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2020-10-29 河南教師

放學後、周末、假期

除作業外

你的孩子都在做什麼呢?

是打開手機看電視劇、玩遊戲

還是在家睡覺

躺著一動不動?

其實研究表明

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

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有所降低

還在為孩子常常不開心而苦惱?

其實是你沒帶Ta

去野外走一走——

01

老師、家長們,其實周末有空,外加天氣良好,其實都應該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換換心情、透透氣。

相比城市中的遊樂場、電玩城,郊外或森林公園其實是更好的選擇,城市周邊的村莊、農家樂也是不錯的地方,讓孩子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家長們總有不帶孩子出門的理由: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秋沒時間……

再加上孩子的一句抱怨——

「去外面還得走路,好累,在家裡待著多舒服啊。」

但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恰恰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理察·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近些年,「自然缺失症」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另一項研究證實,在城市環境,缺少綠色空間等因素,會增加孩子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2015年的《自然》雜誌研究成果表明,戶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患近視的風險越高。

當下,許多孩子的周末戶外活動,不是去補習班,就是陪著家長去逛商場,家長不會主動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即使是節假日期間,家長帶孩子外出旅遊時,選擇多半也是迪士尼等大型遊樂園,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把孩子帶出鋼筋水泥的牢籠,帶進大自然的懷抱,才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02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很多父母認為,再回到大自然中去,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因此去阻止孩子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讓孩子失去了對生命的體察能力,更讓人失去支撐心的力量。

曾在全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曾經接觸大量不同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見多識廣,的的確確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著實更容易缺乏耐心,有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暴躁。

例如,有的孩子會整段整段地講述其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頗有見地。但如果請其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孩子甚至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老師、家長們把孩子帶到林地,帶著孩子們去數數周圍,看看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只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更不看,埋頭直接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寫的僅是他理解的顏色概念。雖然孩子站在自然當中,卻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來發現和確認。

以上,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狀。

此外,「自然缺失症」還可能表現為:

1.肥胖和體弱,孩子如缺少戶外運動會直接產生肥胖和抵抗力弱,且動作協調性差;

2.在室內過多接觸信息量巨大的電子設備、玩具等,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出現問題,易發展成為近視;

3.鮮少與其他小朋友來往,不願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不會分享,霸道強勢,毫無合作和禮讓意識;

4.長期和家人待在一起,語言表達僅限於日常常用內容,會影響語言使用能力和交往能力,乃至出現害羞、膽小、木訥等社交問題;

5.走出戶外的次數少、戶外活動的時間短,造成對陌生環境的觀察力、適應力不足,乃至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

6.皮膚與動植物接觸少,觸覺不靈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培養,影響想像力、洞察力和創造力;

7.與自然乃至社會脫節,對自然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上,不認識常見的植物,感受不到生命的狀態與存在;

8.對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出恐懼或冷漠,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興趣缺乏,無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理心,甚至出現虐待小動物、破壞綠樹花草、破壞環境的行為……

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孩子們過度依賴大腦中的信息和成年人灌給的概念,對由身體的五感帶來的各種體驗,逐漸變得「無法接收」了。

中國臺灣的環保專家李偉文曾痛切指出:「如若孩子們從未被自然感動過,長大後,會怎麼樣看待其他生命?


如若孩子們從未有過接近土地的體驗,長大後會如何對待自然環境?如果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去主導未來,我們又將走向何處?」

遠離自然之害,不僅危及當下的孩子,更會影響世世代代。

03 怎樣去改善這種現狀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

僅僅是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

就足夠了

放學後,周末,讓孩子從補習班、商場、電子設備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這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樂趣,找尋學習的興趣並培養生活的愛好。

很多父母認為,學習就得把孩子「按」在書桌前,做題、背書。但大自然,才能啟發孩子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生物性理論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中提到:

「多數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親身經歷,而不是系統的知識。


最好去做一段時間『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稱和解剖細節。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知識固然重要,但興趣與愛好,激情與目標才是讓人持續奮鬥的長期動力,大自然的百科全書會給孩子一個可以不斷探索、應有盡有的世界,會讓孩子具備夢想的能力。

很多沒能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也許一時無法靜下心來,去觀察和體會大自然細微的奧秘。

這就需要家長在前期引導,待孩子發現樂趣後,再由孩子自由探索。

小師總結了一些在戶外活動的好辦法

不妨參照下面的方法

帶著孩子做一個嘗試——

1.去戶外搜集各種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乃至成年人,都喜歡搜集各種貝殼、石頭和化石。

