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科研 躬身為農——記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柴同傑

2021-02-08 德州新聞網

在學術活動中發言

代表山農大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籤署合作協議

指導德國留學生

柴同傑題詞

□本報記者張曉航本報通訊員張大偉

個人簡介

柴同傑,平原縣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51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山東省中德動物疫源人獸共患傳染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福利與健康養殖分會理事長,國家家兔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首席,中華預防醫學會空氣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多項國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德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轉基因重大計劃課題、德國政府基金項目、德國國際合作與發展部項目、農業部948項目等。先後發表論文360餘篇、SCI論文60餘篇,數次獲得山東省政府自然科學獎等,獲得發明專利20餘項,編著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10餘部,培養博士、博士後40餘人、碩士120餘人。

冬末春初,迎面吹來的風依然冷冽,但明媚的陽光照在身上,讓人心生溫暖。不遠處的泰山是黃綠相間的,預計用不了多久,綠色就會把黃色「吞噬」,連成一片鬱鬱蔥蔥。

山腳下,有一座百年老校——山東農業大學。作為國家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山農大擁有一大批國內農林領域頂尖專家學者,德州老鄉柴同傑教授即是其中之一。

柴同傑深耕動物醫學領域40年,在動物病原微生物學、獸醫免疫學、動物環境衛生與動物福利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對養殖環境監測與控制、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國內領先,對微生物氣溶膠的研究則具有國際領先地位。

年逾花甲的柴教授才思敏捷,對幾十年前的事情依然記憶深刻,他躬身研究、勤勉不輟,持續為心愛的事業貢獻力量。利用半天時間,他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從村幹部到大學生

1977年10月,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正在平原縣王村店公社程官屯村(今德城區黃河涯鎮程官屯村)任村支部副書記的柴同傑內心起了波瀾,他知道,改變命運、人生騰飛的機會來了。

柴同傑生於1957年,父親曾長年擔任村大隊長,待人誠懇、踏實能幹,在村裡頗有威信,母親是位善良淳樸的農民。柴同傑記得,父母向來教育他要用功讀書,將來為國家為社會作些貢獻,曾在家中泥牆上用粉筆寫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幾個大字以示鼓勵。他也從沒讓父母失望過,成績門門優秀。

不過,隨著高考的中斷,未來開始變得迷茫。1975年7月,柴同傑高中畢業,無學可上的他本打算追隨兩位哥哥參軍入伍,可惜視力不合格。不得已,他只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有文化、有能力、肯吃苦,柴同傑的工作得到認可,很快入了黨,成為村支部副書記。不過,他始終懷揣讀大學的夢想,雖不對外人道,但內心十分堅定。所以,當機會來臨時,他知道自己絕不能錯過。

從恢復高考到正式考試只有不到2個月時間,柴同傑抓緊一切時間,邊工作邊複習。他告訴記者,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黨和政府提出的奮鬥目標之一。多年的工作實踐也讓他深刻認識到,農業要靠現代技術武裝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所以當時填報的幾個志願都是農業院校。最終,柴同傑被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前身)畜牧獸醫系獸醫學專業錄取。

柴同傑坦言,收到通知書時他有點驚訝,因為不理解為什麼大學還有這樣的專業。但真正學起來後,才發現這個專業比想像中要複雜得多、有用得多。「單說給動物看病,就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首先動物的種類太多了,導致疾病的因素非常複雜;其次,動物不會表達,只能依靠症狀檢查、化驗的方式診斷,對醫生的業務素質有著很高要求。 」柴同傑說,「另外,這一專業不僅是給動物看病這麼簡單,還包括公共衛生學、人畜共患病學、動物檢驗檢疫等多方面內容,非常複雜,也非常有研究價值。 」

4年的大學生活,讓柴同傑對這一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積累了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鍛鍊了實踐能力。面對我國畜禽疫病流行嚴重、控制效果差等問題,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深耕細作,為我國畜牧業發展貢獻力量。

留德8年掌握前沿技術

1982年畢業之後,柴同傑作為優秀畢業生留校,被安排為校長辦公室秘書。在別人看來,這個崗位起點高、有前途,可幹了不到兩年,柴同傑便心生去意。因為他覺得校辦的工作離所學專業距離太遠,時間長了可能會「自廢武功」。於是,他找到校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校長對眼前這位年輕人的志向和追求很是欣賞,欣然同意,把他調至基礎獸醫學講師崗位。

