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為期三周的愛問幼兒園T.E.T教師效能訓練工作坊圓滿結束。每周末我們會有一天全天的集體學習,系統地了解T.E.T中的傾聽技巧、行為窗口、有效的開放自我、區辨衝突類型、需求與解決方式、第三法、換擋技巧等等,針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和研討。在日常工作中,老師們也學以致用,將T.E.T的技巧運用到與孩子和成人的溝通中。理論結合實踐,再從實踐回歸到理論,形成正向的能量循環。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說:「教育的目的,並非製造學者、專家、尋找工作的人,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從恐懼中解脫出來。真正的教育,乃是幫助個人,使其成熟、自由,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孩子。」
教師是每個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教育者,向來是重要且神聖的職業。每位教師都應該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心態,不斷更新自己,更好地協助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這也是愛問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
什麼是T.E.T
T.E.T.教師效能訓練
全稱 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是由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託馬斯·戈登博士
於 1965 年創立的教師教育課程
至今已擁有 55年歷史
課程遍布全球 50多個國家
課程介紹
T.E.T是一整套可習得的技能和方法體系,它為教師開創了一系列關於溝通和解決衝突的技巧,包括:
行為窗口
一個界定師生關係中誰擁有困擾的圖形工具。
積極傾聽
當學生擁有困擾時,予以同理和共情地傾聽。
我信息
當學生致使老師擁有困擾時,
以非責備的方式清晰地表達老師的需求和感受。
無輸家的解決衝突方法
解決衝突的方法,
以便滿足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需求。
課堂精彩回顧
積極傾聽的恰當時機
面質性我信息入門
面質與積極傾聽情景演練
嬰幼兒傾聽的特點
行為窗口及相應技巧
案例分享
昨天晚上,我和女兒在閱讀,我在讀12個絆腳石,爸爸在旁邊看手機,這個時候一家人都處在無問題區。
我跟女兒說,我們來做個遊戲。她很開心的參與。
我用12個溝通障礙和積極傾聽的方式,分別對她表達同一意思,問她哪句讓她感覺更好,更願意寫作業
場景是:她回來跟我說:「真煩,老師又布置這麼多作業」
後來她選了「積極傾聽」
緊接著她說了一句
她說:可是你們有時候也會說一些讓我不開心的話
我說:嗯,有時候我們說話讓你不開心了
(積極傾聽)
她說:就是,也吼我,也打擊我
我說:吼你和打擊你的時候,你也委屈
她說:就是,哼
停了5秒
我說: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也沒有經驗,也是在學習,學習怎麼做更好的你的爸爸媽媽
她說:哼,那爸爸一定沒有好好學習
(爸爸抬了下頭,看上去有一點點不開心,我給了他一個眼神安慰了一下)
我說:嗯,聽上你有還有點生氣了呢,爸爸做了什麼讓你覺得不開心了呀
(積極傾聽+門把手)
她說:我不想說,我怕說了爸爸生氣
我說:你害怕爸爸生氣呀?
她說:嗯,一生氣又吼我
我說:那你覺得怎麼樣的方式,你又可以講出來,爸爸又不會生氣呀?
她說:哎呀,我還是不想說這個話題
(差點卡在這裡了)
我說:你覺得媽媽做了什麼讓你感覺好受?
(門把手)
她說:你不會像爸爸那樣對我說話,不吼我,也不強近我
我說:哦,你是希望爸爸也能象我剛才那樣和你說話?
她說:是啊是啊(有些期待的樣子,偷偷看了一眼爸爸,前面是全程不敢看)
我說:你覺得爸爸愛你嗎?
她說:嗯,愛吧,我也不知道
(有點遲疑)
我說:嗯,你想不想聽聽我觀察到了什麼?
她說:好啊
我說:確實爸爸有時候說話,讓你感覺不開心了;但我看到爸爸為你做了一些事情
她說:每天強迫我寫作業,哼
(還有點小情緒,但我想試試往下去)
我說:嗯,陪伴你寫作業,還有送你去上學,無論颳風下雨都準時送,還有陪你玩打架遊戲,還陪你散步,帶你去學習英文,晚上給你講故事......
她說:還有......(自己也舉了一些爸爸陪伴的例子,邊說邊笑)
我說:嗯,你看爸爸是用行動在愛你
她大膽了看了一眼爸爸,明目張胆了送了一個秋波
......
爸爸也欣慰的笑了,主動問我要P.E.T.那本書去看
......
這個案例裡面,自己感覺有突破的地方是在積極傾聽的門把手的運用,不會卡在一個地方打轉。
上述案例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媽媽與大家分享的。事實上,T.E.T中所涉及的技巧不僅僅是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些技巧同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家人,與朋友,與同事更和諧地相處。
作為老師,我們清楚地知道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但所有的知識和技巧都是不斷在做加法的。多了解一些方式,總歸是好的。而所有學到的都必須去踐行。教育者也同樣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成長!
最後,以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是自勉,也希望與君共勉。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
——〔戰國〕荀子《荀子·儒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