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參加過的ACM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第42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即將於2018年4月15-20日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大賽共有49935名來自全球六大洲111個國家和地區、3098所高校的選手報名參賽。其中,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個團隊從各大洲區域賽中脫穎而出,晉級全球總決賽。

北京大學有一支隊伍出戰本次全球總決賽。這支隊伍由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6級本科生吉如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7級本科生洪華敦、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丁力煌三位同學組成,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特聘研究員羅國傑博士擔任教練。

北京大學官方微信記者有幸採訪到了第40屆ACM-ICPC選手、信科2013級本科生李煜東和信科2014級本科生沈洋。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走近ACM。

結緣ACM

理科一號樓1318機房跟北大同學通常去的機房有點不大一樣。幾張大桌子上各擺放著一臺寬屏電腦,旁邊雜亂地堆著大疊草稿紙。這裡是歷屆北大ACM-ICPC選手日常訓練的地方。走進機房,聽到的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聲音,還有手指飛快敲擊鍵盤的響聲。電腦顯示的題目界面上隨著敲擊蹦出一行接一行的代碼,難以想像,在幾分鐘之後,眼前的各種字符、字母經過計算會順利地導出一個漂亮的結果。1318機房迎來又送走了一屆屆ACM-ICPC的選手,見證著他們的汗水、緊張與喜悅。

理科一號樓1318機房

散落在桌上的草稿紙,上面是ACM的訓練題

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由國際計算機協會(ACM)主辦,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之一。比賽時間為5個小時,所有題目均以英語寫出。同隊的三名選手可以使用C、C++、Java、Python2、Python3和Kotlin語言在一臺計算機上共同解決7到13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競賽依據參賽各隊解出問題的數目以及總用時排名。

北京大學與ACM大賽的緣分始於2000年。從2002年開始,北京大學每年都有代表隊參與比賽。2005年,北大代表隊首次進入全球總決賽,此後一直未曾缺席,並於2014年在全球總決賽中獲得金牌(第三名)的歷史最好成績。

「我們三個高中時都是打信息競賽的,所以很早就認識了。我和丁力煌還是一次比賽時打『狼人殺』認識的。」回憶組隊的經過時,洪華敦笑著說。儘管在大學裡還是「新生」,但從初中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的參賽選手們早已是信息競賽領域身經百戰的老將,參加ACM大賽成為了他們上大學後順理成章的一個選擇。同時,這也是三人彌補高中與信息競賽國家隊失之交臂的遺憾的一種方式。隊長吉如一補充:「我其實去年也參加了ACM,只拿了全球總決賽的銀牌,有些不甘心。今年是我能參加比賽的最後一次機會,所以不想錯過。」

第42屆選手在區域賽領獎的照片(從左至右分別為丁力煌、洪華敦、吉如一)

未竟的夢想鞭策著三人不斷努力訓練。開學以來,他們會在每天下午兩點半到七點半雷打不動地出現在1318機房進行訓練;剛剛過去的寒假裡,三人在學校一直待到過年前一個星期才回家。採訪當天,三人剛剛結束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 University)舉辦的訓練營,還沒倒過時差來。按照隊長吉如一的話說,他「拿著刀子都得逼著他們訓練」。

天賦和努力,似乎是每一屆優秀選手身上必不可少的兩種特質。當被問起「選手獲獎最關鍵的因素」時,羅教練不假思索地答道——奪冠的野心。「他們要有強烈的、想要登上最終領獎臺的意識。他們的目標和動機會體現在日常的訓練中,比如投入在這上面的時間、每次訓練結束後的總結等等。在日常課程壓力下,選手們還能以極高的熱情為比賽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這是很不容易的。」

準備比賽固然艱辛,但三人實際上也在「苦中作樂」,享受這一過程。到瀋陽和新疆參與區域賽、前往俄羅斯訓練的經歷不僅讓他們體驗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更得到了與頂尖選手們交流的機會。「有時你不敢相信,比賽時你的前後左右都是論壇上被膜拜的大神,Codeforces(一家為計算機編程愛好者提供在線評測系統的俄羅斯網站)排名前三的大神站在黑板前給你講題目,甚至最後你還能跟他成為很好的朋友。」

與俄羅斯選手的合影

第40屆選手沈洋最早在小學時就接觸到了計算機。「我爸是學計算機的,所以我家很早就有電腦。我四五年級的時候老喜歡玩電腦遊戲,我爸看不下去了,就讓我去學編程。當時都是個人開發者在編電腦程式,我就覺得很厲害,自己也想編個程序。」高中時期,沈洋也為信息競賽付出了很多,「那時候我每天待在機房裡刷題,直到拿到NOI的獎牌。」

ACM的參賽經歷對於站在畢業和工作時間點上的兩人而言不僅僅意味著簡歷上的一個閃光點。比賽結束後,李煜東還寫了一本跟ACM競賽有關的書:《算法競賽進階指南》,「也算是為後來人提供了一點自己的較為系統性的總結吧。」

李文新領隊和第40屆選手在賽場(前排從左至右分別為沈洋、章玄潤、李煜東)

