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與阿里要努力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做價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數字農業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先導力量,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制高點。」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陳勇在致辭中表示,我國將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生產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
在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在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
在模式創新方面,阿里巴巴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30位院士專家,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研究領域,是我國農業科研的領軍人物和首席科學家。他們在多年的科研和生產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如何讓農業高新技術和新品種新產品直達消費者,如何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始終是中國農業「最頭疼」的問題。
「我們專家始終覺得,差了一口氣!」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一個現象: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就是賣不出好價錢,等於科學家最終沒幫到農民。「農業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初心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業最難、最頭疼的問題。」她說。
當天,科學家與阿里的第一個正式合作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首批入駐,他們帶來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的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除了產銷對接,院士專家與阿里還將聯手探索數字農業創新,共同推動農產品產地、生產過程等多要素的數位化,為農戶和農業生產企業賦能。
今年,阿里已初步建成以大數據、雲計算支撐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從源頭組織「數位化生產」;670多個菜鳥縣域物流共配中心、5大產地倉和全國各地的銷地倉及盒馬、大潤發門店構成「數位化流通」網絡;淘寶天貓領銜「數位化銷售」矩陣。
李少華介紹,農產品上行最難的是「最前一公裡」,阿里重投入自建的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是數字農業的核心。阿里在雲南、廣西、四川、山東、陝西的5個產地倉,今年全部建成投用,輻射中國核心的農業產區。
論壇的舉辦地昆明倉,是阿里第一個產地倉。這個一萬多平米的倉庫,是農產品轉化為標準商品的樞紐。通過數位化智能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僅百香果就分了8個等級。
33歲的廖夢夢,是雲南西雙版納倉地甜糯合作社創始人,6月起與阿里數字農業及盒馬合作,為小玉米建立了甜糯比的行業標準,農民開始按訂單、按標準生產。今年,廖夢夢在阿里平臺的銷售額突破一千萬,她計劃明年把種植面積從2400畝擴大到1萬畝,銷售目標提至5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