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俑,雕塑開始獨立,可以說中國雕塑的真正獨立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雕塑開始從工藝美術中分化出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俑上,俑是中國古代陪葬用的偶人,用以象徵、代替殉葬的人、動物等。
俑的出現是社會理性與文明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這在各種各樣俑的雕刻藝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其古樸深厚的造型、誇張而充滿動勢的神態、蘊含時代精神的風格,對當時的人物雕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悲痛不已,子貢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為師守墓三年。期間,他常常回憶老師生前的言行笑貌,於是砍來楷木,心思手摹,雕刻出了這對孔子和亓官夫人的像。
目前各種版本的孔子聖像大多為後人根據文字描述憑空想像出來,惟有此木刻造像是親眼見過夫子的學生子貢所遺留,故而在雕像人物形象、服飾上具有極大的真實性,對於後人研究孔子,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刻藝術風格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概述
楷木像一直以來作為孔廟聖物被特殊保管。直到公元1128年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臨安,孔子的四十八世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受命率孔門二百餘戶族內精英扈蹕南渡時一起帶至南方。高宗賜孔氏一族寓家衢州,孔氏嫡系便在衢州建宗立廟,即孔氏南宗家廟,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便一直存放於家廟思魯閣,受孔氏南宗後人敬仰。
1930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長的方志學家餘紹宋應友人高錦甫先生之邀為其珍藏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照片題詞。
餘紹宋先生民國十九年五月二日日記上如是記載:「高錦甫以先聖楷木像囑題,因書云:『上為至聖先師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相傳為端木子貢手雕,劉佳遊家廟詩所謂傳是衛國賢摹刻,志師誼者也。西安舊志僅雲宋聖公孔端友隨高宗南渡,抱負而來。今觀兩像木理堅結,幾化石質,而雕刻又極古樸渾穆,雖不敢必其出於子貢,要為漢以前人之刻無可疑。木質而能留至今,世間更無其偶,況屬聖容,尤堪珍重。舊奉家廟思魯閣下,今移奉閣上,孔裔向不輕示人,非其時不許瞻仰。十五年前由紹宋商諸博士肖鏗先生,始許攝影,漸傳諸於世。人多未詳其由來,用志數言,借傳梗概。』」
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藝術風格分析
孔子像高37.2釐米,寬15.5釐米,雙膝前曲,正面蹲坐於臺上,身著長袍,雙手合抱於胸前。面部為圓長形,雙目橫長突出,高鼻合口,卷唇不露齒,唇上兩綹八字鬍,下垂三綹長鬚,兩長耳外突。
夫人亓官氏像高41.2釐米,寬16.5釐米。雙膝前曲,正面端坐。身著長袍,腰束寬帶,雙手拱於袖內。長圓胖臉,雙目正視稍閉,高鼻,小口合唇,左右兩耳外張。頭挽髮髻,靠前部髮髻右旁有一站穿孔,似插簪處。造型優美,表現了貴族社會中的婦女形象。
鬱達夫先生這樣描述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楷木像各高尺餘,孔子是朝服執圭的一個坐像,亓官夫人也是一樣,但手中無圭。兩像顏色蒼黑,刻劃遒勁,決不是近代人的刀勢。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畫像並不相同,兩眼及鼻子很大,顴骨不十分高,須分三掛,下垂及拱起的手際,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點兒。」人物溫靜的面容也顯示了藝術表現的新水平。
這樣的人物造型與我們看到的同一時期出土的的木俑造型非常相似,如雲夢大墳頭1號墓出土木俑,輪廓鮮明,臉面保留著刻削的稜線,尚存戰國木雕之古樸遺風。這一時期的人俑體態多不大,俑體略扁平,四肢小而頭偏大,只雕刻出粗略的輪廓,畫出口鼻眉目,眼部突出,力求克服人物表情呆滯的缺陷。手的刻畫不作重點,近似浮雕。人物動態或坐或站,有的還在軀幹上另外安裝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劍、小木戈等兵器,或者持樂器演奏。長沙楊家灣6號墓出土的一組伎樂坐俑,高30-35釐米,姿態尚屬生動。
但到了漢代,陶俑的造型,特別是表情已經非常生動,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分著衣和彩繪兩大類,頭像雕刻精緻,較戰國木俑更為寫實傳神。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出土的車仗奴婢木俑群,包括持戟謁者俑、佇立侍女俑、荷鋤農奴俑、執斧工奴俑、駕車木馬及木軺車等24件,生活氣息很濃,人物身材頎長,軀體輪廓極富曲線變化,衣紋質感很強,彩繪服飾鮮麗。江蘇盱眙東陽和揚州邗江胡場等地發掘的西漢晚期墓葬都出土過木雕的說唱俑,它們常為坐像,一手微舉,一手撫膝,眯眼張口,是現存西漢木雕中的藝術佳作。
尊上對比我們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自身的整體風貌把握的是「拙」,從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造型藝術審美特徵中,可以看出木刻人物毫無裝飾的簡潔與樸拙;突顯春秋戰國藝術的審美意識,折射出當時雕塑藝術整體造型之中的一種簡潔與古樸笨拙相結合的自然感。
作者在被限定的動態範圍內,力求使人物得到生動的表現。如洛陽金村所出的幾件青銅人形器座,就突破了一般常見的呆板姿態,表現出了人物活動的瞬間表情。有的席地而坐,神情恭謹;有的屈一膝蹲坐,一手持套筒,一手上揚,動勢豪放。其中一件侍女像,長辮,胡服,著靴,雙手平持套筒,仰首,表現出在勞動過程中十分專注的表情。
與後期秦兵馬俑雕塑不同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並不追求形體上的大和數量上的多,而是追求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而這條雕塑藝術之路代表了中國藝術美學發展方向的主流,就是從圖像符號的視野來研究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
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追求的是一種線條美——粗實、拙樸,這種線條與造型折射出符號的意思,即為一種具有圖像性、可模仿的符號呈現。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線條的符號性代表的是對當時時代面貌的寫照,而進一步探討的話,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是受當時人們思想情感的藝術表達影響,具有很強的象徵性,為當時時代的整體藝術審美風貌提供有力參考。
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價值體現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得以保存至今,不僅蘊含極高的歷史價值,讓後輩藝術家得以一窺孔子風採,更為他們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人物的衣著打扮、雕塑藝術造型特點、審美價值以及對孔夫子形象的再創作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四、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審美特徵中的樸拙、浪漫、剛健、恬靜之美,體現中國民族美術寫意大氣魅力,豐富了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筆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根源是一種趨向崇高之美的體現。結合對春秋戰國時期各方面的了解,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藝術審美中正體現出這樣一種自然崇高之美,即一種訴諸於心靈上的生命本質力量。
參考文獻:
[1]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M].2014年12月.
[2]傅舉有.湖南出土的楚漢木俑(上\下).收藏家,2009年第10期\11期.
[3]肖長生.論中國古代雕塑的線條[D].景德鎮陶瓷學院,2007.
[4]邢開.中國當代雕塑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神[D].西安美術學院,2007.
[5](民國)徐鏡泉纂輯.孔氏南宗家廟考略(孔氏南宗家廟宣紙線裝藏書).
作者簡介:張繼新,1974年生,大學本科學歷,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美術幹部,衢州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連環畫、雕塑工作。多次在《連環畫報》發表作品,出版過多部單行本連環畫。小雕塑孔子被故宮博物館收藏,雕塑《孔子七十二聖賢》之巫馬施獲第四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雕塑《美院女學生》獲第八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臨行密密縫》獲第九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