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春秋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特徵——以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為例

2020-12-14 大國工匠周刊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俑,雕塑開始獨立,可以說中國雕塑的真正獨立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雕塑開始從工藝美術中分化出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俑上,俑是中國古代陪葬用的偶人,用以象徵、代替殉葬的人、動物等。

俑的出現是社會理性與文明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這在各種各樣俑的雕刻藝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其古樸深厚的造型、誇張而充滿動勢的神態、蘊含時代精神的風格,對當時的人物雕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悲痛不已,子貢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為師守墓三年。期間,他常常回憶老師生前的言行笑貌,於是砍來楷木,心思手摹,雕刻出了這對孔子和亓官夫人的像。

目前各種版本的孔子聖像大多為後人根據文字描述憑空想像出來,惟有此木刻造像是親眼見過夫子的學生子貢所遺留,故而在雕像人物形象、服飾上具有極大的真實性,對於後人研究孔子,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刻藝術風格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概述

楷木像一直以來作為孔廟聖物被特殊保管。直到公元1128年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臨安,孔子的四十八世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受命率孔門二百餘戶族內精英扈蹕南渡時一起帶至南方。高宗賜孔氏一族寓家衢州,孔氏嫡系便在衢州建宗立廟,即孔氏南宗家廟,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便一直存放於家廟思魯閣,受孔氏南宗後人敬仰。

1930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長的方志學家餘紹宋應友人高錦甫先生之邀為其珍藏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照片題詞。

餘紹宋先生民國十九年五月二日日記上如是記載:「高錦甫以先聖楷木像囑題,因書云:『上為至聖先師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相傳為端木子貢手雕,劉佳遊家廟詩所謂傳是衛國賢摹刻,志師誼者也。西安舊志僅雲宋聖公孔端友隨高宗南渡,抱負而來。今觀兩像木理堅結,幾化石質,而雕刻又極古樸渾穆,雖不敢必其出於子貢,要為漢以前人之刻無可疑。木質而能留至今,世間更無其偶,況屬聖容,尤堪珍重。舊奉家廟思魯閣下,今移奉閣上,孔裔向不輕示人,非其時不許瞻仰。十五年前由紹宋商諸博士肖鏗先生,始許攝影,漸傳諸於世。人多未詳其由來,用志數言,借傳梗概。』」

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藝術風格分析

孔子像高37.2釐米,寬15.5釐米,雙膝前曲,正面蹲坐於臺上,身著長袍,雙手合抱於胸前。面部為圓長形,雙目橫長突出,高鼻合口,卷唇不露齒,唇上兩綹八字鬍,下垂三綹長鬚,兩長耳外突。

夫人亓官氏像高41.2釐米,寬16.5釐米。雙膝前曲,正面端坐。身著長袍,腰束寬帶,雙手拱於袖內。長圓胖臉,雙目正視稍閉,高鼻,小口合唇,左右兩耳外張。頭挽髮髻,靠前部髮髻右旁有一站穿孔,似插簪處。造型優美,表現了貴族社會中的婦女形象。

鬱達夫先生這樣描述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楷木像各高尺餘,孔子是朝服執圭的一個坐像,亓官夫人也是一樣,但手中無圭。兩像顏色蒼黑,刻劃遒勁,決不是近代人的刀勢。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畫像並不相同,兩眼及鼻子很大,顴骨不十分高,須分三掛,下垂及拱起的手際,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點兒。」人物溫靜的面容也顯示了藝術表現的新水平。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

這樣的人物造型與我們看到的同一時期出土的的木俑造型非常相似,如雲夢大墳頭1號墓出土木俑,輪廓鮮明,臉面保留著刻削的稜線,尚存戰國木雕之古樸遺風。這一時期的人俑體態多不大,俑體略扁平,四肢小而頭偏大,只雕刻出粗略的輪廓,畫出口鼻眉目,眼部突出,力求克服人物表情呆滯的缺陷。手的刻畫不作重點,近似浮雕。人物動態或坐或站,有的還在軀幹上另外安裝手臂,手上再握持小木劍、小木戈等兵器,或者持樂器演奏。長沙楊家灣6號墓出土的一組伎樂坐俑,高30-35釐米,姿態尚屬生動。

但到了漢代,陶俑的造型,特別是表情已經非常生動,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分著衣和彩繪兩大類,頭像雕刻精緻,較戰國木俑更為寫實傳神。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出土的車仗奴婢木俑群,包括持戟謁者俑、佇立侍女俑、荷鋤農奴俑、執斧工奴俑、駕車木馬及木軺車等24件,生活氣息很濃,人物身材頎長,軀體輪廓極富曲線變化,衣紋質感很強,彩繪服飾鮮麗。江蘇盱眙東陽和揚州邗江胡場等地發掘的西漢晚期墓葬都出土過木雕的說唱俑,它們常為坐像,一手微舉,一手撫膝,眯眼張口,是現存西漢木雕中的藝術佳作。

尊上對比我們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自身的整體風貌把握的是「拙」,從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造型藝術審美特徵中,可以看出木刻人物毫無裝飾的簡潔與樸拙;突顯春秋戰國藝術的審美意識,折射出當時雕塑藝術整體造型之中的一種簡潔與古樸笨拙相結合的自然感。

作者在被限定的動態範圍內,力求使人物得到生動的表現。如洛陽金村所出的幾件青銅人形器座,就突破了一般常見的呆板姿態,表現出了人物活動的瞬間表情。有的席地而坐,神情恭謹;有的屈一膝蹲坐,一手持套筒,一手上揚,動勢豪放。其中一件侍女像,長辮,胡服,著靴,雙手平持套筒,仰首,表現出在勞動過程中十分專注的表情。

