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恆星是沙子、玻璃的關鍵成分,也是構成我們的必要

2020-12-2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從字面上講我們都是由星塵構成的,構成我們星球和我們身體的許多化學物質都是由恆星直接形成。現在一項由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新研究首次報告表明:地球上最常見的礦物質之一矽石是在大質量恆星爆炸時形成。環顧四周,你很可能會看到某種形式的二氧化矽(二氧化矽,二氧化矽)。矽是地球上許多巖石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被用於工業砂礫混合物中,用於製造人行道、道路和建築物的混凝土。石英是二氧化矽的一種,是美國海岸沙灘上發現的沙子的主要成分。

博科園-科學科普:二氧化矽是玻璃的關鍵成分,包括用於窗戶的平板玻璃和玻璃纖維,大多數用於電子設備的矽來自矽。總的來說二氧化矽約佔地殼的60%。它在地球上的廣泛存在並不奇怪,因為矽塵埃已經在整個宇宙和太陽系形成之前的隕石中被發現。宇宙塵埃的一個已知來源是AGB恆星,即質量與太陽相當的恆星,它們耗盡了燃料,膨脹到原來大小的許多倍,形成了一顆紅巨星(AGB星是紅巨星的一種)。

這張照片的超新星遺蹟G54.1 + 0.3包括無線電、紅外線和x射線光。圖片:NASA/JPL-Caltech/CXC/ESA/NRAO/J. Rho (SETI Institute)但是二氧化矽並不是AGB星塵的主要成分,而觀測結果並沒有明確這些恆星是否可能是宇宙中觀察到的二氧化矽塵的主要製造者。這項新研究報告了在仙后座A和G54.1+0.3這兩顆超新星殘骸中發現二氧化矽。超新星是一顆質量比太陽大得多的恆星,它耗盡了核心部分燃燒的燃料,導致自身坍縮。物質的快速下降會產生劇烈的爆炸,使原子融合在一起,形成「重」元素,如硫、鈣和矽。

化學指紋

為了鑑別仙后座A和G54.1+0.3中的二氧化矽,研究小組使用了斯皮策IRS儀器的檔案數據和一種叫做光譜學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提取光,並揭示組成它的單個波長(當陽光穿過玻璃稜鏡產生彩虹時,你可以觀察到這種效果:不同顏色的光通常混合在一起,肉眼看不見)。化學元素和分子每一個都發出非常特定的波長的光,這意味著它們每一個都有一個獨特的光譜「指紋」,高精度光譜儀可以識別。為了發現一個特定分子的光譜指紋圖譜,研究人員通常依靠模型(通常是用計算機完成的)來重現分子的物理特性,用這些模型進行模擬,然後揭示分子的光譜指紋圖譜。

但是物理因素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分子發出的波長,仙后座A的情況就是如此。雖然仙后座A的光譜數據顯示波長接近二氧化矽,但研究人員無法將數據與任何特定元素或分子相匹配。加州山景城SETI研究所的天文學家Jeonghee Rho是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認為也許矽顆粒的形狀可能是這種差異的來源,因為現有的矽模型假設這些顆粒是完全球形的。她開始建立模型,包括一些非球形的顆粒,只有當她完成了一個模型,假設所有的顆粒不是球形的,而是足球形狀。

這個模型「確實清楚地產生了我們在斯皮策數據中看到的相同的光譜特徵。Rho和她的論文合著者在第二顆超新星殘骸G54.1+0.3中發現了同樣的特徵。這些細長的顆粒可能會告訴科學家形成二氧化矽的確切過程。兩位作者還將斯皮策望遠鏡觀測到的兩顆超新星殘骸與歐洲航天局赫歇爾太空天文臺的觀測數據結合起來,以測量每次爆炸產生的二氧化矽量。赫歇爾能探測到不同波長的紅外線。研究人員觀察了兩個天文臺提供的整個波長範圍,並確定了塵埃達到峰值亮度的波長。

