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導師成為教授,博士學生發5篇頂刊

2020-09-05 用戶712107574955139

孫俊龍是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2020屆博士畢業生,師從李明洲教授楊淞副教授


在校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2篇,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內容涉及動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鱸健康養殖等領域;目前已通過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選擇川農 追隨「川農大精神」


2015年,碩士畢業的孫俊龍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毅然選擇了繼續讀博深造。

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

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談起他的導師李明洲教授,孫俊龍非常敬佩:「他年輕,有活力,最讓我折服的是他活躍的科研思維。31歲就可以成為二級教授,真的很讓我佩服,我也在心裡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像李老師一樣的科研工作者。」


李明洲,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然而,剛剛進入課題組,他就面臨著研究方向的選擇,李明洲教授一直專注於豬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研究,但孫俊龍碩士期間主攻魚類相關研究。巨大的差異讓孫俊龍感到力不從心,在和李明洲教授的一次深談中,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方向的困惑。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在李明洲教授看來都不是問題,而是更希望他能夠繼續做喜歡的研究,並為他聯繫了水產系楊淞副教授作為專業指導老師。

孫俊龍說:「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之前我並不了解什麼是『川農大精神』,在兩位老師身上我看到了相同的品質——勤奮、忘我、嚴謹、務實。在跟隨兩位老師搞課題、做項目的過程中,我不自覺地向他們靠攏。我想,這就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川農大精神』。現在我也即將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師,我也會將這種川農精神繼續傳承下去,激勵感染我未來的學生們。」


科學研究,絕非紙上談兵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選擇具體的研究方向成了孫俊龍的第一場戰役。開始,他只是通過大量閱讀國內外文獻來尋找靈感,但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好的研究方向,是應該做到能讓一個『外行人』感興趣。」為了找到一個能讓「外行人」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他跟著楊淞副教授到養殖場、飼料廠調研,實地了解養殖戶在生產上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然後反覆討論、總結,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才確定了自己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內容:動物抗逆生理。

進入到實驗階段後,孫俊龍發現,對於環境脅迫實驗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如何進行環境脅迫?脅迫的強度如何確定和脅迫時間要多長時間才最合適?這在發表的文獻中只有簡單介紹,只有先進行多次的預實驗和實驗裝置的多次調整,才能開始正式的實驗。他開始明白,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科學問題絕對不是僅僅通過閱讀幾篇文獻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要通過不斷的實驗嘗試和調整才能逐一攻破。科研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條道路上必將遭遇失敗和挫折,而調整好心態正確地認識這一切,在不斷試錯中,才能追尋到正確答案。


SCI論文,不能急功近利


對於大多數博士研究生來說,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是在攻讀博士期間的關鍵和必須。截至畢業前,孫俊龍已發表8篇SCI論文,成為了同屆中的佼佼者,他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卻鮮有人看到——博士三年級時,他面臨著發表論文的瓶頸期,撰寫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前後被5家期刊拒稿,最讓他感到崩潰和打擊的是,有一家期刊在他投稿不到5分鐘,就直接拒稿。

但當他冷靜下來進入反思,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被拒稿這說明研究還存在著缺點,審稿人每一次給出的審稿意見,其實對自己的文章和未來的研究非常有幫助。現在經歷這樣的磨鍊,其實也是在幫自己提高論文的水平、甚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反覆揣摩審稿意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撰寫的論文,並再次作出修改。

孫俊龍經常對師弟們說「論文發表真的不能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要在沉澱的文章中,看看自己的科研思維和寫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得,是因為在2019年,本該畢業的孫俊龍,當時只發表了2篇SCI,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任何優勢,他對於畢業甚至未來的工作發展,都感到無比失落。

此時,他想到可以快速開展一些實驗,用來發表論文。但是經過與兩位指導老師的及時深談,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他,「我的競爭力並不是進行動物實驗,而是分析問題、解析數據和論文撰寫的能力」。從那天起,孫俊龍決定暫時放下快速發文章的捷徑,而是潛心投入進行數據分析。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已有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在後來的一年裡,他先後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5篇為SCI TOP期刊。他說:「對於在讀的碩士、博士,我的建議是努力積累、沉澱自己,首先,要加強自己的數據分析、觀點總結和論文撰寫能力;其次,每次獲得的審稿意見都要認真對待;最後,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只要論文能寫出來,就一定會有發表的那一天。」


