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夠拼搏、夠努力,蘇寧都能給你廣闊發展空間。」2018年9月9日,蘇寧「1200工程」的優秀代表在獅廠蘇寧南京總部「現身說法」,蘇寧向全球發出「戰獅集結令」,為蘇寧「1200工程」十七期校園招聘拉開了序幕。
蘇寧「1200工程」是蘇寧最重要的人才養成計劃,得名於2002年蘇寧在全國招聘了1200名應屆大學生。該計劃由張近東親自發起並推動落地,因為對「1200工程」的高度重視,在蘇寧該項目也被稱為「董事長工程」。
與多數僱主不同的是,蘇寧強調自己不僅是尋找為智慧零售貢獻才幹的年輕人,更是選拔可以成長為蘇寧未來事業接班人的好苗子。這是張近東推行的「1200工程」的精神內核。
為年輕人量身規劃成長路徑
「人才是蘇寧的寶貴財富,是決定蘇寧轉型成敗的關鍵」,張近東說。
馬康是蘇寧易購集團副總裁,也是第一期「1200工程」成員。2002年,他以實習生身份進入蘇寧,此後的16年裡實現了從實習生到部門負責人到分公司總經理再到集團副總裁的飛躍。他調侃自己已從「小鮮肉」變成「老臘肉」,收穫是「從綜合電器零售到網際網路零售到八大產業,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再到一家人,是蘇寧的平臺,讓我成長、成才、成家。感謝有你,一路相伴。」
在蘇寧,馬康的晉升之路並非個例。事實上,「1200工程」就是張近東為年輕人量身定做的成長體系,如今,蘇寧的總裁級別幹部中,「1200」佔比達26%;總經理、總監級別中達36%;經理級中達33%。
客觀來講,沒有哪位企業家會忽視人才,但重視程度確實不一。張近東示範的是巨頭企業裡的「嚴師出高徒」——奉行高起點、高責任、高管帶教的「三高」模式。
「大家要從剛進入公司的開始就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主人翁的精神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絕不能做一個抱怨者,一個旁觀者。做事的過程中犯錯沒有關係,但要勇於去做,團隊會幫你,體系會支撐你,出現錯誤就要馬上總結,只有這樣你們才能提高。」每年與新員工的首次見面,張近東的第一課都讓年輕人意識到蘇寧人的責任所在。
張近東出生於60年代,曾在事業單位奉獻過青春,也在商海叢林裡實現價值,經歷過國民經濟的百廢待興與蓬勃興起,和80年代的大學生一樣,他對融入歸屬、全身心負責有著使命般的堅持。
高責任要求的潛臺詞是張近東對年輕人的期待與信任,他的「嚴」不是獨斷苛責,而是提供廣闊的舞臺,與年輕人一起收穫其中的艱辛和喜悅。
真金火煉 培育人才隊伍中的「1盎司黃金」
蘇寧內部有很多像馬康一樣30出頭的年輕人被委以重任。他們承擔了遠超同齡人的工作責任,成長速度自然也快於同齡人。高責任是張近東培養員工的刻意所為,「什麼是對人才真正負責?就是給他歷練的機會,促進他成長。有五十分的能力,讓你幹七十分的活,有七十分的能力,讓你幹一百分的活,在責任中主動突破,快速成長」。
不是每一位都能扛過考驗,但歷經實戰錘鍊,「剩」者為王是張近東對事業接班人的基礎要求。商業屆曾流行的說法是:培養接班人好比從1噸礦石中提煉出1盎司黃金。真金火煉,張近東眼裡的「剩」者便是那1盎司。
即便已儲備了眾多「黃金」,張近東也不希望他們因優秀而飄飄然,尤其眼下充斥著許多「邊玩兒邊創業」之類包裝出來的傳奇故事,但他跟「那1盎司」們分享的依然是腳踏實地。
「電器時代,我們有個說法叫『夜總會』——夜裡總開會。為什麼?白天要服務顧客,解決顧客的問題,晚上十點左右送走顧客,要解決管理方面的問題,這是零售行業的特性決定的。你八點就把顧客趕走,開你自己的會,會是什麼結果?那樣的話,蘇寧早就不存在了!」智慧零售時代裡,張近東不要求年輕人「夜總會」,但敬業與拼搏永不過時。
「有人說很多95後都非常『佛系』,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在蘇寧要堅決杜絕『佛系』心態。年輕人還是要『燃』一點,要有危機感,有競爭意識,不拼、不闖,就永遠不會看到詩和遠方」,張近東說。
從28年前的年輕創業者,到今天的智慧零售領軍者,張近東確實看到個人事業乃至人生的詩和遠方,也更清楚地知道新人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有溫度的「嚴」裡包括高責任的錘鍊,更要有時刻為年輕人保駕護航的指導和引領,張近東稱之為「高管帶教」。
「1200工程」創立初始,很多1200學員都是張近東親自帶教,隨著人員規模的不斷擴大,傳道授業解惑的帶教工作已形成系統化模式,由相關歸口的資深高管具體完成。
兩年前加入蘇寧的計劃部長常悅說:「我在集團領導指導下,深入一線,牽頭推進重大業務,親身體驗並推動了蘇寧『拼搏速度』,總裁級領導的帶教,讓我頗為受益,一個囑咐往往讓我茅塞頓開,而他們的拼勁更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我。」
在「戰獅集結令」發布會上,1000名現場觀眾和80萬在線直播觀眾聆聽了常悅的這番個人體會,80多萬觀眾都是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年後,他們中也許會有部分人通過蘇寧的選拔,加入「1200工程」,成為馬康、常悅的同事,接受張近東高起點、高責任、高管帶教模式的培養,成為蘇寧未來的「戰獅」。
[廣告]
新民網出於傳遞企業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