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活動中發言
代表山農大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籤署合作協議
指導德國留學生
柴同傑題詞
□本報記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張大偉
個人簡介
柴同傑,平原縣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51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山東省中德動物疫源人獸共患傳染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福利與健康養殖分會理事長,國家家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首席,中華預防醫學會空氣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多項國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德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轉基因重大計劃課題、德國政府基金項目、德國國際合作與發展部項目、農業部948項目等。先後發表論文360餘篇、SCI論文60餘篇,數次獲得山東省政府自然科學獎等,獲得發明專利20餘項,編著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10餘部,培養博士、博士後40餘人、碩士120餘人。
冬末春初,迎面吹來的風依然冷冽,但明媚的陽光照在身上,讓人心生溫暖。不遠處的泰山是黃綠相間的,預計用不了多久,綠色就會把黃色「吞噬」,連成一片鬱鬱蔥蔥。
山腳下,有一座百年老校——山東農業大學。作為國家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山農大擁有一大批國內農林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德州老鄉柴同傑教授即是其中之一。
柴同傑深耕動物醫學領域40年,在動物病原微生物學、獸醫免疫學、動物環境衛生與動物福利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對養殖環境監測與控制、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國內領先,對微生物氣溶膠的研究則具有國際領先地位。
年逾花甲的柴教授才思敏捷,對幾十年前的事情依然記憶深刻,他躬身研究、勤勉不輟,持續為心愛的事業貢獻力量。利用半天時間,他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從村幹部到大學生
1977年10月,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正在平原縣王村店公社程官屯村(今德城區黃河涯鎮程官屯村)任村支部副書記的柴同傑內心起了波瀾,他知道,改變命運、人生騰飛的機會來了。
柴同傑生於1957年,父親曾長年擔任村大隊長,待人誠懇、踏實能幹,在村裡頗有威信,母親是位善良淳樸的農民。柴同傑記得,父母向來教育他要用功讀書,將來為國家為社會作些貢獻,曾在家中泥牆上用粉筆寫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幾個大字以示鼓勵。他也從沒讓父母失望過,成績門門優秀。
不過,隨著高考的中斷,未來開始變得迷茫。1975年7月,柴同傑高中畢業,無學可上的他本打算追隨兩位哥哥參軍入伍,可惜視力不合格。不得已,他只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有文化、有能力、肯吃苦,柴同傑的工作得到認可,很快入了黨,成為村支部副書記。不過,他始終懷揣讀大學的夢想,雖不對外人道,但內心十分堅定。所以,當機會來臨時,他知道自己絕不能錯過。
從恢復高考到正式考試只有不到2個月時間,柴同傑抓緊一切時間,邊工作邊複習。他告訴記者,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黨和政府提出的奮鬥目標之一。多年的工作實踐也讓他深刻認識到,農業要靠現代技術武裝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所以當時填報的幾個志願都是農業院校。最終,柴同傑被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前身)畜牧獸醫系獸醫學專業錄取。
柴同傑坦言,收到通知書時他有點驚訝,因為不理解為什麼大學還有這樣的專業。但真正學起來後,才發現這個專業比想像中要複雜得多、有用得多。「單說給動物看病,就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首先動物的種類太多了,導致疾病的因素非常複雜;其次,動物不會表達,只能依靠症狀檢查、化驗的方式診斷,對醫生的業務素質有著很高要求。 」柴同傑說,「另外,這一專業不僅是給動物看病這麼簡單,還包括公共衛生學、人畜共患病學、動物檢驗檢疫等多方面內容,非常複雜,也非常有研究價值。 」
4年的大學生活,讓柴同傑對這一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積累了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鍛鍊了實踐能力。面對我國畜禽疫病流行嚴重、控制效果差等問題,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深耕細作,為我國畜牧業發展貢獻力量。
留德8年掌握前沿技術
1982年畢業之後,柴同傑作為優秀畢業生留校,被安排為校長辦公室秘書。在別人看來,這個崗位起點高、有前途,可幹了不到兩年,柴同傑便心生去意。因為他覺得校辦的工作離所學專業距離太遠,時間長了可能會「自廢武功」。於是,他找到校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校長對眼前這位年輕人的志向和追求很是欣賞,欣然同意,把他調至基礎獸醫學講師崗位。
新的崗位上,柴同傑盡心盡力,教書科研兩不耽誤。研究越發深入,他越覺得有太多未知值得探索。1989年,一個機會悄然出現——學校準備選派一批優秀青年學者赴德國深造,柴同傑名列其中。
德國是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理論和技術奠基人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就是德國人。這是一次極具吸引力的機會,但也帶來不小的挑戰——當時柴同傑已經成家,孩子剛剛4歲,對德語更是一竅不通。讓他意外也感動的是,家人很支持,這給了他極大動力。拿到德國大使館籤發的入境許可籤證後,柴同傑趕緊去北京語言學院接受德語培訓,由於時間緊張,半年裡他一次家也沒回,最終順利通過難度很高的德語水平考試(PNDS)。
1990年8月,柴同傑坐上北京開往歐洲的國際列車,當時他還不知道,這次留學之旅會長達8年。「學習一段時間專業課後,德國學位管理部門會對留學生的前期成績進行評估,經過評估,我獲得了碩博連讀資格,所以一讀就是8年。」柴同傑先後在霍恩海姆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學習、研究,師從動物醫學權威、柏林自由大學動物衛生與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沃爾夫岡·穆勒(WolfgangMueller)。「穆勒教授是我的恩人,不僅在學業方面傾囊相授,生活方面也很照顧我,做科研項目時給了我二級官員半位的待遇,相當於教授助理,每個月有3000多馬克的工資。 」柴同傑說。
留德8年間,柴同傑系統學習了微生物學、免疫學與傳染病學理論,掌握了前沿的技術和研究方法。1998年博士畢業時,柴同傑本有機會留在國外工作,但他毅然決定回國,他說:「我在中國生、在中國長,無論何時都不能忘根,祖國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回國後,柴同傑被母校聘為預防獸醫學副教授,一年後又被聘為教授。他邊教學育人邊研究,進入一段成果高產期。
創新研究成為行業翹楚