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將石頭收集回家後,經過消毒處理,可泡在透明的瓶子裡,裝飾花瓶。也可以給石頭畫上畫、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如何把撿來的石頭變成「寶貝」,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個機會。給他們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當他們內心能夠得到滿足的那一刻,創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2.發現木板下的另一個世界

找一塊舊木板,放在泥土上。幾天後再來看看,讓孩子抬起木板,數一數有多少個物種藏在木板下。

有條件的話,找一本圖鑑來幫助孩子辨別小動物。再過一個月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多了哪些「新住戶」。

每次新發現,都會讓孩子們很驚喜。整個過程讓他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孩子們在日後自然會將這種探索能力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認識新的動物

在出遊時玩這個遊戲是比較有意思的。和孩子約好,在步行的過程中,留心觀察周圍是否有小動物,儘量找到10種,可以包括但不限於哺乳動物、昆蟲、爬行動物、鳥等。

發現動物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去尋找動物的足跡、動物的洞穴,還有其他任何動物曾經經過或者居住過的痕跡。這項遊戲在很大程度上能提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4.「認養」一棵樹

在家的周圍找到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不一定每天都需要給這棵樹澆水,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與樹建立一些內在聯繫。

例如秋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葉有什麼不一樣了。雨後,讓孩子看看土壤的變化等。

平時同樣可以讓孩子去記錄——哪些動物曾在樹上棲息。孩子心中若是有小秘密,可以讓孩子寫出來,然後埋到樹下,讓孩子過一段時間後,再找出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事物產生內在的深度的聯繫,不僅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還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5.與孩子一起去野營

如果是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為孩子買一頂帳篷,或者直接動手,用一些材料幫他們做個手工帆布帳篷。趁著假期去戶外露營,假如實在太忙,在小區花園裡睡上那麼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拉開帳篷的頂布,和孩子一起躺著看天,觀察天上的星星,最好隨身帶著有關星座、晝夜更替等天文現象的書籍,和孩子觀察這些平時近在眼前,卻從未用心感受的風景。

6.去釣魚

對5歲以下的小一點兒的孩子來說,跟著家長去觀察即可。年齡大些的孩子,可以從最簡單的釣具與技術起步。安全起見,可以先將魚鉤弄直,如此一來,即使釣不上魚,掌握一些知識與動作的同時,還能保證自身不受傷。

帶孩子釣魚,有益於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與耐心。當孩子釣到第一條魚的那一刻,所有的學習、等待的無聊,都會轉化成為欣喜與興奮,孩子能更好地體會到延遲滿足,讓孩子知道「等待是值得的」。

大自然是成長的最佳導師,在大自然中,孩子們能開拓思維,豐富多彩的空間,孩子們的想像力可以任意馳騁。

大自然是純天然的實驗室,能通過不同方式激活孩子的聽覺、嗅覺、觸覺、視覺還有味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大自然同時也是一味良藥,可以減輕焦慮和負擔,經常進行戶外鍛鍊可以增強體質,讓精神得到滿足,以此帶來創造力、安全感。

愛默生曾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個家庭

讓孩子更多地融入自然中

他們會得到超乎想像的回報

將孩子放歸自然吧

讓孩子們回到

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來源:嬌嬌媽(ID:jiaojiaoma8)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相關焦點

