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剛剛證實
廈大文科資深教授鄧子基
於今天(12月22日)11時38分去世
享年98歲
鄧子基是我國財政「國家分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致力於建立發展適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國家財政理論體系
他與時俱進,理論之樹常青
學術思想哺育了幾代財經學人
他三尺講臺
一站就是半個多世紀
一生桃李滿天下
今年央視播出紀錄片
《財政學功勳人物——鄧子基教授》
人物名片
鄧子基,著名經濟學家、財政學家、教育家,中國財政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財政學界主流學派「國家分配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廈大文科資深教授。
鄧子基為中國財政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國務院早期「政府特殊津貼」和國際、國家、省部級獎勵數十項。2017年,榮獲首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財政理論界的最高獎項。
2012年
廈大為90歲的鄧子基教授
舉行從教65周年大會
《廈門日報》刊發報導
介紹盛名背後的鄧子基
最早學的是「飛機製造」
白眉善目的鄧子基被他的學生稱為「笑呵呵的彌勒佛」,鄧子基顯然很喜歡這一說法,但他也說,他是在「苦水裡泡大」的,「笑呵呵」是歷經磨難的破繭成蝶。
1923年6月,鄧子基出生在福建沙縣夏茂鎮儒元村的貧困家庭,9歲失去母親,11歲失去父親,這意味著幼小的他必須自己解決生存問題。接受採訪時,鄧子基突然挽起袖子,指著手腕上的一道傷痕說,這就是小時候砍柴留下的,「我還賣過燒餅和油條!」
鄧子基後來在一家雜貨店找到一份打掃衛生的工作,包吃包住。他把每個月發的2元工資積攢下來,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過了半年,僅讀兩年小學的鄧子基拿著12元坐船到南平,考上初中。他說,我當時已經知道,只有讀書才會有前途。
不過,在南平,鄧子基很快就變成「窮光蛋」,連被子都沒有,晚上和老鄉擠在一個被窩。仍是知識幫他擺脫困境,他靠每學期的第一名來贏得6元的獎學金。鄧子基說,那一刻起,我的命運就註定我必須拿下人生道路各種各樣的第一名。
幾年後,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福州高級中學。1943年高中畢業,鄧子基被保送到位於重慶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與此同時,他還考取了國立交通大學航空系。鄧子基先在交通大學讀了3個月的飛機製造專業後,「彈盡糧絕」,這時,他得知剛開學的政治大學包吃包穿,給零用錢花,畢業後還包分配,他轉而投奔政大,就讀經濟系的財政專業。鄧子基自信地說,如果他當時繼續就讀航空系,那麼,現在一定也會是航空學家。但是,命運為鄧子基做出了選擇。
鄧子基和廈大的結緣是從1950年開始,當年,他以福州考區第一名,成為新中國首批經濟學研究生,師從時任廈大校長、《資本論》中譯者之一王亞南。
「國家分配論」經歷三次交鋒
1951年,鄧子基(前排中)與同學合影。
鄧子基是中國財政學界主流學派「國家分配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大半輩子都在研究國家當家理財的道理,即國家用一種什麼樣的辦法,在怎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把社會的錢收到國家的手裡,然後由國家集中起來辦大事。不過,自鄧子基1962年在國內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國家分配論」的財政學理論主張後,他經歷了三次交鋒。第一次在1964年,爭論的焦點在於要不要以國家為主體。在當時背景下,國家分配論最終還是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當時,國家財政管理就像一個事無巨細的大管家,大到每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小到每個工人的工資,都是由國家來統一計劃安排。第二次是1980年,當時中國社科院召集全國專家,在廈大召開了一次全國財政基本理論座談會,就財政的本質問題展開討論。鄧子基說,八十多人來跟我研究,他們說國家分配論是國家意志論,經濟困難、造成災害的理論根源就在這方面,要我把「國家」兩個字扒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湧來,鄧子基又迎來了「國家分配論」的第三次交鋒——當時,「公共財政論」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它是一些學者從西方引進的概念,它們強調關注公共服務,例如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而將生產消費領域全部交給市場。一時間公共財政論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國家分配論」遇冷。無論是1980年還是1998年的交鋒,應戰的鄧子基堅持一個原則:「國家分配論」不動搖——財政與國家有本質的聯繫,有國家才有財政。鄧子基在堅持「國家分配論」的同時,也主張根據實際情況,借鑑新的理論,包括「公共財政論」。
他的學生都很像樣
鄧子基給受獎師生頒發2012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鄧子基獎教獎學金。 (本報記者 姚凡 攝)
鄧子基教了65年的書,作為老師,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於培養了一大批為國家管錢或者研究如何管錢的人才。他的學生甚至認為,在這一方面,他可以申請吉尼斯記錄——從198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博士生,到今年,他已經培養了107名博士。107位博士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以現在博士生導師每年只能招收二三名學生來看,或許就能明白107人的含義。當然,鄧子基之所以有107位博士學生,一方面,是因為在人才培養高峰期,博士生導師每年可以招收七八名博士;另一方面,鄧子基從未「退休」。
鄧子基有個幸福的家
1962年,鄧子基一家合影。
對於很多人來說,鄧子基令人羨慕之處倒不是他在學界的地位,而在於他有個幸福的家。鄧子基和妻子王若畏育有一男一女。王若畏小鄧子基四歲,他們在初中時就認識了——王若畏是鄧子基中學恩師的侄女。不過,鄧子基小孩般很「警惕」地說,那時,她的叔叔只是介紹我們認識,要她向我學習,我們可沒有談戀愛。直到鄧子基大學畢業到福州工作後,重新相逢的兩人才確立戀愛關係。鄧子基笑眯眯地說,沒有她,我就不會有這麼好的身體,更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的成果裡也有她的一半。他瞅了一眼妻子,然後說,我很幸福。
「這位教授敢摸老虎屁股」
1980年代初,受福建省相關部門委託,鄧子基帶領一批研究生和政府有關部門聯合進行物價調查。那時的經濟改革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框架下進行的,市場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講商品經濟都躲躲閃閃,還要加上計劃的商品經濟。鄧子基在最後的調研報告中,大膽地提出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第一規律。他的報告被送給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項南在報告上批示:這位教授敢摸老虎屁股。後來中央提出豬肉價格放開時,福建省已先行了兩年。
扒火車去求學
抗戰勝利後,鄧子基就讀的政治大學搬遷到南京,不過,從重慶到南京,學生們要自行前往。對於貧窮的鄧子基來說,路費是一個大問題。迫不得已,他只好扒火車——他和幾位同學在寶雞「上車」,他們爬到火車皮上,找到可以抓住的把手,整個人就趴在火車上。鄧子基回憶說,隴海鐵路隧道多,眼見要進入隧道,前面的同學高喊一聲,後面的人趕緊低下頭,緊緊地貼在車皮上。坐著免費的順風車,鄧子基到了潼關。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