新的崗位上,柴同傑盡心盡力,教書科研兩不耽誤。研究越發深入,他越覺得有太多未知值得探索。1989年,一個機會悄然出現——學校準備選派一批優秀青年學者赴德國深造,柴同傑名列其中。

德國是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理論和技術奠基人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就是德國人。這是一次極具吸引力的機會,但也帶來不小的挑戰——當時柴同傑已經成家,孩子剛剛4歲,對德語更是一竅不通。讓他意外也感動的是,家人很支持,這給了他極大動力。拿到德國大使館籤發的入境許可籤證後,柴同傑趕緊去北京語言學院接受德語培訓,由於時間緊張,半年裡他一次家也沒回,最終順利通過難度很高的德語水平考試(PNDS)。

1990年8月,柴同傑坐上北京開往歐洲的國際列車,當時他還不知道,這次留學之旅會長達8年。「學習一段時間專業課後,德國學位管理部門會對留學生的前期成績進行評估,經過評估,我獲得了碩博連讀資格,所以一讀就是8年。」柴同傑先後在霍恩海姆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學習、研究,師從動物醫學權威、柏林自由大學動物衛生與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沃爾夫岡·穆勒(WolfgangMueller)。「穆勒教授是我的恩人,不僅在學業方面傾囊相授,生活方面也很照顧我,做科研項目時給了我二級官員半位的待遇,相當於教授助理,每個月有3000多馬克的工資。 」柴同傑說。

留德8年間,柴同傑系統學習了微生物學、免疫學與傳染病學理論,掌握了前沿的技術和研究方法。1998年博士畢業時,柴同傑本有機會留在國外工作,但他毅然決定回國,他說:「我在中國生、在中國長,無論何時都不能忘根,祖國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回國後,柴同傑被母校聘為預防獸醫學副教授,一年後又被聘為教授。他邊教學育人邊研究,進入一段成果高產期。

創新研究成為行業翹楚

口蹄疫、非典、禽流感……過去的幾十年裡,數次疫情的大流行給畜牧業、公共衛生及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這幾種疾病有個共同特點——都是人畜共患病。柴同傑正是這一研究領域的翹楚。「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氣溶膠。」柴同傑說,「專業角度講,這是一種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自然界中的雲、霧、煙都屬於這一範疇。 」

柴同傑運用基因組學溯源理論和技術,對牧場臨近社區環境、動物舍環境及動物體病原微生物進行監測,揭示了起源於動物體的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夠形成氣溶膠,並向牧場周邊或社區環境傳播擴散,對居民健康造成威脅;闡明了為什麼有的禽流感患者並未接觸過家禽或食用其產品卻被感染的機制——即空氣傳染。

在此基礎上,柴同傑帶領團隊建立了病原微生物氣溶膠的發生、傳播及傳染模型,揭示了包括禽流感病毒、H1N1病毒、新城疫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等病原體的氣源性傳染機制;建立了病原微生物的實時在線監測技術,對傳染病作出預報預警。圍繞這方面課題,他在國外核心期刊發表SCI論文6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獎、山東省自然科學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等,部分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前些年,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585個縣的11種動物群中出現了一種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的頑症,給畜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學界根據其特徵定名為猝死症。柴同傑率領團隊對這一疾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建立了新的診斷檢測方法,制定了國家行業診斷標準,研製了類毒素疫苗和抗毒素血清,取得國內領先的成果,榮獲山東省政府技術發明獎。

在當前熱門的動物福利研究領域,柴同傑同樣有自己的見解。動物福利一詞是英國學者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含義是要求人們科學地、人性化地對待動物,按照動物生長生活的條件需求進行生產管理,減少疾病,促進畜牧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保障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柴同傑認為,動物福利並不是一句超前的口號或不切實際的要求,「國際多家組織聯合調查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爆發流行與目前的養殖方式有直接關係,即非常密集的、工業化模式的畜禽飼養忽略了活體動物生理和行為的需要,導致動物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升高,傳染病流行加快、加重。養殖者為了維持生產,在飼料或飲水中不得不添加抗生素。而這樣的畜產品的安全就是問題」。

柴同傑一邊呼籲同行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重視畜禽的健康養殖和動物福利事業的發展,進行立項研究;一邊主編了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動物福利及保護》,這是全國唯一一本關於動物福利的教科書;2015年,他主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動物福利研究機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福利與健康養殖分會,為其學術研討和產學研結合搭建了平臺。

此外,作為山農大獸醫微生物學學術帶頭人,柴同傑成功申報了預防獸醫學和獸醫學的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省重點學科,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層次,他也成為山農大「1512」人才工程十幾位第一層次教授之一。

