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名君按:2020年12月22日,財政學大家鄧子基逝世,享年98歲。這位中國財政學泰鬥、廈門大學的終身教授,是來自福建沙縣儒元村的客家人。他一生桃李芬芳,耄耋之年仍堅守教學第一線,晚年白眉善目,如若福祿壽星。他躬耕杏壇65年,培養了一大批為國家管錢或者研究如何管錢的人才。從1984年開始招收首屆博士生,到2020年,他培養了108名財政學博士(財經界108條好漢?),也就是說,鄧子基先生從未「退休」,持續工作65年,為國家培養了許多理財施政的棟梁之材。他的高足中,有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博士(興寧客家人)和財政部部長劉昆博士(饒平客家人)等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鄧先生這樣的功德,堪稱一位財經界的「孔子」了。這樣的大先生、「文曲星」,誕生於客家崇文重教的土壤,正是師者的典範。謹以此篇小小的圖文,致敬!紀念!
鄧子基(1923年6月—2020年12月22日),福建沙縣夏茂儒元村人,客家人 ,中共黨員。著名財政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專於社會主義財政理論。曾榮獲國家、省部級榮譽獎勵50多項,以及「國家榮譽勳章」、「世界500名人勳章」(英國)和「終身傑出成就金人獎」(美國)等。2017年,鄧子基教授榮獲首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財政理論界的最高獎項。
鄉親們做的舂餈粑(圖片來自沙縣蝦網)
鄧子基一行參觀夏茂文昌宮
在南平讀書時,鄧子基連被子都買不起。他很珍惜上學的機會,每學期拿第一名,還堅持為學校打掃,贏得了6元的獎學金。生活的苦難讓鄧子基學會了把眼光放在未來,把規劃當習慣,用勤奮作階梯。「銀元有可能被花光,退路是沒有了,我只能靠考取好成績來贏得獎勵」。力爭上遊拿第一,成了他的動力和志向。初中畢業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福州高級中學。
新中國首批經濟學研究生
1943年高中畢業,鄧子基被保送到位於重慶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同時還考取了國立交通大學航空系。鄧子基先在交通大學讀了3個月的飛機製造專業後,因費用不足,學業眼看就要中斷。
1943年,鄧子基在福建省福州高中畢業時留影
為繼續讀書,他放棄了學飛機製造,轉到免學費、包吃住包分配的國立政治大學攻讀經濟系財政學專業。但是對於貧窮的鄧子基來說,路費是一個大問題。迫不得已,他只好扒火車——他和幾位同學在寶雞「上車」,他們爬到火車皮上,找到可以抓住的把手,整個人趴在火車上。
隴海鐵路隧道多,眼見要進入隧道,前面的同學高喊一聲,後面的人趕緊低下頭,緊緊地貼在車皮上。靠扒火車,坐著免費的順風車,一路到達目的地。
在國立政治大學畢業後,時值內戰,風雨飄搖,鄧子基在江蘇泰興縣當了幾個月的小稅務員,也在中學教過書。
1947年鄧子基(站立右二)在福建羅源中學教書時留影
1952年7月,鄧子基(前右一)畢業時,與導師王亞南教授、胡體乾教授、吳兆華教授,傅家麟教授、陳明益教授及同學合影
1952年,鄧子基順利畢業,稱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研究生。王亞南的言傳身教,讓他受益匪淺。王亞南校長稱為他人生的坐標,提示他,只有對學生付出全部無私的愛,才有資格堅守教師的崗位。
「國家分配論」的代表人物
1951年,鄧子基(前排中)與同學合影
建國之初,我國財政理論界主要流行蘇聯「貨幣關係論」的觀點。鄧子基對蘇聯的理論,對計劃經濟思想的囿限,他堅持實事求是,也勇於突破。1957年,西南財經學院教授許廷星寫了一篇關於財政學研究對象的文章,提出「財政是分配關係」,鄧子基從中得到啟發。他認為,財政是一種貨幣關係體系的觀點,僅停留在對財政資金運動的表象描述,沒有揭示財政的本質。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財政思想,潛心研究財政的本質等一系列基礎理論問題,提出了「國家分配論」觀點。1962年,鄧子基發表《略論財政本質》一文,文章全面系統地論證了「國家分配論」,並提出「財政的本質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係」這一觀點。他在國內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國家分配論」的財政學理論主張。同年,他發表了《試論財政學對象與範圍》、《財政只能是經濟基礎的範疇》。這一系列文章中,鄧子基系統地分析了財政的本質,初步確立了他「國家分配論」代表人物的地位。現在,「國家分配論」成為我國傳統財政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我國現行的「財政學」教材中,基本沿用這一理論,並被學界廣泛認可。鄧子基認為,國家分配論的核心在於分析與探討財政活動的本質,國家分配論能說明財政是什麼。明確財政的概念是財政基礎理論的重要前提。然而,「國家分配論」的發展,鄧子基經歷了三次理論「交鋒」。