ACMer在北大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正式成立於2002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數學力學系的計算數學專業和物理系的無線電物理、電子物理、半導體物理專業。學院現在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4個一級學科,教職工398人、全日制學生2667人,是北京大學規模最大的教學單位。

談到最初選擇北大信科的原因時,沈洋和李煜東都表示,他們非常欣賞北大信科「支持每一個學生自由發展」的理念。「就好比我們打ACM比賽,學院的培養方案是,你不能單搞ACM,你別的方面的經歷也得和其它同學一樣豐富。」北大和信科支持學生多線、多元發展,給了學生更多的想像空間。「如果你是讀PhD、走學術道路的苗子,學院有暑期學校和很多出國交流的機會,讓大家能參加國際上的大型會議、發表文章,為以後的申請做好鋪墊;如果有同學一入學就是奔著ACM比賽來的,有明確的拿到一個好名次的目標,學院也會在課程設置等方面儘量減少大家的壓力。」

據羅國傑教練介紹,為了使參賽選手們的時間投入「珍貴化」,學院在不同時期為同學們配套了相應的課程。比如暑期訓練有2學分的課程,區域賽的訓練和成績相當於4學分的課程,總決賽是6學分的課程。

回首在北大信科度過的四年時光,兩名同學感悟很深。沈洋認為,在北大四年於他是一個開闊眼界的過程。他從前覺得努力考到好學校就成功了,「理想」這個詞離自己很遠。但來到北大,遇見許多優秀的同學與老師、見到更大的世界後,自己慢慢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

讓沈洋頗有感觸的是,自己的四年大學生涯裡,每一年做的事情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大一時他想做一名「碼農」,工作穩定,工資也高;後來隨著見識增多,逐漸覺得這種選擇缺乏挑戰性,於是沈洋的目光開始轉向科研,因為它「可以改變世界」;一年的學術生涯後,他又看到了新的機會:無人駕駛。「難得的是能夠在畢業的時候遇到某個行業的爆發期,我不想錯過這個好機會。」現在的他已經拿到了理想工作的offer。「在北大,每個人都有很多嘗試的機會,能夠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找到自己的可能性。最後就是如何發現有潛力的選項、在當下做出一個最好的選擇的問題吧。」

信科人也有「經世濟民」的情懷。許多北大信科的畢業生會選擇前往世界頂尖大學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拓寬人類的知識邊界」;也有許多同學會選擇創業,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習慣。沈洋認為,信科人應該堅定自己的興趣,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另外,現在時代和行業的發展變化很快,信科人也要不斷提高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

展望ACM

今年是羅國傑擔任北大ACM競賽教練員的第六年。六年間,羅教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參賽選手。在他看來,北大的學生「越來越聰明了」。接受採訪時,他談到,儘管在ACM全球總決賽中拿獎的難度較大,但他希望能看到更多信科以外的同學參與進來,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擺脫「有競賽背景才能參加ACM比賽」的思維定式,因為有些同學在這方面的才能在大學時期才表現出來。今年參賽的三名選手中,就有一位同學來自數學科學學院,這讓羅教練感到很欣喜:「我希望理工科的同學,甚至人文社科方向的同學也能多多關注和參與我們的比賽,從而提高北大ACM參賽選手的多樣性與比賽的普及度。」