為中德科研合作積極奔走

在柴同傑看來,開放、交流與合作是學術的基本屬性,「閉關自守」是科學發展的天敵。為此,他帶領團隊與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與流行病學研究所、軍事獸醫研究所、清華大學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微生物利用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合作,執行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和開放基金項目,使團隊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多年留洋經歷也讓柴同傑明白,學術視野決定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只有緊盯國際前沿的研究動向,加之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國際領先。為此,他利用自身優勢,投身中德政府間的科研合作,推動山東農業大學走在中德動物醫學領域科研合作的前沿。

經過柴同傑的積極奔走,2003年3月,沃爾夫岡·穆勒教授來山東進行學術訪問,為之後的深度合作「打前站」。之後,雙方頻繁派學者互訪,互派博士生留學深造,進行合作研究。

2011年,柴同傑作為客座教授,對接德國科赫醫學研究院、柏林自由大學、霍恩海姆大學訪問,最終促成「山東省中德動物源性人獸共患傳染病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他出任中心主任。中心旨在藉助中德兩國科研能力,深入探討獸醫公共衛生問題,及時對新發動物源性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進行監測。儘快提高醫學技術水平,促進我國傳染病防控戰略目標的快速實現,實現傳染病防控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自成立以來,共完成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30餘篇。

在柴同傑的爭取下,「在食物鏈和環境中的人獸共患病病原——全球性挑戰」中德雙邊研討會、農場動物健康與公共衛生及人獸共患病泰山國際研討會等重大學術會議先後在泰安召開,極大提升了山農大的國際學術地位。

2014年11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一行到山東農業大學考察訪問,雙方籤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和共同舉辦獸醫公共衛生學碩士教育的協議。柴同傑說,國際合作進行碩士教育,在國內高校中並不多見,意味著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深化,目前已經培養了兩屆學生。

雖然離鄉多年,但柴同傑一直關心家鄉。前些年,他常常受德州農業部門之邀,前來調研畜牧業發展狀況。他說,德州被定位為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動物福利和健康養殖的理念和技術,提升畜牧業發展層次,若家鄉需要,他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採訪的最後,柴同傑深情題詞:「德州是我出生成長的故鄉,感謝家鄉父老培育了我,祝家鄉繁榮昌盛,老鄉幸福安康! 」