與後期秦兵馬俑雕塑不同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並不追求形體上的大和數量上的多,而是追求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而這條雕塑藝術之路代表了中國藝術美學發展方向的主流,就是從圖像符號的視野來研究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

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追求的是一種線條美——粗實、拙樸,這種線條與造型折射出符號的意思,即為一種具有圖像性、可模仿的符號呈現。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線條的符號性代表的是對當時時代面貌的寫照,而進一步探討的話,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是受當時人們思想情感的藝術表達影響,具有很強的象徵性,為當時時代的整體藝術審美風貌提供有力參考。

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價值體現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得以保存至今,不僅蘊含極高的歷史價值,讓後輩藝術家得以一窺孔子風採,更為他們研究春秋戰國時期人物的衣著打扮、雕塑藝術造型特點、審美價值以及對孔夫子形象的再創作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四、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審美特徵中的樸拙、浪漫、剛健、恬靜之美,體現中國民族美術寫意大氣魅力,豐富了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筆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雕塑藝術根源是一種趨向崇高之美的體現。結合對春秋戰國時期各方面的了解,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藝術審美中正體現出這樣一種自然崇高之美,即一種訴諸於心靈上的生命本質力量。

參考文獻:

[1]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M].2014年12月.

[2]傅舉有.湖南出土的楚漢木俑(上\下).收藏家,2009年第10期\11期.

[3]肖長生.論中國古代雕塑的線條[D].景德鎮陶瓷學院,2007.

[4]邢開.中國當代雕塑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神[D].西安美術學院,2007.

[5](民國)徐鏡泉纂輯.孔氏南宗家廟考略(孔氏南宗家廟宣紙線裝藏書).

作者簡介:張繼新,1974年生,大學本科學歷,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美術幹部,衢州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連環畫、雕塑工作。多次在《連環畫報》發表作品,出版過多部單行本連環畫。小雕塑孔子被故宮博物館收藏,雕塑《孔子七十二聖賢》之巫馬施獲第四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雕塑《美院女學生》獲第八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臨行密密縫》獲第九屆浙江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複雜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什麼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縱橫家……基本上各個領域都是人才輩出。單說思想家,思想家就分為了各種派別,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什麼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派別。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生活的?知識分子:我們有經濟來源
    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那麼為何春秋戰國能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其實是與作為這一時期學術思想文化主體的知識分子不可分割,正是因為知識分子所獲得的社會解放才促發了這一學術「盛世」。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如何保障自身生活的呢?當我們帶著這個疑惑穿越兩千餘年的歲月看向那群足以「扭轉乾坤」的知識分子時,似乎聽見了他們清晰的回答:我們有經濟來源。本篇筆者就從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說起,聊聊他們所具備的特徵,進而說說他們的經濟來源。
  •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老子與孔子之外,還有哪些代表人物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文化大家,特備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才輩出,除了道家與孔孟之外,還有那些代表人物?韓非子、墨子與孫子都在各自領域創立學派。一、韓非子韓非子,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法治的鼻祖。用今天的話來說,韓非是法學博士後導師。韓非子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概況
    西周結束之後,到了春秋戰國,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過度,還有一種「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的說法,這兩種觀點基本一致。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貴族開放,形成「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學,而民無學」的局面。
  • 廣西石雕孔子像雕塑價格——三山新聞
    廣西石雕孔子像雕塑價格——三山新聞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的教育思想家。在我國,人們對於孔子的尊重程度是非常高的,一直以來國家提倡人們學習《論語》,就是對孔子這位大思想家重視的重要表現。隨著中國文化不斷地走出,現在不少的外國人來認識並了解孔子,甚至在很多國家有不少學習漢語的學校,都叫孔子學校。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十豪」,除了孔子和孫臏,你還認識哪幾個?
    後人因此將老聃、孔子、墨翟、關尹、列子、陳駢、陽生、孫臏、王廖、兒良這十位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並稱為「天下十豪」。說到這,很多同學可能就有有點懵了,心裡在想「除了孔子、孫臏聽過之外,其他的人怎麼感覺『陌生又熟悉』呢?」
  • 春秋戰國時期,繁榮燦爛的科學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的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對後來的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等,因此,在思想領域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家 政法文綜必看
    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這門課程亂世側重考查戰爭發生的年代、背景、交戰雙方、戰爭結果,太平盛世主要考查各個朝代的重要治世、盛世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思想家的認知。下面就這一熱點問題,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備戰2016年政法幹警文綜考試有所幫助。1.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期的神秘人物——鬼谷子
    本文章由絢麗多姿的幸福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有才能的人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而其中有位顯赫的人物,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字詡,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人,因為隱居在鬼谷,所以被人們稱為鬼谷子。據說鬼谷子幾乎無所不知,各種知識他都了解,包括政治家的韜略,還有外交家的交涉之法,陰陽家的祖宗衣缽,包括預言佔卜,他都精通,所以是以為全才。他所著的《鬼谷子》更是將幾大流派聯合串通起來。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人說共知。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
  • 春秋戰國時期的「憂患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政治地位自平王東遷之後一落千丈,諸國爭霸,在這個「禮樂崩壞」的年代,代表各自階級的思想家層出不窮,各家各派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學說和政治主張,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學術重心由王官之學向諸子之學過渡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只有在春天二月間和秋天的八月間,「春分」、「秋分」兩個節氣,就是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和黑夜一樣長,氣候也是不冷不熱得很溫和,所以稱歷史為春秋。就是中國的歷史學家,認為在這一個時代當中,社會、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這個像春分秋分一樣平衡的天平上來批判。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國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哪幾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不同的階級與知識層面的代表人物,發表各自學術主張,百家爭鳴之局面就此形成。二、諸子百家的學派形成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