第一次在1964年,爭論的焦點在於要不要以國家為主體。1964年,全國第一次財政理論研討會在大連召開,鄧子基擔任華東組組長。「國家分配論」成為會議爭論的主題。爭論的焦點就在於「要不要以國家為主體」,在當時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國家分配論最終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當時,國家財政管理就像一個事無巨細的大管家。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隨著國情國策的變化,國家要給企業和地方鬆綁,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顯然已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國家分配論」遭到批評。第二次是1980年,當時中國社科院召集全國專家,在廈大召開了一次全國財政基本理論座談會,就財政的本質問題展開討論。鄧子基說,八十多人來跟我研究,他們說國家分配論是國家意志論,經濟困難、造成災害的理論根源就在這方面,要我把「國家」兩個字扒掉。面對學術爭鳴,鄧子基堅持實事求是和開放心態。會上,鄧子基讓他的3名研究生對提出不同觀點的部分專家學者進行專訪,並認真分析。之後,他發表了《為「國家分配論」答疑》。他在《為「國家分配論」答疑》中提出:財政與國家有本質的聯繫,有國家就有財政。但在具體的時段,政策是積極財政政策,還是穩健財政政策,還是緊縮開支,還是大量投放,就要看現實的需要。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以客觀規律為根據,這樣的政策就是無往而不勝的。這輪思想觀點的大激蕩,不但推動了「國家分配論」的發展,還鞏固了其主流地位。1998年,第三次「交鋒」發生。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步入市場經濟,財政學界從西方引進「公共財政論」,強調關注公共服務,例如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而將生產消費領域全部交給市場。這一論點得到學術界的追捧,「國家分配論」遇冷。鄧子基在分析各種質疑後,於1997年發表了《堅持、發展國家分配論》的論文,反對完全照搬西方「公共財政論」、替代和否定「國家分配論」,主張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認識,對於兩者之間的關係,他提出應當是:堅持+借鑑=整合+發展。「國家分配論」探討財政活動的本質,是本質論,而「公共財政論」著重在於界定財政活動的範疇,並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運行過程,是現象論,因此,要以「國家分配論」來發展「公共財政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鄧子基是「國家分配論」的推動者之一,這一理論在財政學界流行了若干年,後來背景變了,亟需探索新的理論,鄧子基把「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巧妙融合起來,從中提煉理論,為中國財政的改革發展探索新的方法論,這需要有一種可貴的自我否定精神。2001年,在無錫市召開的第15次全國財政理論研討上,鄧子基在大會上做學術報告,提出了上述新觀點,獲得熱烈掌聲。會後,以「內參」形式專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供黨中央、國務院最高決策參考。三次論戰,應戰的鄧子基堅持一個原則:「國家分配論」不動搖——財政與國家有本質的聯繫,有國家才有財政。鄧子基在堅持「國家分配論」的同時,也主張根據實際情況,借鑑新的理論,包括「公共財政論」。中國財政學領域學術帶頭人
鄧子基是中國財政學界主流學派「國家分配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大半輩子都在研究國家當家理財的道理,即國家用一種什麼樣的辦法,在怎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把社會的錢收到國家的手裡,然後由國家集中起來辦大事。1952年12月,廈門大學留影
1962年,鄧子基提出了建立財政學這門原理科學的設想,他認為,「財政學的對象、範圍,應包括四個不同社會形態國家共有的,以及每個社會形態特殊的財政分配關係和其發展規律」。因此,應注意財政學與從其分化發展出去的專門學科,如國家預算、企業財務、財政史等學科的聯繫與分工關係。
