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咳嗽了5天的覃軍,有點受不了,再次來到醫院。這種被稱為「感冒後咳嗽」的症狀,在秋季尤為高發,醫生表示,對付「感冒後咳嗽」,並無太好的辦法,只有慢慢痊癒。在調查中發現,入秋後多家醫院呼吸內科的就診病人數都在逐漸上升,其中多數病人有咳嗽症狀。
●「感冒後咳嗽」原因多。
從前來就診的患者中可以看到,咳嗽患者以中青年為主,這些人群往往是以為身體很強壯,所以在氣溫變化時,沒有及時添加衣服,因此很容易感冒。醫生稱,這種咳嗽的病人佔大多數。不過,還有一種因素是秋季過敏源增多,過敏體質的人群在這個季節的咳嗽概率也會增加很多。
醫生建議,如果出現持續不停的咳嗽,還是儘量到醫院及時就診,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一般來說,找到病因的咳嗽,會在用藥後很快消失,但「感冒後咳嗽」往往無法立刻見效。這是因為這種咳嗽和感冒時氣道黏膜損傷有關聯,何時才能停止咳嗽,就要看氣道黏膜的修復情況。有些人修復很快,所以咳嗽也會很快消失;有的人修復很慢,那麼就會出現長時間的咳嗽。
●咳嗽後隨意吃藥不可取。
秋季咳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秋燥。因此秋季要多喝水,多吃葡萄、銀耳、石榴等潤肺生津、養陰潤燥的水果和食物,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預防秋燥,保護肺部。
除在飲食上要防秋燥外,發生咳嗽後,也不可隨意購買止咳藥水來喝。在門診中筆者注意到有不少病人購買了止咳藥水、糖漿等,但吃完之後並未見效,才前來醫院就診的。其中有些病人還因為隨意吃了止咳藥,發生了病情加重的情況。
現今的止咳藥分為鎮咳藥和祛痰藥。不同的止咳藥對不同病因導致的咳嗽有針對性的治療效果。倘若胡亂吃止咳藥,只是單純止咳,而無法化痰,還容易引起肺炎。
●內傷咳嗽食療法。
內傷咳嗽指長期的、反覆發作的慢性咳嗽。或是因感冒發燒引起的咳嗽,雖然感冒發燒的症狀已消失,但咳嗽卻一直好不了。咳聲重濁,痰多而黏膩,呈灰白色,伴有胸悶、食少、體倦、大便稀等症狀,一般以體弱老人居多。反覆咳嗽者使用消炎藥和止咳藥較多,因此要注意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內傷咳嗽主要分為痰熱咳嗽、痰溼咳嗽、氣虛咳嗽、陰虛咳嗽四種。下面筆者詳細向您介紹這四種內傷咳嗽的主要症狀和一些食療方法,讓患者朋友更加清楚認識四種咳嗽的區別。
(一)痰熱咳嗽
症狀:咳嗽痰多色黃,痰液黏稠而難以咳出,有些患者甚至呼吸急促,喉嚨中有痰鳴聲;或伴有發熱口渴,煩躁不寧,尿量短少、尿色黃,大便乾結;舌色紅,舌苔黃。
食療方法:
苡仁煮豬肺:苡仁30克(搗成碎末)、豬肺1個(洗淨,顏色呈白色),置於鍋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後以微火煮爛,即可食用。
冬瓜湯:冬瓜仁、冬瓜皮、麥冬各15克,加適量水煎服。
鮮茼蒿湯:鮮茼蒿150克,水煎去渣,加冰糖適量,分次飲用。
(二)痰溼咳嗽
症狀:咳嗽痰多,痰液白而稀,喉嚨間有漉漉的痰聲,胸悶,胃口不好,神情睏倦;舌色淡紅,舌苔白膩。
食療方法:
香蘿蔔:選鮮嫩蘿蔔洗淨,切成小丁,用鹽醃一夜(每千克蘿蔔加50克鹽),曬乾;再將適量生薑、橘皮、花椒、小茴香,與蘿蔔一起拌勻,然後把醋燒滾後澆入調拌,也可加少許白糖調味。香蘿蔔氣香味美,也可以作為菜餚食用。
橘紅茶:橘紅1片、綠茶4~5克,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衝泡,可以經常飲用。
(三)氣虛咳嗽
症狀:咳嗽反覆不停,特別是清晨,痰白而稀。患者面色蒼白,容易無故出汗,怕冷,呼吸時氣短,懶得說話,說話聲音較輕,吃東西沒有味道;舌色淡紅,舌旁邊有牙齒印痕
食療方法:
黃芪蟲草雞湯:母雞肉100克,洗淨,去肥油,切塊。將雞塊放入沸水中氽一下,與黃芪10克、冬蟲夏草5克、陳皮3克一起放入燉盅內,盅內再加入適量開水,用文火隔水燉3小時,調味後即可食用。
豆漿粥:豆漿500克,與淘洗乾淨的粳米50克一起放入砂鍋中,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稀粥熬煮到表面有粥油),加入適量砂糖調味,即可溫服。
(四)陰虛咳嗽
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渴,咽幹,喉癢,聲音嘶啞。到了午後,覺得身體潮熱或手足心熱,盜汗;舌色紅,舌苔少或可見地圖樣的花剝苔。
食療方法:
銀耳梨膏:銀耳10克(浸軟洗淨)、梨100~150克(去核,切片),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同煮,待銀耳軟爛、湯稠時加入冰糖15克,溶化後即可溫服。
銀耳百合沙參湯:銀耳10克(清水浸泡數小時至脹開,洗淨)、百合15克、北沙參10克、冰糖適量,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約1小時,取汁,稍溫飲服。
燕窩西洋參湯:燕窩10克(清水浸泡洗淨,撿去羽毛雜質)、西洋參5克(洗淨,切薄片)、冰糖少許,同放入燉盅內,再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用文火隔水燉3小時,調味後食用。
本文來自《科學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