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元,成都市金堂縣人,1897年生,1966年逝世。
1912年,彭家元入成都高等農業學校預科。1913年,北洋政府因其兄彭家珍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殊勳,以「總統府顧問」酬報烈士之父,彭家元隨父入京,第二年,考入北京農業專門學校。1919年,他又以先烈之弟的關係,獲得四川公費留學美國的名額。
1920年到1924年,他先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伊裡諾大學、愛阿瓦州立大學及阿利瓦大學學習、研究,專攻土壤、肥料,獲農學碩士學位。
1924年回國以後,彭家元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1926年南下,先在廈門集美農林學校任教,1923年應聘任廣東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他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曾先後主講土壤學、肥料學、土壤微生物學及土壤改良學等課程,所編《肥料學》一書193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當時全國大學叢書之一。他又與鄧植儀教授合編《土壤學》,是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材,也是全國大學最早編寫和出版的土壤學教科書之一。1929年他與鄧植儀教授創辦「廣東土壤調查所」,彭家元兼任技正。該所是國內從事土壤調查研究較早的單位之一,在廣東中山、南海、三水等二十多個縣進行分縣土壤調查,出版土壤調查報告十餘冊。
1937年,彭因批評中山大學校長鄒魯而被解職。旋以抗戰軍興,廣州危急,遂接聘武漢大學任教授。不久,武漢形勢又告急,乃於1938年初,攜眷回川,被當時四川省稻麥改進所負責人楊允奎教授勸留成都,任該所技正兼農化系主任、農事總場場長。任職期間,對四川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起了重要作用。
▲ 上世紀40年代,曾省、羅忠恕、章文才、何文俊、彭家元在國立四川大學
該所在內江市城郊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水土保持實驗區,對不同坡度、不同作物覆蓋下的水土流失,做了大量實驗,指明了四川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及水土保持的迫切性。同時,為了解決四川土壤的磷肥供應問題,第一次在成都建立了骨粉廠,對當時的糧食增產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起,擔任四川大學農學院院長,直至解放。彭家元返川後為四川土肥界培養出一大批人才。後來的四川省農科院副院長陳禹平便是他科研方面的助手,由他倆名字命名的「元平菌」,是當時的著名成果之一。
▲ 建院初期,四川農學院師生在濆江農場參加義務勞動
解放後,彭家元繼續擔任四川大學農學院教授兼土壤農化教研組主任。同時兼任全國土壤學會理事、四川省農業科學協會副主席。
彭家元從教一生,桃李滿門,對我國農業科學,特別是土壤、肥料學的發展,對培養後一代科學家都做出了卓越貢獻。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教授深情地「以彭老師學生的身份」寫道:
「土壤學是一門幼稚的學科。在彭家元誕生的1897年,正好也是蘇聯杜庫切也夫公布土壤發生學新理論後的第一年。這一理論遲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流傳到我國。到50年代中期,彭家元教授不顧年老體弱,還親自帶領四川農學院農化專業的青年教師們,一同攀登川西北的二郎山高峰,認真研究如何運用杜氏理論和農民群眾的經驗相結合,徹底革新農業土壤的分類體系,並念念不忘地把這種研究成果應用到微生物工藝、肥料製造和水土保持事業等方面,充分表現出中國老一輩土壤學家的高貴品格和鑽研精神,彭家元一生的學說、思想和工作精神,都是值得後人永久敬仰的」。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汪洋
圖文校對:李愛國
技術支持:毛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