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斯圖 旅法學者
1500年以後,人類已從野蠻狀態走向文明社會,但「汪達爾人」屢禁不絕,甚至聲勢日漸壯大。
在談及法國街頭運動時,必須澄清一個我們外國人容易產生的錯覺:在遊行或集會等活動中,尤其在遊行、集會結束後,跟警方發生衝突的年輕人多半不是學生,甚至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示威民眾。然而,他們幾乎每次都不缺席,會成群結隊聚集在一起,身著深色套頭衫,面對警察發出噓聲。在他們準備行動時,便用圍巾等物品遮住半張臉,開始掀翻汽車、焚燒垃圾、搗毀公共設施、甚至搶劫財物等暴力活動。
10月16日傍晚五六點,也就是9月份以來抗議退休制度改革引起的第六次全法大遊行結束時,筆者在巴黎民族廣場附近看到兩三百名黑衣年輕人,逆著遊行人流,在一桿黑旗指引下朝巴士底廣場呼嘯而去。法新社稍後發布的消息稱,他們的目標是巴士底歌劇院,但沒有成功,而是在跟防暴警察的混戰中被拘留三十餘人。而此時在廣場上,遊行隊伍中的各個工會團體等都收起旗幟,關掉喇叭,漸漸散去。一位參加遊行的法國老太太提醒,離那些年輕人遠點,他們並不是示威者,退休制度改革也跟他們沒關係。
他們是誰?
法國媒體經常使用「打砸搶分子」(casseur)或「破壞分子」(vandale)描述這樣的年輕人。第二個法文詞原意為「汪達爾人」(日耳曼民族遷徙到突尼西亞的一個分支),即英文「破壞」(vandalism)一詞的由來。公元445年,汪達爾人攻陷羅馬,洗劫了兩個星期,還搶走羅馬皇后和兩名公主。
1500年以後,人類已從野蠻狀態走向文明社會,遊行成為法國政治中重要的民意表達方式之一,但「汪達爾人」屢禁不絕,甚至聲勢日漸壯大。他們號召反抗政權,砸爛一切,但並非意味著他們就全然沒有政治信仰。如同筆者看到的黑旗,即為標識其身份的重要標誌,即無政府主義者的象徵。
如同無政府主義起源於對資本主義的反抗,近年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法國經濟形勢緊張,使得年輕人就業問題更加困難,然而政府並沒給他們帶來多少希望。無政府主義等極左思潮的吸引力便逐年增大,尤其是針對城郊移民、貧困街區和困難家庭的子弟等,這就是「汪達爾人」的參與者主要是非洲裔或阿拉伯裔移民的原因。
不管什麼名目的遊行,包括節慶活動,都會成為「汪達爾人」發洩的極好機會,如果外國人不明白這點,就很難明白為何每逢慶祝新年夜,香榭麗舍大街一旁總埋伏著大批防暴警察,防備破壞和騷亂發生。事實上,新年夜總會有數千輛汽車被焚燒。
法國民眾享有結社自由,但無政府主義者具有的激進、極端甚至號召恐怖活動等反社會特點,一般被禁止組成任何正式團體,否則會遭到警方傳訊甚至取締。警方平時的監視對象除了刑事犯罪,往往也包括這些激進團體。他們往往在遊行中打出旗號,吸引激進年輕人跟隨其行動,便衣警察通常混雜在「汪達爾人」中間,用相機或者攝影機取證,這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連累記者成為被攻擊對象。「汪達爾人」認為,警方會從記者的影像資料中認出他們的身份,導致其事後被捕。
根據法國內政部長10月26日公布的數據,自10月12日第三次大罷工以來,有2254人被警方傳訊。不過,學生在其中的數量有限。但弔詭的是,大部分法國人明明知道這種遊行暴力的存在,但卻無力制止,是因為法國大革命以來「暴力也是民主」的傳統,還是出於對移民問題的避諱,可能就需要探究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