  • 家長,你不做好這些,孩子抑鬱你都不知道為啥
    抑鬱症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家長都很重視,生怕自家的孩子有抑鬱的情緒。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我們發現,一個孩子,不論是在家長的要求下走進心理諮詢室,還是自己主動想要與諮詢師溝通,99%有抑鬱情緒,這其中,10%的孩子,抑鬱情緒特別明顯。
  • 產後情緒低落總心情煩躁?預防「產後抑鬱」,寶媽要做好這幾點
    文 /萱媽,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媽媽們剛生完孩子的時候都是非常脆弱的,並且情緒也非常不穩定,有時候平時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們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因為女性本就天生心思細膩,有一點小事也會很重視,尤其是剛生完的女性,就更敏感脆弱了。
  • 青春期抑鬱:孩子持續兩周情緒低落就要警惕了
    原來,小B初中前一直在親戚家長大,和父母缺乏感情,甚至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放在別人家。即使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也沒有體會到愛,更多的是感覺被管束,因此在家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不說話。    專家    孩子持續兩周情緒低落,就要警惕了    韓慶華分析說,在接受諮詢的心理疾病人群中,12歲-18歲的青少年比較多,也就是青春期和高中階段,佔到諮詢人數的半數以上,分析這些孩子患上抑鬱症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是「愛的缺失」,並非很多人以為的學習壓力大。
  • 多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家長做好這幾件事,防止孩子陷入消極情緒中
    如果父母和她說話多了,孩子有的時候還非常暴躁,甚至會問媽媽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活著有什麼意思呢?天堂裡會不會有人和我做朋友?天堂裡會不會有人願意給我做媽媽?」家長發現孩子情緒非常不穩定,也到幼兒園了解了情況,老師說,孩子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滯,不像之前那麼活潑,稍有不慎,孩子還可能一個人躲到牆角,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才開始著急。
  • 產後情緒低落又愛哭?寶媽別大意,可能是產後抑鬱在作怪!
    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或嗜睡、食慾過多或過少、存在負面思想、思維遲鈍或情緒急躁、注意力無法集中,嚴重的罪惡感,責怪自己不關心孩子,照顧不好寶寶,從而喪失自信心,存在揮之不去的死亡念頭,甚至有自殺行為。
  • 最好的寒假教育,不是寫作業,也不是在家學習,而是做好這3件事
    這個寒假讓不少小學生和家長措手不及,我們悶在家裡,似乎除了學習也不能幹別的。小學生們有點鬱悶,我媽除了刷手機就是看電視,我不能玩手機,只能寫作業,作業寫完了,我媽又給我準備了好幾本,看來這個寒假我只能在家學習了。這應該是不少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希望孩子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卻忘了,孩子也要放鬆和娛樂。
  • 孩子情緒低落時,你們會安慰嗎?應該這樣回應孩子
    當孩子開心時,他們純真的笑容,像春天的陽光,溫暖和煦。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他們則顯得沮喪,落寞,提不起精氣神。當孩子情緒低落時,許多家長是這樣回應的:以寫英語作業進行舉例說明。孩子:這個英語作業很難。家長:哪裡難了,你肯定上課沒仔細聽。孩子:媽媽,我討厭周六去上英語興趣班。家長:你必須去,你英語太差了,必須補一下。孩子: 英語興趣班真的太枯燥了。家長:怎麼枯燥了,很有趣。
  • 女人婚外情後感到內疚和沮喪應該做好這5件事,恢復自己
    導讀:女人婚外情後感到內疚應該做好這5件事,恢復自己當你剛開始戀愛的時候,你肯定不認為學會如何處理抑鬱是平衡的一部分。但是你對欺騙的內疚已經失去了控制,你的不忠已經完全佔據了你的生活。你的自我價值在廁所裡,你被內疚折磨著。不忠帶來的內疚是什麼?抑鬱症。學習如何處理因婚外情而產生的負罪感所導致的抑鬱症狀並不容易,但這5個治療步驟是在不忠的情況下生存下來而不感到持續抑鬱的關鍵。1.
  • 情緒健康丨檢測一下你的「抑鬱」指數
    你是否曾有一刻感覺自己迷失在鬧市之中?希望與失望間流離,壓力、焦慮、失落成為生活的常態。「抑鬱情緒」正在壓垮這一代人。在過去兩周裡,下列情況是否發生在你身上?完全不會發生即0分;出現好多次即1分;出現一半以上即2分;幾乎每天都出現即3分。
  • 為什麼現在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需要注意三件事
    這學期在半疫情半開學的狀況下結束了。但是很多孩子的學習狀況仍讓家長揪心不已——厭學,整天玩手機遊戲,不如意就大吼,和家長起衝突,甚至不少孩子出現焦慮抑鬱的狀況,弄的家長又揪心又焦慮。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請注意以下三件事:1. 孩子是抑鬱症還只是厭學抑鬱的情緒?
  • 心理學:年輕媽媽抑鬱的心理調節,理順這四種關係,才能改善情緒