不忘初心,傳承科研事業


作為李明洲教授的課題組一員,「細節決定一切」是孫俊龍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對於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不論是在規劃、樣品採集,還是在論文撰寫、數據分析、圖表製作都要做到細緻入微、盡善盡美,這已然成為每個團隊成員潛移默化的習慣,也成就了整個團隊的高質量發展。

孫俊龍說:「是這幾年不斷的努力和堅持,讓我取得了如今的成果,這離不開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他們給了我充分自由的施展空間,也同樣離不開我的老師、同學、師弟、師妹以及家人的幫助。川農帶給我勤奮、忘我、嚴謹、務實的科研品質,也讓我深刻明白: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2020年,孫俊龍順利通過了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面試和答辯,即將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來源:科研大將

相關焦點

  • 導師31歲成為二級教授,學生讀博期間發5篇頂刊
    談起他的導師李明洲教授,孫俊龍非常敬佩:「他年輕,有活力,最讓我折服的是他活躍的科研思維。31歲就可以成為二級教授,真的很讓我佩服,我也在心裡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像李老師一樣的科研工作者。」
  • 導師31歲成為教授,學生博四一年發5篇頂刊畢業就被211高校引進
    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談起他的導師李明洲教授,孫俊龍非常敬佩:「他年輕,有活力,最讓我折服的是他活躍的科研思維。
  • 博士一畢業就成教授,他讀博期間連發5篇頂刊
    博士畢業後幹什麼?博士後?找工作?如果你足夠優秀,你可以直接留校成為教授的!孫俊龍是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2020屆博士畢業生,目前已通過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
  • 四川"超牛"博士!一年發6篇SCI,其中5篇頂刊,畢業就被211名校引進!
    作為今年四川農業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他還通過了海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科研工作者。孫俊龍的科研之路看似順利,實則也經歷過許多艱難的時刻——一篇論文前後被5家期刊拒稿,更有一家期刊在他投稿不到5分鐘,就直接拒稿。那孫俊龍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績的呢?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4位90後"土博士",一畢業直接當上985高校教授,成為博士生導師
    左起:李珊,李琳,李東,萬龍在我們還在掙扎發paper的時候,他們竟然從博士直接變成博士的導師了……套用一句流行的話:看到這些 90 後成為教授的新聞,我突然覺得自己正在被同齡人拋棄28歲,國科大博士畢業;28歲,任高校四級教授;28歲,以獨立一作身份在 Nature 雜誌發表長文;28歲,其參與的研究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28歲,與初戀步入婚姻已經3年。
  • 4年5篇CNS!讀博期間她每天工作17小時,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作為一名生物學博士研生,她在博士期間,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以上,29歲便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Cell》(細胞)發表論文,發表後,為了繼續完成手裡的研究,她又出乎意料的選擇延畢一年,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 上交大博士生:博三經歷5輪審稿被拒後,如今發10篇論文成為審稿人
    圖片來源:網絡來源: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研究生會三年磨一劍,經歷五輪審稿被拒,他堅持不懈,最終申訴成功發表物理頂刊;厚積薄發、精益求精,他潛心科研,曾2年內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並且成為國際期刊審稿人;思源致遠、勇往直前,他心懷夢想,榮獲交大學術之星、勵志典型人物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榮譽……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 川農博士發表8篇SCI,其中5篇top5期刊
    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
  • 實驗室博士背著導師私發了兩篇SCI,導師知道了會怎樣?
    而一個合格的博士生導師,「為師」要教會學生做研究的方式方法,「為導」要把握好學生課題的大方向,甚至為研究生聯繫發文章的渠道。 每一位夢想早點畢業的研究僧都期望導師能多帶帶自己,哪怕不幸成為了組內小透明也希望能和導師保持良好的關係,但發文章完全不帶導師「玩」的研究僧你見過沒有?
  • 博士背著導師私發了兩篇SCI,導師知道後會怎麼處理?
