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周末、假期
除作業外
你的孩子都在做什麼呢?
是打開手機看電視劇、玩遊戲
還是在家睡覺
躺著一動不動?
其實研究表明
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
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有所降低
還在為孩子常常不開心而苦惱?
其實是你沒帶Ta
去野外走一走——
01
老師、家長們,其實周末有空,外加天氣良好,其實都應該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換換心情、透透氣。
相比城市中的遊樂場、電玩城,郊外或森林公園其實是更好的選擇,城市周邊的村莊、農家樂也是不錯的地方,讓孩子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家長們總有不帶孩子出門的理由: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秋沒時間……
再加上孩子的一句抱怨——
「去外面還得走路,好累,在家裡待著多舒服啊。」
但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恰恰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理察·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近些年,「自然缺失症」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另一項研究證實,在城市環境,缺少綠色空間等因素,會增加孩子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2015年的《自然》雜誌研究成果表明,戶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患近視的風險越高。
當下,許多孩子的周末戶外活動,不是去補習班,就是陪著家長去逛商場,家長不會主動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即使是節假日期間,家長帶孩子外出旅遊時,選擇多半也是迪士尼等大型遊樂園,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把孩子帶出鋼筋水泥的牢籠,帶進大自然的懷抱,才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02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很多父母認為,再回到大自然中去,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因此去阻止孩子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讓孩子失去了對生命的體察能力,更讓人失去支撐心的力量。
曾在全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曾經接觸大量不同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見多識廣,的的確確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著實更容易缺乏耐心,有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暴躁。
例如,有的孩子會整段整段地講述其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頗有見地。但如果請其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孩子甚至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老師、家長們把孩子帶到林地,帶著孩子們去數數周圍,看看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只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更不看,埋頭直接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寫的僅是他理解的顏色概念。雖然孩子站在自然當中,卻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來發現和確認。
以上,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症狀。
此外,「自然缺失症」還可能表現為:
1.肥胖和體弱,孩子如缺少戶外運動會直接產生肥胖和抵抗力弱,且動作協調性差;
2.在室內過多接觸信息量巨大的電子設備、玩具等,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出現問題,易發展成為近視;
3.鮮少與其他小朋友來往,不願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不會分享,霸道強勢,毫無合作和禮讓意識;
4.長期和家人待在一起,語言表達僅限於日常常用內容,會影響語言使用能力和交往能力,乃至出現害羞、膽小、木訥等社交問題;
5.走出戶外的次數少、戶外活動的時間短,造成對陌生環境的觀察力、適應力不足,乃至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
6.皮膚與動植物接觸少,觸覺不靈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培養,影響想像力、洞察力和創造力;
7.與自然乃至社會脫節,對自然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上,不認識常見的植物,感受不到生命的狀態與存在;
8.對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出恐懼或冷漠,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興趣缺乏,無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理心,甚至出現虐待小動物、破壞綠樹花草、破壞環境的行為……
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孩子們過度依賴大腦中的信息和成年人灌給的概念,對由身體的五感帶來的各種體驗,逐漸變得「無法接收」了。
中國臺灣的環保專家李偉文曾痛切指出:「如若孩子們從未被自然感動過,長大後,會怎麼樣看待其他生命?」
「如若孩子們從未有過接近土地的體驗,長大後會如何對待自然環境?如果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去主導未來,我們又將走向何處?」