相關焦點

  • ...生物技術應用的建設者——記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文
    張金文,甘肅武威人,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原黨委書記、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級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生物安全分會理事會理事。張金文教授觀察馬鈴薯脫毒組織培養種苗結緣農大,愛上遺傳育種1977年,在老家甘肅武威務農的張金文,聽到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非常激動!
  • 青島大學聘請宋遠方博士擔任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青島日報1月7日訊 日前,青島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遠方博士擔任該校商學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並就加強合作、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等進行座談交流。聘任儀式上,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介紹了宋遠方博士的基本情況,校長夏東偉為宋遠方頒發了兼職教授聘書和博士生導師聘書。
  • 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
    發展到今天,擁有教職工128人,其中專業教師96人;本科生1832人(其中女生931人),全日制研究生46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人),博士後在站人員22人,學院現有教授29人,講座教授7人,副教授37人,高級實驗師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66人。
  • 以「新農科」建設為引領,這所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有突破
    結合這兩個時間點,一讀EDU(id:yidu_edu)近日圍繞「新農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專訪了吉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兼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邵璽文。他還曾任吉林農業大學農業現代化綜合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
  • 不負歲月吐芳華——記廣西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小薰
    本報記者 劉 琴7月29日上午,在廣西醫科大學104館3樓的一間辦公室,記者再次造訪了謝小薰教授。暑假裡,她依然每天來辦公室看書、做科研,她說,因為研究生沒有放假,假期時間也比較完整,可以集中精力做點事情。
  • 大學系列|山東農業大學
    1926年奉系軍閥督辦張宗昌將山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一一農專、工專、商專、礦專、醫專、法專等五所專門學校合併,成立了山東大學,其中公立農專成為省立山東大學農學院。1928年因「五卅慘案」學校停辦。同年省立山東大學農學院改為國立山東大學農學院,遷址青島。山東省立農學院1947年山東省立農學院在濟南原公立農專舊址宣告成立,院長閻若閔。
  •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師生參訪山東農業大學(圖)
    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董樹亭致辭    華夏經緯網7月7日訊    7月6日下午,以臺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理事長、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教授段兆麟為領隊的「屏東科技大學2008農企業管理系碩士班及碩專班研究生山東省教學觀摩團」一行25人抵達泰安市,專程到山東農業大學參觀訪問,並與農大經濟管理學院師生就農業產業化問題進行座談。
  • 現代草業科學的開拓者——記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
    任繼周 新華社照片9月26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9月25日上午在京舉行。公布的名單中,涵蓋「最美奮鬥者」個人(278名)、「最美奮鬥者」集體(22個),其中,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任繼周入選。1924年10月,任繼周出生於山東臨城縣。
  • 「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發展巡禮—印象·植保」育人良師 興農功臣——訪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博士生導師徐秉良教授
    徐秉良教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徐秉良,女,漢族,浙江桐鄉人,1962年2月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79年,徐秉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回憶起當年考大學的情景時,她說,「我考大學的時候,報的三個志願全是甘肅農業大學。我在農村生活過,看到了農業的落後,也看到了農民的艱辛和貧困,我就想通過學農,報效國家,振興農業。」
  • 山東農業大學現任領導
    徐劍波(1965.8—),男,漢族,山東諸城現任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憲省,1962年1月出生於山東省,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園藝學院學生會主席為您介紹選擇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理由!
    (青島)和1947年山東農學院園藝系(濟南)1952年金陵大學園藝系和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調入了山東農學院,成立了新的園藝系。二、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在崗教職工95人,教師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4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6人,山東省十大優秀教師
  • 吉光鳳羽,才高識遠――記材料學院博士生導師馮吉才教授
    導師簡介:     馮吉才:男,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目前主要從事陶瓷及複合材料、TiAl金屬間化合物、異種金屬等材料的連接。先後承擔國家、省部級研究項目多項。參編焊接手冊和研究生教材4本,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多項。發表論文170餘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130餘次。曾獲得省部級獎項多項及日本高溫學會研究獎。
  •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正祥:為推動「中國智...
    內容提要:「這個數據給我看一下……」在天津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實驗室內,剛剛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天津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正祥教授,正帶領科研團隊進行乳酸單體製造用新一代菌種的選育,為推動實現乳酸單體綠色製造等方面產業「中國智造」奮力攻關。
  • 西安工業大學堅增運 博士生導師陝西省二級教授
    西安工業大學堅增運 博士生導師陝西省二級教授時間:2015-05-21 18:21:25來源:西部網作者:編輯:1985、1988和1995年在西北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陝西省首批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到西安工業大學工作。現任材料與化工學院副院長、陝西省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    主要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973項目專題(2項)等20餘項科研項目。
  • 改革攻堅進行時 | 山東農業大學釋放人才「磁場效應」,持續推動科技攻堅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專家們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演繹了由參與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導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堅「三部曲」。花開頻頻,成果碩碩,山東農業大學多年來對人才、科技的重視與培養,科研人員多年的執著與堅守,換來了重大突破的集中爆發。
  • 這所雙非高校助研津貼6000/月,用年薪10萬+重獎博士生潛心科研
    ,根據公眾號青塔之前報導《這所高校用「年薪」10萬「重獎」博士生潛心科研》中提到:  為了激勵和扶持博士研究生努力學習、潛心科研,杭電制定了完善的博士研究生獎助服務政策。  註:上述獎助政策具體以當年執行相關文件為準  不只是生活補貼,無論是學科實力、科研經費、科研平臺、學術資源,還是高層次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杭電都保持著超高的水準
  •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鬱義鴻簡介
    鬱義鴻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教育背景  1978.2~1982.1 復旦大學數學系獲數學學士學位  1982.2~1984.12 復旦大學管理科學系獲管理科學碩士學位  1994.9~1998.1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 4位90後"土博士",一畢業直接當上985高校教授,成為博士生導師
    李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09-2012.07月 本科就讀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012.09-2018.12月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傅向東研究員。2018.12-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教授。
  • 31歲導師成為教授,博士學生發5篇頂刊
    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 服務三農 情系學子 辛勤耕耘的園丁——記瀋陽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
    ——題記二十多年裡,他用智慧與學識開墾,用心血和汗水澆灌, 用農時丈量時間,用犁鋤書寫人生。他站定三尺講臺,鋪開萬頃良田,深情描繪了一幅幅稻花香裡說豐收的動人畫卷」, 這是「2007 遼寧教育年度人物」頒獎大會組委會送給瀋陽農業大學教師陳溫福的頒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