    每一位夢想早點畢業的研究僧都期望導師能多帶帶自己,哪怕不幸成為了組內小透明也希望能和導師保持良好的關係,但發文章完全不帶導師「玩」的研究僧你見過沒有?最近,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則話題激起了研究生和導師們的圍觀討論。
  • 被導師炒魷魚,被「勸退」的博士卻發了Science!
    Anurag 是一名來自印度的博士研究生,他懷揣夢想,遠涉重洋到以色列攻讀博士學位已經有一年時間了。起初,他在實驗室的一切進展順利,和自己的導師相處也還融洽。可是最近3個月,他遇到了一些問題:他在實驗中犯了一些錯誤,導致研究進展緩慢。他並不知道導師也在關注這些問題,而導師也從來沒有就這些問題和他進行過交流。
  • 實驗室博士背著導師私發了兩篇SCI,導師知道後會怎麼處理?
    而一個合格的博士生導師,「為師」要教會學生做研究的方式方法,「為導」要把握好學生課題的大方向,甚至為研究生聯繫發文章的渠道。每一位夢想早點畢業的研究僧都期望導師能多帶帶自己,哪怕不幸成為了組內小透明也希望能和導師保持良好的關係,但發文章完全不帶導師「玩」的研究僧你見過沒有?
  • 90後女孩,讀博5年發表SCI論文25篇,成為211高校教授
    26 歲。你 26 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是踏入職場了,還是在讀著研究生,或者是還在讀著博士?26 歲這個年紀,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但是她,一個 90 後女孩,卻在 26 歲成了教授,成了博士生導師。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仍然是一位 90 後,她被學生稱為最美 90 後教授,現為中國礦業大學這所 211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就是王虹。
  • 丁延慶教授兩篇論文被教育經濟學一流期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和中文頂刊《經濟學(季刊)》接收
    近日,丁延慶副教授兩篇合作論文先後被教育經濟學一流期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和經濟學中文頂刊《經濟學(季刊)》接收發表。論文的另兩位作者是丁延慶教授的長期學術合作夥伴:陸風鳴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即將入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葉曉陽博士,教育經濟與管理系10級碩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
  • 如何在30歲之前獲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至少博士畢業!
    不可否認,在現有的傳統求學之路上,我們一個普通人想取得博士學位,往往先要度過三十周歲,而在25-30歲之間的這段時間,外界(包括父母親人)總是不時地給我們施加一些壓力,特別是談婚論嫁的問題,在當下高房價的客觀現實下,我們每個在讀學生不再一心搞學術研究,而是思考如何利用課餘時間掙點錢。
  • 西南政法大學有個學霸美女老師 31歲評上教授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 發  華龍網3月30日11時12分訊(記者 周夢瑩 實習記者 祝可)她是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導,在27歲時破格晉升為副教授,31歲評上教授……這樣一位研究型學者,還是一位漂亮端莊的母親。她就是本期華龍網「尋訪重慶最美女教師」活動的主人公,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煜宇。
  • 他是少將,32歲博導,最年輕院士!碩士畢業,為何發博士文憑?
    他碩士畢業,直接授予博士畢業證,26歲成博士,28歲教授,32歲博導。他是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35歲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41歲成為院士。這個人生開掛的人是誰,他就是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26歲時,碩士畢業,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此後,第二年,就成為學科帶頭人。第三年,由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28歲);32歲時,成為為博士生導師,是國內最年輕的醫學教授。做為導師,他指導的12位博士,全部入選全國「優博」,被讚譽為「最牛博士生導師」。2005年,曹雪濤,被授予專業技術少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41歲)。
  • 報導 | 博士期間沒有做出很好的工作,是不是意味著以後也很難做出好的工作了?
    我博三快畢業的時候投了幾篇頂刊,等審稿意見的時候就準備了兩套方案:回來的是接收,就走academia;回來的是拒稿,就直接轉行。殺伐決斷。如果要連發一串CNS頂刊,我也沒那水平。如果說博士的時候將將勉強畢業,畢業N年後反而發了比博士的時候更好的文章,那就是我了……我博士的時候實驗室非常大,藏龍臥虎,許多師兄師姐都是生物專業本科且讀博之前就有很多科研經歷。我是本校讀的本科,醫學背景,科研渣渣,進實驗室之前連構質粒WB都不知為何物那種學渣。當年我老闆是所裡乃至全校的科研新星,能力超強工作也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