第40屆選手們的氣球和獎盃

文/施林彤、程格格、王瑩潔、張豐哲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一起過的兒童節
    於是,我們萌發了要尋找兒童節的集體回憶,讓童年的快樂找回那些年的純真心情。世紀新都那些我們轉過的風車因為我們強烈的精神需求,今年兒童節不再是孩子的專利,平時承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80後釋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一起去世紀新都轉風車。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男孩
    十年修得柯景騰,百年修得王小賤,千年修得李大仁,萬年修得陸勵成,億年修得何以琛。一句簡單的話,概括了人們對青春年少時那段美好愛情的嚮往。柯景騰是九把刀的代表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主角,在故事裡面,朋友們更樂於叫他柯騰。這個故事,講的是柯騰和沈佳宜的故事。就像是所有學生時代的愛情一樣,這段愛情也避免不了走向分手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是學生愛情裡面一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臺灣
    臺灣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小編對臺灣觸景生情,生活要有自己的小打算,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走走臺灣的美食和旅遊景點。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2020-02-13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早飯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早飯 作者:遠村 1982年參加工作,1992年加入陝西省作家協會,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佳詩人,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上海《文學報》詩歌一等獎(1991),陝西省首屆青年文藝創作獎(1993),雙五文學獎(2001),第二屆柳青文學獎(2010),中國詩歌春晚金鳳凰詩歌獎(2016)等多項獎勵。出版《浮土與蒼生》等6部詩集,《錯誤的房子》等2部散文集,《遠村的詩書畫》等5部詩書畫集。
  • 那些年我們一起去過的澎湖
    早晨澎湖的魚市場在篤行十眷村觀光的廣州人模仿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劇照,合影留念《外婆的澎湖灣》一曲中的實景  那些年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文筆  提起澎湖,一般都是這麼開頭的:「晚風輕拂澎湖灣,海浪逐沙灘…… 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港臺女神
    新生代小鮮肉、小花旦各具代表,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神嗎?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那些年出現在電視螢屏上的原生態美女。林青霞 1954年11月3日出生於臺灣,1973年被星探發現從此踏上了演藝之路,出演處女座電影「窗外」被觀眾熟知。1992年出演「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塑造出經典角色,直到今天各大綜藝節目仍被模仿。
  • 那些年 我們一起去過的澎湖
    在篤行十眷村觀光的廣州人模仿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劇照,合影留念  提起澎湖,一般都是這麼開頭的:「晚風輕拂澎湖灣,海浪逐沙灘…… 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臺灣澎湖列島,對於年長的中國人來說,是60多年前的烽煙,是教科書上臺灣最小的縣,是清軍水師主將施琅滅明一戰中隆隆的炮火聲,是潘安邦歌聲中的地名;對於年輕人則是谷歌地圖上,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的一個經緯度,是偶像劇、影片《流星花園》、《海豚灣戀人》、《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中,沙灘上的戀人,是MC HotDog(臺灣饒舌歌手)的那首《我愛臺妹》,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綜藝節目……這一切
  •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隨身聽
    在那些年音樂的陪伴裡,我們經歷了收音機、錄音機、CD隨身聽、MP3、手機,直至現今流行的小音響時代,雖然這些隨身聽設備只是一件件電子器件,它們發出的優美音樂無時無刻陶冶著我們,給我們人生留下了最珍貴的一份份回憶。不管小孩、成人還是老人,都喜歡聽音樂,可以說音樂是全人類的愛好,它承載著我們共同的夢。那不妨一起慢慢追憶流年,見證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隨身聽。
  • 盤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北大青鳥
    前幾日,騰訊微博官方宣布:騰訊微博將於 2020 年 9 月 28 日晚 23 詩 59 分停止服務和運營。消息一出,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大家紛紛想起了曾經的那些年,我們的網際網路記憶。(一波回憶殺!)其實在那些年,我們青鳥也擁有很多美好的記憶。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劇」
    我們的童年不一定相同,但好在我們追的劇是相同的。 這次小易跟大家盤點一下童年看過的卡通片,主題為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劇」 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好劇」吧~ 01 劇名:《花園寶寶》
  • 那些年,我們一起學過的英語【復古盛宴等你來】
    My name is Han Meimei80年代,是從貧窮到富足夾生的一代90年代,是慢慢走上富裕的一代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學過的英語嗎?還記得你用過的第一本英語課本嗎?常春藤教育復古盛宴獻給已經為人父母的80後,90後們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青春年華,奮鬥與努力回顧那些年,我們一起學過的英語吧
  • 那些年,我們一起拜過的「考神」
    今天,道末就來和小夥伴們講一講,那些年,我們一起拜過的道教「考神」。可見,唐人將文昌帝君顯化的星耀明暗、走勢與科舉考試聯繫在一起,並獲得應驗,足以證明唐時文昌帝君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考神」。拜過神靈,滿身信心走進考場,你和我說無益?
  • 《過零丁洋》(文天祥)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每周一到周五晚八點中國之聲微信推出《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讓全中國最好的聲音演繹那些曾伴你成長的課文與你一起入眠吧~公元1275年,元兵東下,於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後脫逃至溫州,轉戰於贛、閩、嶺等地,曾收復州縣多處。本詩《過零丁洋》見於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於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英語怎麼說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英語怎麼說歡迎分享轉發,但保留以下聲明: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美語操練俱樂部,微信公眾號:meiyuclub
  • 吉大代表隊獲 第39屆acm-icpc 亞洲區域賽冠軍
    【光明網】城市晚報訊昨日,記者從吉林大學獲悉,第39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域賽牡丹江站比賽結果出爐。經過激烈的角逐,由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2013級本科生唐家銘、2012級本科生陳海敏和軟體學院2012級本科生藥剡組成的「天命之戰」隊力拔頭籌,率先解出7個題目,名列第1名,獲冠軍。
  •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粉筆灰
    「這節體育課改成數學」「把你家長叫來」「我再講兩分鐘就下課」「上大學你們就自由了」「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 那些年,我們一起喊過的高考口號,搞笑又勵志!
    又到五一小長假,現在可能有點晚,但也要祝考生和家長們節日快樂~雖然臨近高考了,但是各位高三考生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也要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出去走走賞賞花、吃頓美食,勞逸結合才能效率更高~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節日裡,我們暫且不提那些過於嚴肅的話題
  • 【計算機教育】ACM CompEd 2019會議信息分享
    快速關注,請點擊標題下「上海成趣信息科技」受小兔同學的啟發,認真學習研究了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的方法,總結了自己做代碼重構的教育教學體會,5月17日到5月19日參加了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次全球計算領域教育會議
  • 愛心分享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英雄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持續深入開展閱讀服務和品牌建設,值此大力開展紅色文化城建設之際,5月14日下午,由雨花臺區文化和旅遊局、區教育局、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西善橋街道主辦,區圖書館、南京力行小學共同承辦的「知識改變命運,閱讀點亮心燈」 ——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