    心理學:年輕媽媽抑鬱的心理調節,理順這四種關係,才能改善情緒文,王彥輝產後抑鬱,現在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人們不免產生疑問,以前生孩子沒聽說過產後抑鬱,怎麼現在產後抑鬱這麼多呢?我們總結了很多產後抑鬱的相關案例,發現了其中的規律。產後抑鬱的女士感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自己無法突破這些困難。
  • 你抑鬱嗎?看看這道測試題,就知道答案了!
    專家還表示,臨床上看,不少悲劇的發生,都是平時情緒沒有能夠及時疏導造成的,以近年來偶見的學生自殺事件為例,看起來是做作業補課中的批評、沒收手機等具體事件,其實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味的滿足物質方面需求,對心裡關懷少了一些,使他長大以後在產生抑鬱情緒時不能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抑鬱的傾向麼?
  • 青少年抑鬱,其實沒那麼遙遠
    青少年抑鬱,其實沒那麼遙遠---疫情之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更需重視韓海英 博士3月3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某小區的一個五年級的男生,因當天早晨家長訓斥其上網課不積極,一氣之下便從樓上跳下輕生……5月12日,廣西南寧12歲男孩在被父親責備沉迷手機之後的第二天從高層跳樓身亡……
  • 情緒低落帶來抑鬱焦慮,你是否會這樣?教你幫助自己走出去
    大家會經常聽到抑鬱這個詞。很多人會用抑鬱來形容自己,有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或只是碰破了皮,擦傷了手。可是抑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抑鬱有許多不同的級別,從情緒低落到臨床上的抑鬱,再到躁狂抑鬱症。情緒低落或抑鬱並不意味有一個人突然得了什麼惡性傳染病,需要被隔離了。也不應該被人在背後指點、議論。因此,不應該把他們當做怪人孤立、隔離起來。在恐懼、疲憊、無力感的夾擊下,抑鬱者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應付其他的事情,每天獨自應對抑鬱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抑鬱的表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會感覺時好時壞。有時感覺一切良好,甚至會因為讓別人覺得他已經好了。
  • 情緒低落,沒興趣?你那真不是抑鬱症
    抑鬱的情緒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甚至有的人會被抑鬱情緒所困擾, 影響到正常生活,也有很多人分不清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別, 當自己和他人表現出抑鬱的情緒時,就認為是得了抑鬱症,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具備關於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基本常識,才不會盲目地給自己和他人貼上「抑鬱症」的標籤,當自己和他人真的患上抑鬱症的時候,
  • 15歲女孩抑鬱跳樓砸到父親,雙雙身亡丨如何應對孩子心理問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父母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情感,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這件事該不該做,美其名曰:為你好,孩子反抗不了父母,只能一味的順從父母的意願,長此以往,孩子的心裡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情緒低落麼?這幾種食品可能會讓你心情舒暢
    情緒低落、神情沮喪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你的情緒,例如壓力、環境、睡眠不足等,甚至營養缺乏都會影響你的情緒。 當你感到情緒低落,神情沮喪的時候,可能會想吃一些高熱量、高糖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蛋糕來提振你的情緒。
  • 複課遙遙無期心情抑鬱?2步疏導孩子情緒釋放壓力!
    複課遙遙無期,孩子在家容易出現抑鬱情緒,他們普遍因對疫情情況未能完全了解,只知道每天也只能足不出戶,並期待著一切回復正常的一天,但不知這天何時來臨,不只孩子,可能連大人也有抑鬱情緒。曾有研究指出,若想孩子擁有健康的將來,懂得管理情緒是一大法則,但若沒有家長的開導,孩子亦未必獲得這關鍵技能。要疏導孩子抑鬱情緒,可嘗試以下2大步驟,促進彼此溝通!
  • 為什麼貧窮的人更容易情緒低落?貧窮會導致抑鬱嗎?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心理學,探索抑鬱有關的因素吧。抑鬱症目前在各個階段的年齡層中發病率都有所上升。但其實抑鬱並不等同於抑鬱症,抑鬱就是短時間的興趣低落,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過抑鬱的時候,而且人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窮得我都抑鬱了,這表面聽上去是一句自嘲的話,但一些科學家卻證明,貧窮可能真的會導致抑鬱。
  • 這7種異常別忽視,抑鬱不只是情緒低落
    你了解抑鬱症嗎?抑鬱症患者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生活中,不少人對於抑鬱症的理解,都停留在情緒低落上和自我懷疑上,其實抑鬱並不只是情緒上的低落 1、 疲憊感 很容易就出現一種疲憊感,這也是抑鬱的一種典型症狀。抑鬱患者在生活中會對生活感到力不從心,身體和心理上都是十分疲倦的,缺乏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