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們都學到過一個句型「Could you please help me...?」,英語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一種表示禮貌、委婉的請求方式,只需要記住了就行。好像這不屬於某種特定的語法,而是一種「慣用表達」「固定搭配」之類的東西,表示許可和能力的「can」「無端地」使用了過去式。
但語言是有邏輯的,作為一種認識工具,語言建構的內裡隱藏著思維的邏輯。「慣用表達」是一種蹩腳的解釋,即便是「慣用」,它也存在一個最初的合理邏輯。
我們對過去式的理解一般是: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和存在的狀態。後來很多語言學家通過各項研究發現了這個時態的一個重要特徵——過去式是一個「距離性」的時態,這個距離不僅僅是時間上的距離,還包括事實上的距離,情感上的距離或者叫做人際關係的距離。
人類認識事物主要有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空間很好理解,人類出生前就感受到母親的肚子這樣的空間,隨後感受接生的房間,到我們可以自由行走,感受千變萬化的建築,感受到無垠的自然界,感受無限的宇宙空間,我們首先認識的是空間的概念。
但時間是不可被感知、具有抽象性複雜性的,所以我們往往藉助於更易於理解的概念來理解時間。有時我們藉助更為具體的事物來理解時間,我們說時間可以「節約、揮霍、浪費」,是因為我們藉助了「金錢」的概念。當我們藉助空間的概念,往往用表現空間運動的方式來表達時間運動:
時間是可以「穿過(go through)」,「抵達(arrive)」,「接近(approach)」的對象。
空間上的方位和距離也應用在時間上:
「at this place(here)-at this time」」、「at that place(there)-at that time」,「after a long distance-after a long time」.
有學者總結「時間可以通過空間來概念化,空間亦可以通過時間來概念化」,時空是一組雙向映射的概念,不可區別而談。既然我們通過空間認識了時間,那麼反之,我們依然可以藉助時間來理解空間。
空間有具象抽象之分,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顯然是一個具象空間,而我們交際的這個社會就是一個抽象、虛擬的空間。物與物之間有遠近之分,這種對具體空間距離的感知遷移到抽象上,人與人之間有親疏之分,謂之人際關係的距離。這在中外語言表達上都有明顯體現,譬如,中文裡的「如膠似漆」、「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等詞。再如英文中形容人關係親密的小詞「close」。
在這一層面上,對於空間的理解表達變得更加複雜了,過去式的這種「距離性」應用就是藉助時間來認識、表達抽象空間的體現。據我大致了解,拉丁語及其下屬的很多歐洲語言都有這個特性,在這裡用英語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有其他外語學習經歷的朋友可以對照想想該語言當中是否也有這個現象。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這個很基礎的英文句型用來表示委婉地祈求幫助,使用「can」的過去式「could」,仿佛在說「我剛才想讓你幫我,但現在不想了」,提出的請求距離「現在」遙遠,語氣變得委婉而模糊,顯得非常客氣,給對方留下了拒絕的空間。
時態的距離體現了和聽話者的距離,顯然,我們對話的人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也許是餐廳的服務員,也許是車站的一個陌生人。
除去情感距離,還有一種事實距離。事實距離就是我們的設想與事實之間有一段距離,是虛擬的。由此,英語中有「虛擬語氣」。看一個例句:
If he were free today, we would have sent him to Beijing.在這裡,我們設想主語「他」有空,但是事實是他沒空,我們也就沒能把他派去北京。我們設想中的現實和實際的現實有一段距離,所以把時態如高中老師常常教的一樣「往前推一個」,完成了「虛擬語氣」的表達。
希望大家在看完這篇推送後能夠對過去式有新的理解。我還是主張,在語言學習的時候多問自己個「為什麼」,不要拿「固定搭配」來當自己大腦偷懶的藉口。「牛角尖」有時還是值得一「鑽」的,「鑽」來「鑽」去,不知不覺「鑽」出了一個奇妙的語言學世界。
文案 | Isuri一酥梨
排版 | Isuri一酥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