這些信息可以用來測量塵埃的溫度,為了測量質量,亮度和溫度都是必要的。這項新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超新星產生的二氧化矽對整個宇宙的塵埃有很大的影響,包括最終聚集在一起形成我們家園星球的塵埃。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研究證實,每當我們透過窗戶、走在人行道上或踏上卵石灘時,我們就會與數十億年前爆炸的恆星產生的物質產生互動。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研究/來自: 噴氣推進實驗室DOI: 10.1093/mnras/sty1713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從沙子到玻璃再到矽基集成電路
    小朋友喜歡在海邊玩沙子,特別喜歡白色的沙子。其實這些不起眼的沙子,就是我們製作玻璃和矽基集成電路的基本材料。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SiO2),也就是矽(Si)被氧化(O2)形成的化合物。
  • 最新研究發現:氣態巨行星的組成成分,並不是由宿主恆星決定!
    ,這一發現對於我們理解行星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在它們年輕的時候,恆星被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旋轉圓盤所包圍,也就是原行星盤,行星就是從這個圓盤中誕生。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想知道恆星的組成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構成行星的原材料。這個問題現在更容易探測,因為已經知道銀河系中有大量的系外行星。了解恆星與其行星的化學成分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揭示行星的形成過程。
  • 首顆原子彈爆炸後,「綠玻璃」從天而降,美國為何禁止遊客收集?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科德沙漠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當時爆炸的景象無比震撼。親眼目睹此次核爆的物理學家費曼事後曾這樣描述此次原子彈爆炸:它安裝在高達100英尺的鋼塔上,我們都戴著防光輻射眼鏡焦急地等待核彈的引爆測試,忽然一道銀白色的強光出現,一枚橙色火球飛升,然後是綠色的玻璃石雨,最後火球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場景令人無比震撼。爆炸使塔身蒸發,周圍瀝青色沙子變成了綠色,巨大的衝擊波熱浪席捲整個沙漠。就這樣世界上殺傷力最恐怖的武器之一——原子彈問世。
  • 將沙子加熱到2200℃會變成玻璃嗎?老外親測,看完讓人大開眼界
    將沙子加熱到2200℃會變成玻璃嗎?老外親測,看完讓人大開眼界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玻璃的種類也非常繁多。製作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一些無機礦物。另外加上一些輔助材料而製成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的氧化物是玻璃的主要成分,而沙漠裡的沙子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矽,那麼將沙子加熱到2200℃會變成玻璃嗎?老外親測,看完讓人大開眼界!下面我們一起來漲漲見識吧。這位小哥特意到沙漠中取了適量的沙子帶回家,之後放進了一個專門用於高溫加熱的的爐子內。2200℃的溫度是非常高的。
  • 沙子是如何變成玻璃的?老外親自演示過程,多年疑惑解開了
    沙子是如何變成玻璃的?老外親自演示過程,多年疑惑解開了沙子能變玻璃你知道嗎?那你知道它是如何變成玻璃的嗎?這麼多年的疑惑終於解開了,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玻璃和沙子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想必大家並不會陌生吧。
  • 這種名為白矮星的恆星為何會爆炸:它吞噬了其巨星伴侶的物質
    這種名為白矮星的恆星為何會爆炸:它吞噬了其巨星伴侶的物質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在銀河系流浪的小型星體很可能是數百萬年前一個雙星系統內的白矮星引發的大爆炸崩出來的一枚
  • 我們是星塵,也是大爆炸的灰塵
    到那個時候,任何都無法阻止恆星自身的坍縮,這會導致一場壯觀的超新星爆炸。最終,殘骸中心要麼是一顆密度超高的中子星,要麼是一個黑洞。要知道,是最後一次爆炸本身,而不是內部的燃燒過程,使得恆星留下化學遺產。
  • U型玻璃的原料與成分
    圖1 U玻項目—長沙湘江觀光帶首先,讓我們來看看U型玻璃的分子結構。圖2 液態當我們將一塊U型玻璃高溫加熱,玻璃便會逐漸熔化成液體形態,此時玻璃內部的分子結構如上圖所示。圖4 玻璃狀態為了將液態玻璃恢復成我們所常見的玻璃狀態,我們需要對液態玻璃進行快速冷卻。快速冷卻後,分子結構重新排列成如上圖所示的模樣,介於液態與晶體之間,也就成了我們常說的玻璃。不難看出,玻璃並非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固體或是液體,它是一種流速十分緩慢的半固半液狀態,十分特殊。
  • 沙子加熱到2000度能變成玻璃?老外親自實驗,效果太震撼
    當我們在看著小孩玩沙的時候,可能會想,如果加熱沙子到2000度能變成玻璃嗎?外國有一檔節目,老外實驗加熱沙子成玻璃,我們來看看吧! 這幾個外國小哥先準備了幾把把沙子,然後把這些沙子放在一個容器裡面,接著又在容器中加入一些粉末,將它們均勻混合攪拌之後放進坩堝裡開始加熱。