口蹄疫、非典、禽流感……過去的幾十年裡,數次疫情的大流行給畜牧業、公共衛生及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這幾種疾病有個共同特點——都是人畜共患病。柴同傑正是這一研究領域的翹楚。「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氣溶膠。」柴同傑說,「專業角度講,這是一種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自然界中的雲、霧、煙都屬於這一範疇。 」
柴同傑運用基因組學溯源理論和技術,對牧場臨近社區環境、動物舍環境及動物體病原微生物進行監測,揭示了起源於動物體的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夠形成氣溶膠,並向牧場周邊或社區環境傳播擴散,對居民健康造成威脅;闡明了為什麼有的禽流感患者並未接觸過家禽或食用其產品卻被感染的機制——即空氣傳染。
在此基礎上,柴同傑帶領團隊建立了病原微生物氣溶膠的發生、傳播及傳染模型,揭示了包括禽流感病毒、H1N1病毒、新城疫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等病原體的氣源性傳染機制;建立了病原微生物的實時在線監測技術,對傳染病作出預報預警。圍繞這方面課題,他在國外核心期刊發表SCI論文6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獎、山東省自然科學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等,部分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前些年,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585個縣的11種動物群中出現了一種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的頑症,給畜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學界根據其特徵定名為猝死症。柴同傑率領團隊對這一疾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建立了新的診斷檢測方法,制定了國家行業診斷標準,研製了類毒素疫苗和抗毒素血清,取得國內領先的成果,榮獲山東省政府技術發明獎。
在當前熱門的動物福利研究領域,柴同傑同樣有自己的見解。動物福利一詞是英國學者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含義是要求人們科學地、人性化地對待動物,按照動物生長生活的條件需求進行生產管理,減少疾病,促進畜牧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保障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柴同傑認為,動物福利並不是一句超前的口號或不切實際的要求,「國際多家組織聯合調查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爆發流行與目前的養殖方式有直接關係,即非常密集的、工業化模式的畜禽飼養忽略了活體動物生理和行為的需要,導致動物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升高,傳染病流行加快、加重。養殖者為了維持生產,在飼料或飲水中不得不添加抗生素。而這樣的畜產品的安全就是問題」。
柴同傑一邊呼籲同行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重視畜禽的健康養殖和動物福利事業的發展,進行立項研究;一邊主編了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動物福利及保護》,這是全國唯一一本關於動物福利的教科書;2015年,他主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動物福利研究機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福利與健康養殖分會,為其學術研討和產學研結合搭建了平臺。
此外,作為山農大獸醫微生物學學術帶頭人,柴同傑成功申報了預防獸醫學和獸醫學的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省重點學科,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層次,他也成為山農大「1512」人才工程十幾位第一層次教授之一。
為中德科研合作積極奔走
在柴同傑看來,開放、交流與合作是學術的基本屬性,「閉關自守」是科學發展的天敵。為此,他帶領團隊與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與流行病學研究所、軍事獸醫研究所、清華大學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微生物利用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合作,執行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和開放基金項目,使團隊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多年留洋經歷也讓柴同傑明白,學術視野決定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只有緊盯國際前沿的研究動向,加之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國際領先。為此,他利用自身優勢,投身中德政府間的科研合作,推動山東農業大學走在中德動物醫學領域科研合作的前沿。
經過柴同傑的積極奔走,2003年3月,沃爾夫岡·穆勒教授來山東進行學術訪問,為之後的深度合作「打前站」。之後,雙方頻繁派學者互訪,互派博士生留學深造,進行合作研究。
2011年,柴同傑作為客座教授,對接德國科赫醫學研究院、柏林自由大學、霍恩海姆大學訪問,最終促成「山東省中德動物源性人獸共患傳染病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他出任中心主任。中心旨在藉助中德兩國科研能力,深入探討獸醫公共衛生問題,及時對新發動物源性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進行監測。儘快提高醫學技術水平,促進我國傳染病防控戰略目標的快速實現,實現傳染病防控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自成立以來,共完成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30餘篇。
在柴同傑的爭取下,「在食物鏈和環境中的人獸共患病病原——全球性挑戰」中德雙邊研討會、農場動物健康與公共衛生及人獸共患病泰山國際研討會等重大學術會議先後在泰安召開,極大提升了山農大的國際學術地位。
2014年11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一行到山東農業大學考察訪問,雙方籤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和共同舉辦獸醫公共衛生學碩士教育的協議。柴同傑說,國際合作進行碩士教育,在國內高校中並不多見,意味著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深化,目前已經培養了兩屆學生。
雖然離鄉多年,但柴同傑一直關心家鄉。前些年,他常常受德州農業部門之邀,前來調研畜牧業發展狀況。他說,德州被定位為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動物福利和健康養殖的理念和技術,提升畜牧業發展層次,若家鄉需要,他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採訪的最後,柴同傑深情題詞:「德州是我出生成長的故鄉,感謝家鄉父老培育了我,祝家鄉繁榮昌盛,老鄉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