在2011年以前,我國的電力計價就是只看這兩個因素。當時每度電的價格普遍都是4毛錢,電費的價格就是用用電量乘以電價,用多少電,交多少錢。
但是在2011年之後,為了引導人們節約用電,電費就有了新的定價「新規」,那就是針對電力定價分不同的標準。對此,每個城市都有一定的區別。
舉個例子,北京對電力定價就有這樣的分檔:每個月用電量小於240度是第一檔;240度到400度之間是第二檔;高於400度是第三檔,檔次越高,電價就越高。
也就是說,在電費定價新規下,每個家庭用電量越多,只要超過了一定的等級,不僅電價會更高,還會面臨額外增加的幅度。
尤其是在第二標準和第三標準之間,差距會更大。以南京為例,其第一標準電價是0.53元/度;第二標準電價是0.58元/度,但是第三標準電價是就直接漲到了0.83元/度。這樣一來,用電量大的家庭相比以前而言電費就要多出很多。
那麼在這樣的電費定價標準下,怎樣用電才最划算呢?
其實這其中的道理每個人都懂,無論在哪個標準下,用電自然是越少越划算的。各個家庭完全可以查閱一下本地的電力定價標準,儘可能地保證家裡的用電量在第一標準範圍內,不要超過第二、第三標準,要不然電費就會以更快的方式增加。
而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電了,不用的電器最好拔掉插頭、用不到的燈不要保持常亮、儘可能地使用一些節能的電器設備,這樣的話才能真正把電費給降下來。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