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在當時的院系調整中,廈門大學財經學院的財政金融專業被取消。1972年秋,廈門大學開始復辦這個專業,鄧子基起到了主要作用。此後他一直作為財政金融專業(以後叫做財政學專業)的總學術帶頭人,從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發展,到後來金融專業學科的發展、經濟學院的創建以及學生規模的大幅度擴大,無不傾注了鄧子基的心血和努力。廈門大學的財政學和金融學先後擁有了博士點和碩士點,先後獲得了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稱號。鄧子基還堅持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辦學,為國家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為了財金系的發展,從科研項目的申請到系列教材的編輯出版,從新學科的創立到師資隊伍的培養,鄧子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經過多年辛勤培育,財金系形成一支梯隊完備、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鄧子基在學科建設方面提出的思路、建議、觀點和想法,一直在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中起著重要指導作用,並且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財政學科中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中,為廈門大學財政學科的長盛不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0年,在很多國人對西方財政學知之甚少的時候,他就開始組織翻譯美國馬斯格雷夫的名作《財政理論與實踐》一書,其中,已經涉及「公共財政」的相關理論。此時,鄧子基已年近六旬。
在「文革」期間,鄧子基也堅持潛心進行科學理論研究。1972年,他成為復辦廈門大學財金專業的負責人,到1982年時,他已經成為財政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鄧子基的第一屆博士生是1985年入學的,當時有董大勝、巫克飛、葛南翔三位。鄧子基本人通俄語和英語,他讓學俄語的重點研究蘇聯財政,而學英語的則重點研究英美財政。鄧子基讓這三位博士生參與編寫前沿書籍《比較財政學》,使他們的學術能力得到成長。這部《比較財政學》,開啟了一扇對照我國現狀、全面學習研究西方財政學的窗口。
這三位博士,後來都成為業界精英:董大勝為國家審計署黨組副書記、副審計長,葛南翔為廈門國際銀行總行副行長,巫克飛為廣州商業銀行副董事長、行長。鄧子基說,老師帶學生,既要出人才,又要出成果。這三名學生不僅學術成果豐碩,而且在本行業都做得不錯,他們用自己的勤奮,實現了我的育人目標。
他與兒子鄧力平於1989年合著出版了《美國加拿大稅制改革比較研究》;與巫克飛合著於1993年出版了《西歐國家稅制改革比較研究》,從而進一步發展了這門學科。
鄧子基還與唐騰翔合作,從1986年起,陸續發表了國際稅收系列論文。1988年,兩人出版了《國際稅收導論》。這些是我國較早的國際稅收研究論著,為國際稅收學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鄧子基還通過對國家徵稅的權力、利益、義務的辯證分析,提出了「權益說」,提出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對稅收本質進行了高度概括。
1990年,鄧子基與張馨堯、王開國合著出版《公債經濟學》,這是在國內最早全面而系統地研究公債問題的學術專著。
1990年和1993年,他分別主編出版的《財政金融政策與宏觀調控》及《財政與宏觀調控》兩本書,從理論上推動我國財政政策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
財政改革的推動者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子基受福建省委委託,進行物價大調研。他帶著研究生和政府有關部門同志聯合進行調查。他用大量事實數據和鮮明的觀點,提出了物價改革的意見。那時,鄧子基就在這份調研報告中大膽地提出了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第一規律。他特別提出,福建省首先要放開豬肉價格。當時全國還沒開放肉價,鄧子基提出這一點,要冒很大風險。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福建連城客家人)看完報告後,當即在報告上批示:「好,敢於摸老虎屁股!」鄧子基對改開的另一個理論推動,是駁斥「赤字無害論」,並堅持財政平衡的理財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財政學界不少人主張借鑑西方財政理論中的經濟平衡觀,實行周期平衡政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還有不少人認為:「赤字無害」,主張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對此,他立場堅定,態度鮮明,曾連續發表文章,六論財政收支矛盾與財政收支平衡,駁斥了「赤字有理」的觀點,並大聲疾呼「赤字有害」,指出在我國的國情條件下,就社會制度、生產發展水平、生產目的、生產與需要之間矛盾的特點,以及歷史經驗教訓方面來說,我國不能輕易推行「赤字財政」政策,而必須堅持「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方針。同時,鄧子基從理論上,在《財政收支矛盾與平衡轉化問題》一書中指出,財政收支矛盾是財政的主要矛盾;財政收支矛盾是絕對的,財政收支平衡是相對的,絕對的財政收支矛盾可能轉化為相對的財政收支平衡,這就是著名的財政收支矛盾與平衡轉化規律。鄧子基對動態平衡的強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財政金融精英們的導師、慈父