遠離自然之害,不僅危及當下的孩子,更會影響世世代代。
03 怎樣去改善這種現狀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
僅僅是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
就足夠了
放學後,周末,讓孩子從補習班、商場、電子設備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這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樂趣,找尋學習的興趣並培養生活的愛好。
很多父母認為,學習就得把孩子「按」在書桌前,做題、背書。但大自然,才能啟發孩子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生物性理論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中提到:
「多數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親身經歷,而不是系統的知識。
最好去做一段時間『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稱和解剖細節。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知識固然重要,但興趣與愛好,激情與目標才是讓人持續奮鬥的長期動力,大自然的百科全書會給孩子一個可以不斷探索、應有盡有的世界,會讓孩子具備夢想的能力。
很多沒能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也許一時無法靜下心來,去觀察和體會大自然細微的奧秘。
這就需要家長在前期引導,待孩子發現樂趣後,再由孩子自由探索。
小師總結了一些在戶外活動的好辦法
不妨參照下面的方法
帶著孩子做一個嘗試——
1.去戶外搜集各種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乃至成年人,都喜歡搜集各種貝殼、石頭和化石。
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將石頭收集回家後,經過消毒處理,可泡在透明的瓶子裡,裝飾花瓶。也可以給石頭畫上畫、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如何把撿來的石頭變成「寶貝」,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個機會。給他們自由發揮和想像的空間,當他們內心能夠得到滿足的那一刻,創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2.發現木板下的另一個世界
找一塊舊木板,放在泥土上。幾天後再來看看,讓孩子抬起木板,數一數有多少個物種藏在木板下。
有條件的話,找一本圖鑑來幫助孩子辨別小動物。再過一個月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多了哪些「新住戶」。
每次新發現,都會讓孩子們很驚喜。整個過程讓他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孩子們在日後自然會將這種探索能力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認識新的動物
在出遊時玩這個遊戲是比較有意思的。和孩子約好,在步行的過程中,留心觀察周圍是否有小動物,儘量找到10種,可以包括但不限於哺乳動物、昆蟲、爬行動物、鳥等。
發現動物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去尋找動物的足跡、動物的洞穴,還有其他任何動物曾經經過或者居住過的痕跡。這項遊戲在很大程度上能提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4.「認養」一棵樹
在家的周圍找到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不一定每天都需要給這棵樹澆水,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與樹建立一些內在聯繫。
例如秋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葉有什麼不一樣了。雨後,讓孩子看看土壤的變化等。
平時同樣可以讓孩子去記錄——哪些動物曾在樹上棲息。孩子心中若是有小秘密,可以讓孩子寫出來,然後埋到樹下,讓孩子過一段時間後,再找出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事物產生內在的深度的聯繫,不僅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還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5.與孩子一起去野營
如果是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為孩子買一頂帳篷,或者直接動手,用一些材料幫他們做個手工帆布帳篷。趁著假期去戶外露營,假如實在太忙,在小區花園裡睡上那麼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拉開帳篷的頂布,和孩子一起躺著看天,觀察天上的星星,最好隨身帶著有關星座、晝夜更替等天文現象的書籍,和孩子觀察這些平時近在眼前,卻從未用心感受的風景。
6.去釣魚
對5歲以下的小一點兒的孩子來說,跟著家長去觀察即可。年齡大些的孩子,可以從最簡單的釣具與技術起步。安全起見,可以先將魚鉤弄直,如此一來,即使釣不上魚,掌握一些知識與動作的同時,還能保證自身不受傷。
帶孩子釣魚,有益於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與耐心。當孩子釣到第一條魚的那一刻,所有的學習、等待的無聊,都會轉化成為欣喜與興奮,孩子能更好地體會到延遲滿足,讓孩子知道「等待是值得的」。
大自然是成長的最佳導師,在大自然中,孩子們能開拓思維,豐富多彩的空間,孩子們的想像力可以任意馳騁。
大自然是純天然的實驗室,能通過不同方式激活孩子的聽覺、嗅覺、觸覺、視覺還有味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大自然同時也是一味良藥,可以減輕焦慮和負擔,經常進行戶外鍛鍊可以增強體質,讓精神得到滿足,以此帶來創造力、安全感。
愛默生曾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個家庭
讓孩子更多地融入自然中
他們會得到超乎想像的回報
將孩子放歸自然吧
讓孩子們回到
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來源:嬌嬌媽(ID:jiaojiaoma8)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