  • 如果將沙子加熱到2200℃會變成玻璃嗎?老外的親測讓人大開眼界!
    將沙子加熱到2200℃會變成玻璃嗎?老外的親測讓人大開眼界!玻璃可說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材料了,小到一個玻璃珠,大到一座玻璃大樓,都是用形形色色的玻璃材料製成。不管是生活還是生產,都離不開玻璃材料。可是你知道嗎?玻璃的屬性其是一種由二氧化矽和其他的氧化物構成的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但是玻璃的製作過程並不容易,材料也不是用不盡的。所以就有人提出高溫高壓下的沙子將會變成透明的玻璃,看似一個不靠譜的有些失真的提議,卻被一位外國友人親自實驗,結局令人大吃一驚。
  • 材料科學啟蒙之玻璃是怎樣製成的?
    在動畫電影《虎皮萌企鵝》中,企鵝莫裡斯要給他的魚兒子重新打造一個玻璃小屋。只見他捧起沙子倒入容器內,加熱一段時間後就吹出一個玻璃球。你會不會以為這真的只是童話故事裡的幻想?事實上,製作玻璃的原材料,還確實是沙子,或者說,是沙子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只不過,沙子的熔點高達1200攝氏度,像電影中莫裡斯那樣,靠普通燃料加溫是達不到這麼高溫度的。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現場,在爆炸點附近就發現了玻璃狀的物質。
  • 我的世界燒沙子制玻璃不切實際?3種顛覆認知的合成配方
    典型的奇葩——燒沙子制玻璃遊戲當中,合成配方多又多,典型中的奇葩便是使用沙子燒制玻璃,不論是紅沙還是普通的黃沙,都能夠製作成晶瑩通透的玻璃。但是,有沒有想過,玻璃這樣一種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其中有什麼樣的成分?
  • 獵戶座可變恆星「參宿四」,一顆註定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紅超巨星
    我們平時所說的「星星」包括了多種類型的天體,我們肉眼可見的星星,除了太陽系內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行星外,還有許多是太陽系以外的恆星,有些甚至是距離十分遙遠的星系,有的時候當彗星距離地球較近時,我們也能夠看到。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沙子加熱到1000攝氏度會變成玻璃嗎?原來沙子也可以熔化
    提起沙子,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沙灘和沙漠,在白天的時候,沙子在陽光的照射下,溫度非常高,十分燙手。你能想像到,把沙子加熱到1000攝氏度,會發生什麼嗎?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本期旅行視咖,小咖帶你去看看。
  • 如果4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地球會怎樣?
    恆星遍布宇宙,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存在1000多億顆恆星,它們之間平均相隔4光年。如果4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是否會波及到地球?地球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恆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氫彈」,它們的內部時刻在進行氫核聚變,四個氫原子核通過質子-質子鏈反應或者碳氮氧循環,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
  • 體積是太陽7億倍的恆星,隨時都將爆炸,會給地球帶來傷害嗎?
    不過地球有著太陽系的層層保護,所處的位置也是比較安全的,因此即使宇宙每天都會發生行星撞擊,但是大家也不用對行星撞擊感到害怕,因為地球的大氣層以及木星、月球都會幫助我們阻擋隕石的襲擊。宇宙的環境是非常複雜的,除了會有隕石的襲擊以外,有一些恆星也是非常危險的。
  • 恆星與行星的形成理論,最終還是不成立,現今科學就是猜測體系
    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陽散發著一點微弱蒼白的光,它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對我們來說,它是無邊無際的宇宙中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只有在地球這裡,在這個脆弱的小石頭上,或者其他的類似的星球上,生命才能得以生生不息。沒有行星,哪有我們的家,研究行星和恆星的形成機制是對人類自己的負責,也是一種對未來的負責。
  • 瘋狂的仙女座星系M31N 2008-12a恆星 已爆發百萬年
    本次事件的主角是一顆白矮星M31N 2008-12a,即類似太陽大小的恆星在演化至紅巨星後坍縮而成的緻密內核。不過,M31N 2008-12a唱的並非獨角戲,還有一顆伴星相助力。當一顆白矮星(已死恆星的內核)位於與另一顆恆星比較接近的軌道時,會從這顆恆星汲取氣體。這些氣體會變熱並壓縮,使白矮星最終爆炸產生一顆新星。
  • 太陽是怎樣構成的?它的燃料是什麼?
    科學家通過追溯隕石中的鐵-60等同位素發現,太陽系只可能誕生於幾次壽命較短的恆星產生的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可以產生高於原子序數高於鐵元素的元素原子,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地球上,以及其他三個類地行星上會有這些元素原子。所以,星雲假說總下來的就一句話:太陽是從一片分子雲中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