文革後,鄧子基是廈門大學復辦財金專業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鄧子基在廈大從教65年,培養了博士生108人,培養碩士生300多人,本科生數以千計。在他的學生中,有的從政,當上國、省、市領導,為國家為地方理財施政,有的成為大學校長、銀行行長,有的執教,稱為博士生導師、知名學術帶頭人,有的從商,稱為董事長、總裁等等。鄧子基非常重視師生關係,因為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夠極大地促進教學相長。鄧子基經常把從一生坎坷總結出來的為人之道、治學之道告訴學生。他說,人生有兩把鑰匙:治學的鑰匙、為人的鑰匙。我自己要先掌握好這兩把鑰匙,然後再把它們交給學生。鄧子基一直以培養合格、高質量的高層次人才為目標,自然,他對學風教育格外重視,對學生要求之嚴,對學生關愛之深在廈門大學無人不知。鄧子基的學生都不會忘記他在第一課提出的「二十四字」要求:人各有志、人貴有志,開拓刻苦,嚴謹求實,揚長避短,勇攀高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博士,寫過一篇發表在《廈門大學學報》的文章《難忘鄧子基老師》。他說,「我在母校念書十年,四年念財政金融專業,六年念財政方向的碩士、博士課程。十載寒窗,往事如雲似煙,歲月如磐似歌,難忘求學生涯,難忘同學老師,而最難忘的是鄧子基教授。」「在鄧老師身上,我們的確有許多應當學習感悟的東西。我們現在也年過半百了,尤以下面兩點為最,一是堅持學習、永不滿足。二是用於探索、與時俱進。"鄧子基的學生方上浦說鄧子基老師「用真情傳播智慧的火種,用摯愛築壘起財政學科的理論構架,桃李芬芳,碩果滿枝。」90多歲的鄧老,一直工作在教學與研究的第一線,每次上課三節連上,中間只休息20分鐘,但這20分鐘,也往往被學生的提問所佔用。他除了教學之外,還承擔著教育行政工作。解放初他兼任廈門大學教務處秘書,不久又兼任校教學改革委員會秘書,協助校長和三個正副教務長工作。他曾兼任福建省政協常委兼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經濟學科初審組成員、國家教委經濟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財政學會榮譽理事、中國稅務學會榮譽理事、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學會顧問等職務。年近百歲的鄧子基教授,曾經分享過自己的健康之道,堅持「四動」:動腦多思,動口多講,動手多寫,動腳多走。他堅持每天看書和寫作6個小時,每日必看新聞聯播。除了工作,他還堅持運動,自創健身操鍛鍊身體。
何立峰博士寫道:「鄧老師是我的學習榜樣。鄧老師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親歷親為所體現出來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學風、誨人不倦的循循善誘的師風、不怕挫折直面困難的氣勢、與時俱進不懈探求的勇氣、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的骨氣,已經深深地影響和教育著我們這些莘莘學子。」
鄧子基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己一輩子只希望做到「十個字」,那就是恩師王亞南所說的:「教書、育人、出人才,出成果。」鄧子基教過的這些學生遍布海內外,大多已經成才,成為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
他說:「我不是大師,我是老師;我不是泰鬥,我是『老兵』。」這位令人尊敬的國寶級教授,一生躬耕杏壇,勤行不輟,生命綻放之處,已是桃李芬芳、碩果滿園。
客名君研究生也是財經類專業,並且訪問過客家籍的經濟學家。經濟學是很迷人的學科,為政府理財的財政學又有著施政者的視角,但是經濟學也是很容易受主觀影響的學科,理論的爭鋒和新思想的邊界延申及重構從未停止,把脈經濟的學者心性會有很大影響。
雖然沒有見過鄧老,客名君卻從大量資料中,看到一位溫潤如玉的有德君子形象,也是一位勇於創新、積極探索的學者形象。他身上有著客家人那種永遠上進的精神,對於教育有著天然的深厚情懷。
年少時的照片,劍眉星目,絲毫不因貧寒而磨滅光彩;中年時的照片,溫潤謙和,絲毫沒有居高位、育高才的傲氣;年老時的照片,白眉善目,氣度斐然,絲毫沒有龍鐘的老態。要知道,這是一位培養為國家管錢的百零八位博士的偉大教育家。生命的每一時期,不因種種苦厄而影響自己的狀態,也許就是德潤身的緣故吧。
平安夜,寫就此文,致敬、學習、紀念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