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學、網上授課成為了今年高教領域的熱門話題,走上「在線講臺」的教師體驗了科技如何解決師生「天各一方」帶來的教學難題。
隨著高校陸續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圓滿完成了在線教學支持任務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還能進入課堂輔助學生學習嗎?麥可思最近研究了高校教師對科技與教育「聯姻」的看法。
學生「不主動」是在線教學最大難題
作業和課堂測驗是在線檢測學生學習的常用方法
在線教學是科技入校的「先頭部隊」,在嶄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會遇到哪些教學難題?研究數據顯示,92.9%的受訪教師在疫情期間有過「空中授課」經歷,這些教師認為,「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是在線教學的最大痛點(50%)。「師生間交流不便」和「網絡硬體條件不好」緊隨其後,分別為46.2%和43.8%。
另外,約三成教師提出在線教學需要制定相適應的評價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上半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採用哪些方法評價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最廣泛採用的形式是「課後作業」和「課堂小測驗」,使用率超過了五成,而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組織考試的教師比例較少(周考:31.9%;月考:28.3%;期中考試:28.7%;期末考試:20.9%)。
「自由靈活」是在線教學主要優勢
與線下結合或是在線教學發展之路
經過半年來的在線教學經歷,教師對其優勢與劣勢有了較為全面的體會。
數據顯示,超過六成教師認為在線教育優勢在於提供更多可選的課程資源,學生可以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以及教師可以利用軟體及時獲取學生課堂學習反饋。
以實訓、實驗為代表的教學內容不適合線上教學是教師認為在線教學的最主要劣勢(66.7%),其後為「缺乏合理有效的學生學習情況考核機制」(59.6%)「難以實時關注學生學習注意力」(57.2%)「課堂討論交流不便」(56%)。不過,有些劣勢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彌補。例如教師利用軟體平臺隨機提問或發布小測驗,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為了增強師生間的交流效果,除了學習平臺語音交流外,教師還可以建立網絡聊天區,鼓勵學生發帖留言,增加交流互動的渠道。
隨著教學秩序恢復正常,疫情期間「臨危受命」的在線教學將如何發展?
研究顯示,接近八成的教師認為,兼顧線上和線下教學特徵的混合式教學應當獲得學校支持,例如制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政策,鼓勵教師在後疫情時代開展在線教學等。此外,將在線教學納入績效考核範疇是不少教師的「心聲」,48.2%的教師希望學校能完善在線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方法,超過六成的教師希望學校把在校教學納入教師評價機制,在晉升、評獎時加以考慮。
新技術進課堂,學習平臺應用最廣泛
超六成教師認可技術對教學/管理幫助作用
除了「臨危受命」的在線教學之外,科技入校還包括近年來不斷湧現的智慧教室、虛擬仿真、人臉識別等「科」「教」融合而生的技術與設備。教師對新技術進課堂的使用情況和認可度如何?
研究結果顯示,「手機/電腦端學習平臺(例如網課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測試等)」是課堂上使用最廣泛的「新技術」,73.9%的受訪教師表示學校引入了學習平臺,實現了網上學習、布置作業、安排考試等功能;其後是「教師教學在線評價軟體(包括隨堂評價、期中評價、期末評價等)」和「智慧教室(包括電子白板、投影儀以及課堂智能設備等)」,分別有54.5%和41.2%的受訪教師表示學校引入了這兩種技術。
「新技術」進課堂對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有多大幫助?研究發現,「手機/電腦端學習平臺」和「教師教學在線評價軟體」在一線教學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中都獲得了超過六成的認可度。此外,60.7%的一線教師認為「智慧教室」對教學工作有幫助。
超半數教師支持電子設備進課堂
避免幹擾關鍵是加強教學設計
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對在線教學的支持功不可沒,當學生回到課堂,他們的電子設備也能「回到」課堂嗎?數據顯示,超過半數(55.4%)受訪教師支持學生攜帶電子設備(手機、電腦等)進入課堂,以豐富教學方法;但也有31.3%的教師認為電子設備容易幹擾學生學習注意力,不建議在課堂上使用。
有沒有辦法儘量避免電子設備幹擾學生學習的發生?在回答「教師如何管控學生攜帶電子設備進課堂輔助學習」時,近九成受訪教師(87.7%)認為學校和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制定需要電子設備的教學環節等。超過三成教師給「嚴格規定使用時間」和「安裝統一的學習軟體」投了贊成票。
本分析所用數據的統計時間從2020年8月31日開始,到2020年9月4日結束。收回有效答卷共536份(包括一線教師313份,教學管理者223份)。問卷通過網絡回收,無抽樣及其檢驗,最終結果僅代表回答問卷教師的想法。數據收集、分析與解讀由麥可思完成,數據僅供參考。
01.
02.
03.
聲明:歡迎轉載和分享,轉載請註明來自「麥可思研究」。獲取白名單或建立長期合作請聯繫編輯部(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麥可思研究院
本期責編 | 麥可思 王捷
分享、點讚與在看,至少幫我擁有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